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传统医学中十大灿烂民族医药(上篇)

 dasuping 2018-08-10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博大精深中医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悠久、理论与实践体系保留最完整的世界传统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民族众多,除了悠久的中医药外,各少数民族医药也在数千年里发展积淀并蛹化成蝶,如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傣医药、维族药等。它们和中医药共同借鉴发展,共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灿烂的医药文化。

第十位 畲医药

我国畲族人口70余万,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他们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验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畲医药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分类法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医药的文化特色,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更有独到之处。畲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在治疗跌打损伤、蛇伤、风湿、黄疸肝炎、小儿疳积、肺炎、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有着很多祖传秘方和经验方。

畲医药独特理论

“疳积理论”、“六神学说”、“痧症理论”为畲医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

畲医又把“疳积”分为狭义疳积和疳积,狭义之疳积,又称“小儿疳积”;广义疳积泛指风、寒、痧、食等因素而引起的诸多杂病的总称,畲医统称为疳积病。畲医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疳积而成。其病机是因风、寒、痧等邪气侵犯肌体,或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或因久病不愈,耗损胃气,而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机壅滞,风、寒、痧等邪气积滞而成。

“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肾神、胆神组成,畲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气、血、精组成,认为气、血、精是组成人体并完成机体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畲医认为“六神”失守就会生病。

“痧症理论”:畲医认为痧症的发病主要为“痧气”(多见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并形成了“痧气”致病学说,病种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形成了完整的一整套发痧疗法。

此外,畲医还有独特的病名,较独特的畲医病名如热蛇、阴蛇、飞丝落肚、风寒入肚、吊气、头养风火、风动头晕、风火烧、风气阴子肿、骨底烧、寒火烧黑风、横胎红痢、落白、冷汗症、湿热痢、铁板症中风、吊眉风、鸡爪疯、寒邪伤经、阴毒、虚汗症、鬼剃头、黄风、黑风、红风等。

畲医有自己独特的疾病观。如把疾病分为风、寒、气、血和杂症5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种,如风症分为72种,范围广泛。

这些理论基础,形成了畲医的疾病命名与分类以及诊病方法。

畲医药特色药物

目前,收集到畲族民间用药1600个品种和处方1016个,其中畲族常用药用植物520种。畲药使用的独特性有: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习惯使用鲜品;单味药常用;以原生物为主;喜用的药引和敷料;注重以脏补脏;使用剂量较大。

畲医药特色疗法

畲医疗法主要有痧症疗法(又称发痧疗法)、外治疗法、正骨疗法、食物疗法、心理疗法、解毒通利法、中药炮制规范等。畲族民间20多种特色外治疗法,至今仍被广为应用有8种外治疗法,包括刮法、挑法、捏抓法、抓筋法、熏法、吹法、搓法、熨法等。

畲医药保护和传承

2008年6月浙江省丽水市申报的“畲族医药·痧症疗法”和福建省罗源县申报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畲族医药”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和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安畲医畲药”项目被列入福建省和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医正骨疗法”被列入丽水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医药典籍

2001年“畲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编撰出版了40万字的《中国畲族医药学》。收集到诊治病种776个,处方1600多个,畲药2652种,根据调查所获大量资料,整理出了畲族医药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了畲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特色疗法、常用病名、畲药使用特点及独特性。

其他典籍:《中国畲药学》、《畲族医药学》、《畲族医药(痧症疗法)》、《三明畲族民间医药》、《杏林之道》、《福建省民族医药资料汇编》、《畲族验方选》、《福安畲医畲药》等专著。

第九位 回医药

回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颇广的一个少数民族。集中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他各省区也有较多分布,散居者遍及全国各地,与汉民杂居,但也相对集中。

公元7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曾居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并对西方现代医学有巨大影响。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他于公元980至1037年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中国宋元时期,阿拉伯医学流传至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东西合璧”回医药。

回医药独特理论

由于阿拉伯医学广泛吸收希腊医学、罗马医学、印度医学(包括中国医学的脉学在内)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

回医学是以——

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

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

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

回族医药理论也包括病因学方面的内容:时气、热、寒、风、湿、干(气候外因)、喜、怒、惊、恐、愁、思(情绪内因)等。

回医学的优势病种

早在经典著作《回回药方》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在《回回药方》残本4卷中,治疗疾病153种,中风门和折伤门就单独两卷,其余还包括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烧伤科杂病,尤其重视治疗脑病,其骨伤正骨技术、止血技术堪称“医学最高水平”。

