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海水稻,您不知道的真相!

 jiezhukuaile 2018-08-09

“海水稻”之谜

——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

凌启鸿 | 文

摘   要:文章针对近年提出的“海水稻”问题,从生产和育种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引淡水灌溉洗盐的沿海盐土地种稻成功的经验,以及我国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的突破性创新发展,提出“海水稻”尚不能改变在盐碱地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为盐碱地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讨论背景

2017年我国报道了一个重大创新成果——在青岛海滩上种植的“海水稻”产量达到621kg/667m2。于是有专家认为,有了“海水稻”,我国的4200万hm2沿海滩地可以开发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并认为如果第一步开发667万hm2,以300kg/667m2计,就可以解决8000万人的粮食消费问题。这确实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当作者仔细阅读报道材料,并询问了几位去现场考察过的专家,回顾建国后60多年我国盐碱地种稻的实践后,觉得耐盐育种可以节省盐碱地种稻灌水少部分的成本,确实是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但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忽视大量淡水灌溉洗盐这一最基本的条件,耐盐育种仅是一项配套的措施。对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过分乐观。为此,著文谈一些浅见。



二、基本原理

我国已积累了沿海盐土地种稻成功的经验,最基本的条件是引淡水灌溉洗盐。


以江苏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盐城的淮海农场开始在盐碱地上进行种稻试验,至70年代末,沿海农垦农场普遍种稻,平均产量达400~500 kg/667m2

最基本的经验是需引淡水灌溉进行洗盐,灌溉水的含盐量在0.15%以下,灌水量在1000m3/667m2左右,把土壤含盐量降至0.2%以下。1980年以后滩涂种稻在江苏沿海地带普遍推广,产量高的可达800~900kg/667m2。淡水洗盐的指标没有变,单产的提高主要是品种改良和推广了水稻叶龄模式为基础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所致。《农民日报》2017年7月13日刊载了《废弃盐田吨粮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这样一则专题报道,系统介绍了代表江苏滩涂种稻的配套技术。关于把土壤含盐量降至0.2%以下的指标,江苏也有专家作了研究验证,扬州大学的戴其根教授用含盐量0.3%的水栽培水稻,参试品种均未能正常生长。因此,将含盐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现有水稻品种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淡水灌溉洗盐地开发种稻的必需条件。




三、基本规律


我国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但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规律。

1986年广东农学家陈日胜在湛江遂溪海滩红树林间的芦苇荡中发现一株比人高的野生稻,经30年的培育,现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6.7hm2以上,取名“海稻86”。2014年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组织以谢华安院士为组长的水稻专家,到湛江遂溪现场考察,看到“海稻86”以淡水灌溉为主,高潮位时海水能没入稻田,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耐盐力很高的种质资源,可以加以利用提高耐盐育种的水平。作者从野生稻发现于芦苇荡推测它的耐盐力在0.4%(大芦苇)~0.6%(小芦苇)之间,但海水(含盐量3.0%~3.5%)短期淹没仍能正常生长,其耐盐率当远高于0.6%,这是耐盐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但“海稻86”的单产很低,记者报导在300 kg/667m2左右,作商品粮生产的经济价值很低,只能肯定它是一个重要的耐盐种质资源。


2017年,在青岛的海水稻研发中心试种“海水稻”,产量大幅度上升。据担任验收组组长的扬州大学刘世平教授说,“海水稻是用淡水将海水稀释为含盐量0.6%的水后灌溉的,试验小区经验收,折合产量621kg/667m2”。这一结果,首先证明“海水稻”的耐盐水平由目前常规稻的0.2%提高到了0.6%,且具有600kg/667m2以上的产量潜力,这的确是耐盐育种史上的重大创新成果。其次,青岛比湛江产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青岛灌溉水的盐浓度稳定在0.6%,而湛江因有含盐量在3.0%~3.5%的海水干扰生长,使产量受到影响,说明即使是耐盐品种也还是在低含盐量的水灌溉下生长的产量高。再次,将含盐量3.0%~3.5%的海水稀释为0.6%的灌溉水,淡水的比例应占80%~83%(节省淡水20%以下),表明耐盐水稻品种还是要用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保证。



四、条件保障


盐碱地开发种稻,必须以建设长距离输送淡水的灌溉工程为基础。

上亿亩大规模发展的滩涂种稻,是一个长期的理想目标,缺乏现实性。每667m2稻田的灌水量,因品种生育期长短、当地降雨量和土壤保水力而异,变动在800~1200m3之间,总体上在1000m3左右。即使耐盐品种能节省20%淡水,淡水量也需要800 m3。发展海滩种稻667万hm2,意味着需要有800亿m3的淡水作保证,相当于18个太湖的蓄水量,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而且滩地种稻需要从内陆向沿海建设长距离的淡水输水工程,投资巨大,时间长。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已建成的第1 期工程东、中两条输水线的输水量仅为50多亿 m3,只有667万hm2滩涂种稻需水量的6.5%左右。在短期内要开发667万hm2海滩地作为水稻田,缺乏现实可行性。我们不能因“海水稻”的一些夸大宣传而放松耕地保护政策,要继续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稻米能够自给的水稻面积,大力挖掘水稻单产潜力。


陈日胜把在海滩地发现的野生稻定名“海稻86”或称“海水稻”都是合理的,不过它也仅是一个耐盐的种质资源,更不能把青岛用淡水稀释后的海水进行灌溉的耐盐品种也称“海水稻”。因为灌溉水中80%以上是淡水,而且生产上都是把淡水直接灌入稻田。再则,生产上很难先用淡水稀释海水后再入田。海水灌溉事实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实的伪命题。




五、观点


“海水稻”的名称,过分夸大了耐盐育种的作用,忽视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础作用,会起误导。




作者:凌启鸿南京农业大学,该论文发表于2018年第4期《中国稻米》  (因公众号设置暂无法修改的原因,在此重申原创作者为凌启鸿老师)

美编: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