分享

仪式感最该到达的地方,是日常

 江山携手 2018-08-09

钱穆曾说:中国的核心思想是“礼”,前人讲"礼藏于器",也就是说,“礼”须借助器物才能进行。礼器的范围很广,主要有食器、乐器、玉器等。用到器的场景,我心中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仪式。

生活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但仪式感不是浮于表面的故弄玄虚,而是对于我们生活的尊重与内心的回馈。”

仪式感在每个人眼里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保持每天房间里有鲜花;每晚睡前的静心阅读;每日下午三点的一杯茶或咖啡;选一条美丽的长裙去赴一场约会;每天半小时的瑜伽练习……这种仪式感在精致的生活中,而精致的生活往往就在每天的日常中。

有这么一句话,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房子不一定要大,但陈设务必要合理,房子装修不需要多豪华,但务必要舒服,整洁有序的房间格局才能让人有生活的气息。定期整理生活住所,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清理空间,杂乱不仅带来空间的不舒适感,还让生活看起来很将就。一边整理东西,一边整理和疏通自己的心灵和心情。

细节,总是可以轻易影响全局。

拥有更少物品的生活总能让人感觉自由,给人以蓬勃的生命力,使人们充满希望和目标。它使人们在精神层面得以拓展,不仅仅是作为物品的累积者而生活。

---《极简》

扔掉无用的累赘之物,一个懂得“断舍离”的人,她们对于生活里所出现的事物都清晰明了,仿佛自带光芒,这样的人必然被生活善待。


前段日子公司小伙伴建了个运动群,群里面我们互相监督运动打卡,互相打气。同事们多是女生,工作后的运动不仅释放压力,也储蓄着继续工作的动力。

曾经对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坚持做瑜伽的小忙姐感到很不解,为何工作这么累,不多睡一小时呢?

她说:瑜伽是我生活的习惯,这是默默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也是我生活的仪式感之一,它的存在让我更爱自己,更尊重自己,它能让我获得内在力量。

美好的形体就足以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了,看见了美好的你,也就看见了身后美好的一切。


人为生而食,非为食而生。对于平淡日子而言,认真地对待一日三餐便是最平实生活中的仪式感:健康的食材,色香味俱全的烹调方法,刚刚好的分量,再配上喜爱的餐具,无疑是对自己最好的日常馈赠。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谈饮茶时说:“我爱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备的饮料。”喝茶不仅是东方的饮食文化,也是对身体最有益的水之一。

有人说喝茶的是雅人,喝酒的是俗人。这话未免有失偏颇,白居易在《问刘十九》里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是难得的境界,这融入生活的仪式感,是多么的有腔调。


《纸牌屋》里有这么一个场景,Frank和Claire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有那么一会,端杯威士忌站在窗前,聊聊这一天的事情,谈谈接下来的计划,一个温柔的对视,一个温暖的拥抱…那是他和她每日最放松的时刻。

偶然翻阅办公室书架上《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这本书,作者是台湾心理学家和作家金韵蓉老师,里面有篇文章说,她和先生早年公司破产,欠债累累,一度感觉人生无望。

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早上会去最喜欢的咖啡厅,一杯咖啡,一份美味早餐,相对而坐,一边品尝一边看报纸。很多人都觉得他们生活已经这样了,还这么矫情。然而别人不知道的是,正是这每日好像仪式一样的早餐时刻,让他们能有稍微的喘息,收拾心情、整理行装、继续前行。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放在最后一位,且与油盐并列,似乎有点对不住那股子清香。然而,这也正好说明了茶应与生活相伴的道理。

唐代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道:“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茶可以说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爱茶,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喝茶是众多生活中的小仪式感里最有味道的事。

虽说花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然而在我国历史上,“餐花饮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就曾有这样的句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甚至传说更早时期的神农尝百草故事中就有鲜花“服之轻身耐老”的记述,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编撰成册之后的记载里也有“桃花令人好颜色”的纪录。在汉代的宫廷里更是有“烹花饮汤”的养生方子。更不要说唐、宋、明、清这些朝代了。

说爱喝花茶的人会越来越美,其中不无道理;玫瑰花养肝护肝,活化气血;洛神花养颜消斑、美白健脾胃;金盏菊滋阴润燥;红巧梅调整内分泌紊乱、解郁降火;薰衣草缓解焦虑,安神助眠;杭白菊清肝明目,舒缓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