回药资源

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宁夏重点开展了回药传统知识调查工作,历时3年,列入回药品种的回药材495种,其中重点品种258种,尤其宁夏六盘山、罗山、贺兰山药源丰富,蕴藏量极大。

回医药用药特色

喜用香药。香药即香料药物,传统香药是古西域(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用以治病疗伤、防病养生,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多为海上舶来品。

回医药特色剂型

有汤、丸、丹、散、膏、饼、露酒、滴鼻剂、漱口剂、灌肠剂、糊剂、搽剂等,但舐剂、油剂、滴鼻剂、露酒剂、糖果剂、饼剂、漱口剂、搽剂独具特色,与汤剂为主的传统中药有很大差别。

回医药特色药用部位

回药与传统中药相比,特色鲜明。在回药当中,虽然有些药用植物与传统中药名称相同,但使用的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桑科植物大麻,中药用其种仁火麻仁,用于润肠通便,回药用其叶子大麻叶,用于镇静止痛,散风,止筋搐;麻黄科植物麻黄,中药用其草质茎发汗散寒、平喘,用其根止汗、强筋骨,回药用其种子止脱发,祛风。

回医药特色诊疗技术

历代回医诊疗技术现已整理出回医特色诊疗技术56项。包括内服药物疗法、外用药物疗法、手法器械类疗法、精神心理感官类疗法、养生调摄类疗法、活物类疗法和宗教习俗疗法七大类。

回医药保护和传承

近年,回医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学机构等相继成立,一大批从事回医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回医药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立了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回医学院、中国回药标本馆、中华回医药博物馆、汤瓶八诊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5家公立县级中医医院同时增挂回医医院牌子。

回族医学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氏回医正骨疗法”“陈氏回医十技法”“汤瓶八诊疗法”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适宜技术在宁夏推广应用。

回医药典籍

目前尚存世的仅有《回回药方》的残卷。这既可以说是回回医药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迄今可见到的仅存的回医专门著作。

近年为保护回医药,宁夏回族自治区编写出《中国回族医药》、《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学奥义》、《回族医药学简史》、《回药本草》、《回族医方集粹》、《回族医药方萃》等10多部书籍,内容涵盖回族医学的基础理论、回族卫生保健、回族医药发展史、回族医药验方等。

第八位 壮医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有1617.88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1.3%,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北部和贵州等省区。

壮医药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已形成了具有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治疔方法的一门民族医学。

经考古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以广西为主的壮族地区。1958年在柳江县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化石,表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时期的人类,一代代繁衍下来而逐渐形成的。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地挖掘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大量遗物中发现,已有可供医疗用的泛针、陶针、骨针。

大量的史料证实,壮医与中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历程,约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以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医药独特理论

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规范化文字,使得壮族医药理论得不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文字总结。除了在一些史书、志书中有分散的记载外,主要是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近年经对壮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壮医基础理论已初具雏形,形成了理论框架。在《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中,该文归纳和整理了:从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生理病理观(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病因病机(毒虚致百病)、诊断方法(重视目诊,多种诊法合参)、治疗原则(调气解毒补虚)、治疗方法(外治法、内治法、内外兼治法)等全面的壮医理,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并被收载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一书中,确立了壮医药的学术地位。

壮医药虽然部分引进中医经络理论(如经筋理论),但作为主体和特色的是“三道两路理论”:“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为龙路、火路。

壮医学的特色病种和药方

外用药方:两五三九汤、枫杨盘叶汤、了哥羊角仙人老虎汤、苦楝桉叶过塘汤等。具有杀虫止痒、解毒、祛风、排脓、止痛、止血、通龙路、通火路等作用。

黄病药方:利湿解毒退黄汤、三草黄根玉米汤、葫芦竹节仙鹤汤等。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病。

解瘴毒药方:风艾黄皮胆子汤、扣马葫芦汤、青蒿一球倒扣汤、一三马鞭鹅不食汤等。具有解瘴毒的作用;适用于瘴毒症。

补养药方:鸡参首乌水莲汤、归参水莲汤、荠菜鸡血汤等。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症。

脉漏药方:五月仙鹤莲草汤、血余田七止血方、大叶紫珠方、扶芳藤方等。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

