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实,在我们体内还有另一种细菌,其数量是身体细胞总量的至少1000倍,因此是肠道细菌数量的至少100倍;我们全身的几乎每一个细胞都要依赖它们才能工作,我们的心、肺、血管、血液、胃、肠、肝、胰等等,几乎都是为了供养它们而运转的…… 后来有一种细菌被一种古菌吞进了体内,但却没有被分解掉,还在继续“化毒为火”;那古菌也因此变得既不会被毒气伤害,反而还能产生比之前多得多的能量,从而能够长出更复杂的结构,有更复杂的功能——这古菌后来就成了我们这些“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的细胞,而那细菌就是细胞内的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大概是一根短棒的样子;它们从周遭的细胞液中摄入氧气和“燃料”,让它们在其内部“燃烧”,用得来的化学能量为细胞内所有需要能量的活动供能——就像发动机一样。
线粒体供能的方式是将ADP(二磷酸腺苷)变成ATP(三磷酸腺苷)——ATP被细胞使用后,少了一个磷酸根,又变成ADP,然后再进入线粒体获得能量(磷酸根)变回ATP……因为细胞内的ATP储量只能维持几秒钟的能量需求,所以上述循环制造过程一刻都不能停(否则我们几秒内就会死掉)。 一个线粒体在状态良好、运转正常的时候,每秒钟可以循环制造600个ATP——在一个时间点上,整个人体内全部的ATP分子大约总重50克——但一天内可能需要循环制造超过150公斤的ATP!——这就是线粒体每天的(主要)工作。 除了供能,线粒体还参与其他的细胞活动,比如它们能控制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细胞的分化与生死周期——如果线粒体不能正常工作,那么会释放信号,促使细胞启动凋亡程序(这种情况下“自杀未遂”的细胞可能会变成癌细胞(所谓“沃尔伯格效应”))——提升线粒体效率可以延长细胞的生命。
于是线粒体DNA和细胞核DNA会存在匹配度的问题——双方编码的蛋白质必须能够配合得足够“严丝合缝”,线粒体才能进行正常的能量生产(生产的ATP足够,而自由基不多);否则细胞会启动凋亡程序。
我们体内的线粒体绝非只有一种——一般来说,每个细胞会同时备份10~20套线粒体DNA,用以不断地生产新的(不同的)线粒体(线粒体的生命周期只有约3个星期,然后要么分裂(增殖),要么死亡(“线粒体自噬”))。于是不同的线粒体,其DNA与细胞核DNA的匹配度会不同——其工作效率也有高有低。 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的细胞内效率高的线粒体较多——它们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尤其是氧气)生产足够的能量(ATP),同时产生较少的自由基。 细胞内高效的线粒体越多,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无论是免疫力、体力、记忆力、思维活力、情绪……)也就越好,我们也就越能享受到生命的喜悦,越有“活着真好”的感觉。 而如果细胞内低效的线粒体过多,从而ATP生产不足,而自由基又过量,那么细胞寿命就会缩短,身体机能下降,衰老加速。
优胜劣汰 当然,线粒体在工作时总是会产生自由基,不过高效的线粒体本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它们能自行生产抗氧化剂(这也需要ATP)来中和这些自由基。 但如果是低效的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过多,更没有多余的ATP来产生相应足够的抗氧化剂,那么许多自由基就会泄露到线粒体之外,进入细胞中。 泄露出去的自由基对细胞来说是一种信号(“逆行反应”),细胞会据此淘汰低效的线粒体(“线粒体自噬”),并利用优质的线粒体备份来产生更多的、新的线粒体——这是线粒体界的优胜劣汰:(正常情况下)高效的线粒体会更快地分裂、复制,从而能逐渐排挤掉低效的线粒体。
电子传递链上最容易泄露电子的地方是复合体1(详见《烧糖还是烧油》),绝大多数的活性氧簇都从这儿产生,而不巧的是:线粒体DNA就在复合体1旁边,因此非常容易被自由基损害,甚至发生变异——线粒体DNA的变异速度是细胞核DNA的10万倍!再加上线粒体的数量是细胞核数量的上千倍…… 所以在人的一生中,线粒体一直在不停地变异……其工作效率也因此在不断地变化。 由于绝大部分的变异都是有害的,即会产生工作效率更低的线粒体,所以对于维持细胞内的线粒体效率来说,保持良好的优胜劣汰环境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鼓励高效的线粒体多多生养,并及时淘汰掉低效的线粒体——趁它们还没有大规模增殖之前。 而现代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妨碍对线粒体的优胜劣汰。所以: “一般情况下”,在人30岁之后,线粒体的效率就开始下降;到70岁时会下降到年轻时的一半——“发动机”老化,我们的各种身体器官(尤其是那些最需要能量,因此线粒体最多的器官,即心、脑、视网膜、卵巢)也会随之老化(线粒体衰老可以说是身体衰老的根源)。 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加速——即“线粒体早衰”(年纪轻轻就习惯性乏力、提不起精神?差不多就是了……)——通过各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降低线粒体效率,加速线粒体变异,促进低效线粒体的增殖……这种情况下细胞内的自由基越来越多,细胞会加速凋亡,身体也会加速老化。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减速: 比如使其产生更少的自由基,减慢其变异率——我们之前说过,线粒体在烧糖时产生的自由基更多,因此最好让它们多烧油;另外,限制热量摄入能减少穿过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数,从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比如提升对低效线粒体的淘汰率,从而使其难以在细胞内分裂、增殖——低效线粒体往往不能有效烧油从而只能烧糖,于是让全身进入烧油模式,可以帮助淘汰许多低效的线粒体;提升自体吞噬效率(比如通过受冷和深度睡眠)可以加速对低效线粒体的拆解……
比如促进高效线粒体的增殖——短时间的体力练习(虽然)会让线粒体多产生一些自由基,(但是)这种信号能刺激细胞制造更多的高效线粒体,从而提升整体的线粒体效率;脑力练习应该也有类似的效果……
比如给线粒体提供充分的营养素,尽量少接触环境毒素(尤其是铅、汞等重金属),强化线粒体内膜上质子与电子的耦合效率(Coupling Efficiency),提升解耦联蛋白的活动水平…… (以后细说……) …… 作为我们身体内数量最多的“微生物”,线粒体们也有高下之辩,“好”“坏”之分,它们不断演化,互相竞争(资源和繁殖空间),此消彼长…… 不过,只要我们不予干涉,这个群落里“庸人”“坏人”的势力极有可能越来越大,直到整个“微社会”失去活力…… 而这个社会的活力直接等于我们的活力…… 如果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好好经营这个比肠道菌群更庞大且要紧的“微社会”,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一直不出离生命的“本来境界”,从而一直得享“为人之乐”…… 甚至,我们有可能在70岁时还能有堪比(甚至超过)30岁时的生命活力——谁知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