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愁”人的一首词,看完真让人百感交集!

 渐华 2018-08-10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家国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以及个人的遭遇,均是诗人笔下经典而永恒的题材,“愁”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诗人笔下的情感基调。他们讲究“以悲为美”、“以愁为工”,似乎把抽象的“愁”,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成为了这一类艺术成就的评判标准。

如李白,便将心中的“愁”,生动形象地赋予了长度,于是便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而李清照,则将心中的“愁”,赋予了重量,于是便有了:“载不动,许多愁”;再如南唐后主李煜,他更是在《虞美人》中把“愁”写的有数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然不管诗人们是将“愁”,赋予长度,还是重量或者数量,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百感交集的人生感悟。而在众多写“愁”的古诗词中,个人以为“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丑奴儿》写的最为“愁”人。辛弃疾在这首诗中通过“少年”与“现今”的对比,来抒发内心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倘若加上自己的联想,看完着实让人百感交集。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辛弃疾的这首词《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后,闲居带湖时所作。当时南宋的统治者一心求和,无心应战,对于主张抗击金军、收复中原的辛弃疾来说,让他远离抗战前线,只能官居闲职,这是非常令人郁闷的,本次这次更是长达十年之久。可以说是满腔的热血和愤懑,化成这一首“愁”人的词作。

全词上片和下片,辛弃疾将自己的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作了强烈的对比,少年时期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即使他生长在所谓的中原沦陷区;青年的辛弃疾,则具有过人的谋识和胆略,敢于和金兵抗争,目标是收复中原;可以说这个时间段的辛弃疾是不知道什么是“愁”,一个“强”字,足以说明他的年少轻狂,即便要说“愁”,也是是在写诗词时勉强说“愁”。

但如今人已老,血气方刚的年代早已过去,残酷的现实,让辛弃疾明白了自己当初的思想,是多么的艰难,收复中原的意愿是多么的遥远。不同时间,再次登上高楼,却早已物是人非,早已没了当初的那份激情。若是因为自己处境的艰难,内心的孤独,引发的“愁”容易排解,但是内心对国家存亡的大愁,则是无法排解,只能内心独自承受,一句“天凉好个秋”,让他的“愁”,愁到了极点。

本文由排行文化发布,2018年8月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