止痛药方:救楼两鸡附蛸汤、二皮二核小茴汤、齿叶泥花草汤、田七两面汤等。具有通火路,止疼痈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痛症。

骨折药方:骨折八味散、骨折止痛酒、骨折止血散、骨折消肿汤等。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

蛇伤药方:重楼蛇伤方、江龙半边方、耳草乌桕方等。具有解蛇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风湿药方:极荷二藤汤、地灵丢棒汤、五藤千斤汤等。具有祛风邪,除湿毒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骨痛诸症。

跌打药方:驳骨方、六鲜草方、九里透骨驳骨方等。具有通龙路,散淤肿,止疼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疼痛,烫火伤等症。

淸解热毒药方:救必朱莲草汤、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穿心一点九甘汤、金山马草汤等。具有清泄热邪,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作用。适用于热症、疔疮肿毒、虫蛇咬伤、无名肿毒等症。

尿闭药方:风艾青蒿汤、蛤蟆方等。具有通水道的作用;适用于尿闭之症。

排石药方:车前玉苇通肾汤、透骨滑肾汤等。具有通水道,排砂石的作用。适用于水道砂石症。

止汗药方:芭蕉皮汤、千斤黄花汤等。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多汗之症。

淋病药方:凤尾灯木银肾汤、鬼刺石油一点桉鞋汤、樟柳逐水汤、凤尾金沙肾茶汤等。具有解热毒,通水道,止淋痛的作用。适用于淋病。

水肿药方:白大金车吊甘汤、玉白灯木肾茶汤、老君丹方、凤尾二莲汤等。具有通水道,消水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之症。

定喘药方:百马一点出林汤、虎杖败酱功劳汤、仙桃花汤、蛤蟆酒等。具有通气道,降气逆的作用;适用于咳喘、哮喘之症。

化痰止咳定喘药方:五汁汤、鱼马一点肿节汤、功劳百部枇甘汤等。具有化痰、祛痰、止咳、减轻或消除咳嗽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等症。

伤风药方:山芝枇把大鱼百草汤、哥王甘草汤、黄皮公根冰糖汤等。具有祛除风邪,畅通气道的作用。适用于伤风之症。

驱虫药方:苦楝根皮汤、瓜子生食饮、贯众龙芽汤等。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

止呕药方:温中汤、胡椒绿豆猪肚汤等。具有温暖谷道,止呕吐的作用;适用于谷道受寒呕吐之症。

通便药方:红碧藤菜、芦荟茶油汤、蜜糖饮等。能消除肠内宿食,使燥屎从大便中排出;适用于大便难结,腹部胀满之症。

壮医学的用药

广西是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气候潮湿多雨,溪流河往,高山峻岭,草木繁茂,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据1994年调査统计,广西境内的植物、动物、矿物药资源达4623多种,药物资源基源总数雄居全国之首。而壮族聚居地区也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据统计现已发掘的常用壮药达2000余种。

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许多药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薏苡仁、铁冬青、金银花、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

壮药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药材有:田七、肉桂、绞股蓝、蛤蚧、蚺蛇、葛根、薏苡仁、八角、罗汉果、金银花、铁冬青、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

壮医学的特色疗法

经筋综合疗法:分“査灶”诊病和“消灶”治疗疾病。前者采用手触诊察法,即适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作为探査工具,识别阳性“病灶”,为诊断提供依据。常见经筋“病灶”高发区点有:肌筋的起始点及附着终点、肌筋的交会点、肌筋的力学受力点及骨缝沟、线和骨粗隆等。后者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从而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常用的消灶方法有手法消灶、针刺消灶、火罐消灶等。

壮医按摩疗法又叫“推拿疗法”,常用的按摩手法有:①按法;②摩法;③推法。

壮医接骨术的原则是:整复、固定、敷药、功能锻炼、预防合并症等。常用接骨草药有大罗伞、小罗伞、小接骨、常山、鬼画符、铺地稔、苦叶、姜黄、救必应、骨碎补、两面针、土鳖虫,加小鸡捣烂外敷;待肿消后,改用接筋续骨、补益肝肾药内服以加强疗效。

壮医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施法时可配合药酒,边搽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点压相结合。主要用于陈旧性内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落枕等病症。

壮医敷贴疗法是将壮药贴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刺激,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常用的敷贴疗法有草药外敷法、穴位贴药法、药膏药散外敷法等。

