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对不起,你的亚裔性格不太行

 昵称58533074 2018-08-09

今日导读:外链

世界名校为什么不喜欢“亚裔性格”

哈佛期待什么性格的学生

性格没有优劣,只有是否兼容

王茂刚刚收到来自哈佛大学的拒信,他尴尬地说:“哈佛认为对中国学生平等就是对别国学生不平等,因为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好,所以对华人录取要求更高,这是一种歧视。”

进入哈佛的学生,却不认为那是一种歧视。

张姐说:“我是如何混进哈佛法律系的?我的数学很优秀,化学也是超级棒。在这两个领域比我强的不会很多,但我却选择了法律。哈佛不是歧视,挑选优秀的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至于家长们根本不关心名校歧视与否,他们只关心如何“绕道”把孩子送进去。“为什么同样是歧视,老张家孩子考上了?老王家孩子被拒绝了?”“老王家收到的拒信上是怎么说的?”

在中国父母看来,名校教育是阶级流动的“金钥匙”。中国孩子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常春藤联盟,C9里挤。导致名校的学位供不应求,只得把录取标准一抬再抬。

根据普林斯顿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非洲人考高450分,才会获得同样进入私立院校的机会,但这还远远不够。近日,“精英世界的看门人”又玩出了“打性格分”的新招式。

什么是“亚裔性格”?“亚裔性格”比不上“非裔性格”、“印度性格”?有没有哈佛“哈裔性格”?今天我们就来搞清楚。

“亚裔性格”很可能上不了哈佛

经常陷入“种族歧视”公关危机的哈佛大学,这次又被“大学生公平入学”告上法庭,该权益机构分析了哈佛自2010年至2015年间超过16万份入学申请材料,发现招生官给申请者打“性格分”决定录取结果,且“亚裔性格”排名垫底。

打分规则如下:

1.40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就申请者的“课业成绩”、“课外活动”、“体育特长”和“个人特质”四项单项打分,然后再打一个综合分。

2.其中“个人特质”一栏,对报考学生的个人“积极人格”、“亲和力”、“广受尊敬”、“魅力”、“勇气”、“善良”、“幽默”、“勇气”……性格特质打分。(全凭招生官主观臆断。)

3.被称具有“亚裔性格”的学生,虽然“课业成绩”远高于其他族裔,“课外活动分”也和白人不相上下,但是“性格分”往往最低。(哈佛被指责故意压低亚裔学生的总成绩。)

由于招生过程不透明,评比项目高度主观,长久以来,学生和家长怀疑这些“掌门人”的要求异常苛刻,使学校成为滋生歧视的土壤。

在美国大学申请论坛College Confidential上,也经常会看到网友回复“要是你不是华人,肯定能进哈佛大学”。

对此,哈佛校长回应说:“哈佛试图创建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招生中考虑多种因素,这种做法既合法又公平。”

什么是“亚裔性格”?

性格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面试官的打分。这些面试官绝大多数是哈佛校友,在业余时间和申请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我们去问问他们什么是“亚裔性格”?为什么拒绝“亚裔性格”?

“爱耍小聪明”

美国老师说:“亚洲学生都作弊,学术不诚实。”

中国学生爱耍小聪明。GPA造假,SAT代考,托福近乎满分的到了美国写不出一篇完整的英文作业,甚至把集体作弊,修改成绩等歪风邪气带到美国名校。

美国学校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学生作弊所以无法开除学生,又不得不为这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单设立课程来辅导他们的英文能力,师资耗费太大。

“偏执,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偏执是指固执己见,排斥他人观点。我们都知道美国“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小组作业+学期演讲”,只能在一张试卷上大展拳脚的中国学生,到海外后几乎没有优势,面对论文、团队协作、演讲种种考核,中国留学生活的一点都不轻松。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为25%,他们的共同特点为“都是曾经的高分考生,平时成绩却太差了。”

“听话,但缺乏做学术的激情”

美国教授问中国学生:“为什么要申请金融博士?”学生说:“一方面是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另一方面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听话”“顺从”,这些文化烙印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中国学生读书只是为了读书和赚钱,并没有真正做研究的激情和理想,动力不足自然也很难做出成绩。

教授说,“我曾经带过一位博士生,在耶鲁整个博士体系中也算是非常优秀的。当时他的研究已经有不错的起色,却突然和我说要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由他去管理。我问他这样放弃学术,放弃多年的钻研是否可惜,他只回答我,机会难得。”

“内向,动不动就自杀”

