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DMAIC_WORKROOM 2018-08-09

配图:《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的终极诉求是寻找一种更理想的生活方式。作者马西莫·匹格里奇的专业是生物学,同时拥有生物学、遗传学和哲学三个博士学位,主攻演化论和遗传学,但近些年他决定做一次跨界者,分享自己的哲学体悟,尤其是斯多葛派对他的影响。在他看来,斯多葛派有一条核心主张:我们应该认识并区分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和无法掌握的事情。

配图:马西莫·匹格里奇

匹格里奇多年前曾信奉世俗人文主义,但他后来离开了这一信仰,转而信奉斯多葛派学说,因为“它以最直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道出了死亡的必然性,并告诉我们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

斯多葛派哲学(Stoicism)在西方哲学史上大名鼎鼎,著名代表人物诸如爱比克泰德、塞涅卡、马可·奥勒留、圣奥古斯丁、蒙田等。这是一个古老的流派,但近年来它在美国等地再度流行,不只奥巴马等人受其影响,许多市民也热情参与斯多葛学说的交流活动。

就在这一背景下,《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应运而生,这是一本介绍斯多葛派的书,也是一本探讨斯多葛派哲学如何更好地作用于当代生活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匹格里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斯多葛派的主张和自己的经验,来分享他对“如何改善个人生活”的意见。

书中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哲学家、伦理学大师爱比克泰德,并与这位哲人进行了一场假想中的对话。这位曾为奴隶的哲学家,传奇人生不再赘述,我们专谈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斯多葛学派的引路之灯,常常引导他的门徒思考“何为坚忍的哲学生活”。

他有许多观点发人深省,比如: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名誉与财富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重要的是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分清你力所能及和鞭长莫及的事情;别根据你的愿望来要求现实,应该依据现实来确定你的愿望等。这些观点,依然能启发今天的人。

配图: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除了爱比克泰德之外,书中还介绍了马可·奥勒留、塞涅卡、小加图等代表学者,顺着他们思想的轨迹,斯多葛派的面目愈发清晰。什么是斯多葛派?它的信徒有哪些特殊之处?有几个例子可以生动说明:

如果失去了一个东西,斯多葛派信徒不会说“我失去了什么”,他会说“这个东西回到它本来的地方了”。所以奥勒留的《沉思录》里举例说:“你的孩子不在了吗?他只是回到了他来到世上之前所在的地方。你的伴侣死去了吗?他(她)只不过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你的财产被剥夺了吗?它们从哪里来就回到了哪里。”

同时,斯多葛派不太在乎他人的印象,他们觉得一个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那是很可怕的事,因为外人看到的你,往往是一团碎片与表彰所拼凑的,他们并不了解你真实的灵魂,但如果你屈从他们的印象,你的灵魂和生活目标就会渐渐被外界的尺度所取代。

斯多葛派虽然对人生保持信心,但他们也会给人生做一个最坏的打算,接受命运无常与个人的卑微。奥勒留说:“我必然会遭受背信弃义、无礼、恶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已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这样,在遭受生活挫折时就可以更快平复。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此刻拥有什么。与其追悔,不如珍惜当下。

斯多葛派真正在乎的是理性和内心的宁静。在通往理性与宁静的道路中,他们坚持日常反思、理性训练、克制欲望。所以爱比克泰德强调人要把精力放在关注理性与发展理性上,“因为借助理性,你才能理解自然法则”;奥勒留在《沉思录》里也屡次提及理性与克制。

某种程度上,斯多葛学派的部分主张,会让人联想起中国人说的“尽人事,听天命”。他们既不是享乐主义者,仅仅关心现世的乐趣,投身于物质的疯狂;也不是犬儒主义者,一切皆浮云,退居自己的小楼。他们积极入世,但不与命运斗争,他们顽强生活,也相信冥冥中有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不会因局部的丑陋而放弃生活。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正是斯多葛派精神的延续。

《哲学的指引》澄清了许多关于人们对斯多葛学派的误解,作者匹格里奇努力用明白的语言,向大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斯多葛学派。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样一本语言晓畅的作品,作为理解斯多葛派的入门读物非常合适,如本书译者王喆所说:“对初次接触斯多葛学派的读者来说,它足够的详细且富有指导性意义;对于想要对这个学派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止步于参考意义。”

然而,在阅读《哲学的指引》的过程中,有一些看法是我所保留的。斯多葛派教导俗世之人要务实,要培育美德,追求内心的宁静。可是,我们到底该追求何种务实、何种美德,又如何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保有宁静?也许只有回答这些更细致具体的问题,才能让斯多葛派哲学更有操作性。实际上,务实和美德有时是冲突的,在面对某些道德困境时,比如:当企业领导为了企业利益要求你做不义之事,而你的选择关乎自己的前途,这时极端务实的人可能会选择割舍道德,听命行事。但修炼美德的人,就会承受心灵的煎熬。

我们都盼望内心的宁静,但如何获得这份宁静?是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抵制繁重的工作,当个自由职业者?亦或调养身心,远离城市?批判消费主义的文章已经够多了,但当我们渴望一份闲适时,应警惕“休闲后的虚无”。内心宁静与生活闲暇并不能划等号,有时候,内心的宁静、愉悦正是建立在劳动之上的——那些我们热爱并为之倾心托付的劳动中。譬如写作之于作家,当他写作时会进入到自己的酒神状态中,他的内心是高度自足的;但如果你把他的笔拿走,强迫他无事可做,他就会发疯。

在这一点上,马可·奥勒留的看法可以借鉴。他在《沉思录》写道:“如果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奥勒留所追求的宁静,不是远离尘嚣,而是大隐隐于市,是建立在反思生活基础上的内心安宁。

没有一种固定的追求宁静的方式能适用于所有人群。但于你我而言,能够找到令自己内心自足的活动,点亮内心幽微的火,哪怕与人群保持距离,你我的内心也会离宁静更进一步。

最后,让我们用《沉思录》的一段话结尾吧:

“谁是斯多葛主义者呢?他即使身在病中,身处险境,奄奄一息,流放异地,恶语缠身,却仍然感到幸福。他渴望与神同心,不会怨天尤人,从不会感到失望,从不会反对他的意愿,从不会感到愤怒和嫉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