随着美国不断爆出某某华人自杀或被杀的新闻,美国招生办在录取中国学生时也难免要三思。中国父母很少会去回应子女的情绪,他们认为情绪上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调节的,这种文化气氛常使得学生难以获得来自家人的支持,自己也不会调节,构成社会隐患。

“亚裔性格”的形成跟中国社会风俗有很大干系。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国从过去就一直有着安心读书这个传统习惯,更有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一次考不好好两次,两次考不好考十次。中国孩子又要讲“孝道”,事事听父母的,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被困在“不高分,没出路”“要赚钱,考高分”的死胡同里,形成功利又偏执的性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好的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学不好的开始作弊,欺骗,长了“面子”,丢了信誉。

从美国教授们给出的评价来看,中国学生遭遇的很多“不公平”本质还在于自己。与其说“亚裔性格”是一种性格,不如说是名校在历年招生过程中遇过的一些“坑”。与其定义为“种族歧视”,不如说是一种经验主义造成的偏见,毕竟每个学校招生的目的还是筛选出最适合自己学校学习氛围,历史文化,教育观的优秀学生。

哈佛期待什么性格的学生?

“个性鲜活,与众不同”

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说:“最期待的是打开申请文件时,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生故事。”

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问题:

“你是谁”你优秀在哪里”“你以后想干什么”

之前哈佛校长所强调的“多元化”,也正是基于这三个问题所表现出的申请者个体的“差异性”。但是,很多家长容易把“多元化”理解为“全能”。他们会问“我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会,那谁谁的孩子就是个书呆子,怎么人家上了哈佛?”关键就在于,中国学生大多爱好广泛,却少有钻研精神。哈佛作为一个“强强联合”的校园集体,是要吸收在不同领域拔尖的佼佼者,中国学生在走进国际舞台之前,应先让自己从同类中脱颖而出。

“勤奋,积极,具有创新精神”

好的成绩是可以通过勤奋的努力而获得的,但这只是竞争的起点。

哈佛没有规定录取分数线,但该校录取的学生中95%在高中年级排名中处于前10%,75%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接近满分。

哈佛的柯比教授认为,学生要有“学习力”,并以创新的方式去学习。也就是说,“勤奋而积极地直面困境”,“创新而灵活地解决矛盾”。或许对于已经进入哈佛的同学,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启发性教育。家长们不妨设想,如果现在老师只给一些浅显的理论知识,你的孩子可以“自我深造”吗?

“外向,善于社交”

相对于中国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以常春藤联盟为首的世界顶尖名校会通过多种因素考虑入学申请,比如学校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申请文书、课外活动、体育或艺术特长、高中老师或辅导员推荐信、面试官推荐信等。

很多人一看这么多条件,以为是要复合型“技术”人才,于是把自己包装得像一个超人。但其实你怎么“炫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专家如何从细枝末节中认识你的性格,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这才是“复合”。比如参加课外活动多的学生是热爱生活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网。有过志愿实践的同学更有爱心,人格更独立。

性格没有优劣,只有是否兼容

在生活中,性格“内向”更重要还是“外向”更重要永远是个无解之谜,但对学校来说,“外向”的人更容易适应环境。学校拒绝“亚裔性格”不是歧视,只是这种性格刚好不符合哈佛对学生的期待。

哈佛有很多成功的华人学生。柳青,毕业后成为2016年全球年度女性领袖榜单唯一的中国女性;谢家华,24岁创建公司出售给微软,33岁登上《财富》杂志“40岁以下亿万富豪榜”;还有华人教授尹希,被称为“史上最年轻的”哈佛华人教授;他们确实跟我们上文中说的“亚裔性格”不沾边儿,个个自信,果敢,或有极强的学习意识,或有不同于常人的追求和野心,是天生的领导者。哈佛既然招生,肯定也要想尽办法挑选出最适合自己学校“调性”的学生。他把这些学生招进来培养,成材率会很高,学校也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上收获效益。

从功利层面来讲,学生的前途总或多或少由族群的总体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决定。黑人录取率高是因为美国大学很依靠学生运动员来进行互相的竞争,高水平运动员更有可能进入超高薪的体育行业,进而成为运动明星并回馈大学(捐款等);白人则是由于一直以来的经济,外貌和社会地位的偏向,在社会上更有可能被其他人群“偏爱”而取得支配性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华人还没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团体和势力,或者说相对于政治,华人更愿意取得经济成功或学术成功,从而无法给学校带来真正的反馈。

但是,一看“亚裔”就敏感地想是不是歧视,本身就是一种穷人思维。讨论学校是否该“唯成绩论”或者“打性格分”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在问出“凭什么谁谁就能申到卡内基梅隆?”之前,卡内基梅大学的招生官们已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仅有的学位给了你,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