壮医药锤疗法,是用直径3至4厘米的杉树枝在中间打小孔,用适量棉花放人药罐粉,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即成一个药锤。药罐粉用水泽兰、九里香、大风艾、七叶莲、九龙川、两面针研粉后和少量冰片、樟脑配制而成。使用时用药键直接捶打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肩周炎等。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壮医药物熏蒸疗法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烟火熏法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干黄牛粪、硫磺等晒干后混合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熏供患处。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毒引起的足银痛。

壮医药保护和传承

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开展中草药、民族药的调查工作。据1987年普査,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中草药、民族药就达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实用壮药学》及《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民间验方、秘方6000多条。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査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任务,趣,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査,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其有当今世界广西独有的名贵植物药一金花茶,这样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

广西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2400000平方米,是我国及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

壮医学的典籍

在20世纪500年代以后,关于壮医药的理论典籍才慢慢丰富。

1974年5月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收载了广西常用的民族药、中草药1000多种及处方544方。

1978至1979年《广西民族药简编》,收载民族药1021种,其中壮族民间常用药600多种。

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实用壮药学》及《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了民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秘方6000多条。

1999年由黄汉伤等编著的壮医史专著《壮族医学史》。

第七位 朝医药

朝鲜族医学就是在朝鲜族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它国内称为“朝鲜医药”或“朝医药”,在朝鲜和韩国称为“高丽药”、“韩药”,是不同国家,但同宗的传统医药文化。朝鲜医是以19世纪李济马所著的《东医寿世保元》为代表,提出了从理论到临床诊治都独具特点的“四象医学”学说,逐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朝鲜医。

朝医药独特理论

四象阴阳论和四象论是朝医学的理论基础。

朝医学理论主要包括“天、人、性、命”整体观、四行论、阴阳论、四象论、脏腑论、病因学、体质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以及预防养生等内容。

四象阴阳论:“太少阴阳脏局短长,阴阳之变化也。”它根据人的体质特征把人分为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四种体质,认为只有正确的辨象阴阳,才能抓住体质的本质:其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等。

四象四行论:认为自然、环境、社会与人类是矛盾统一的整体:“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象也”。以心为中央,其他四脏为四维之四象,又将腑划为四腑,营卫物分为四营卫物,其他组织器官分属四脏,把内脏所在部位划分为四焦。

四象病理学将各种内外病因分为四浮(风寒暑湿)、四情(喜怒哀乐)、四心(怯心、惧心、不安定心、急迫之心)、四邪恶(骄奢、懒怠、偏急、贪欲)、四毒(酒色毒虫)、四伤(饮食伤、劳役伤、打扑伤、虫兽伤)和疠气等。四象病理学强调人体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所患病症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五种,即阴阳盛衰说、寒热多寡说、脏器大小说、情志过不及说和六经病症局限说等。

四象诊断学先辨象后辨证,是朝医学在诊断上的独到之处。辨象要先通过四象人辨象纲要,综合分析出病人太少阴阳之象,通过辨象可推断出病人内部状态、心理状态、吉症和重危症等,辨象后再通过望闻问切,参照辨象做出诊断。

四象药物方剂学认为“药乃局限于人”,是四象医学所独有的药性观。四象药物学创立了药物归象、按象要药、辨象施治、随症加减的独特用药规律,阐明了药物的异象反应原理,把药物分为太少阴阳四象要药,不可混用。方剂同药物一样,也有四象人不同的方剂,分为古方、新定方(李氏)和经验方(后世医家)三类。

四象预防学认为:“救病千万,以两言决之曰:莫如预防二字。”四象预防医学要求根据四象人的精神心理状况,分别进行精神调摄,另外它还强调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朝医药独特用药

朝鲜民族用药,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引用中药,一是发掘乡药。由于朝鲜医广泛吸收了中医药的知识,因此朝鲜医引用了许多中药作为本民族防病治病的武器。乡药的应用则有较长的历史,如用白花桔梗的根炖鸡补虚,治妇女崩漏;用独活的根制米酒治风湿病等。这类药占朝鲜药的绝大部分。

朝药资源丰富,中国长白山野生中药材和食用土特产储量居全国之首,其药用和食用价值驰名中外,其中人参、黄芪、五味子、天麻、党参、沙参、桔梗、红景天、灵芝、松茸、林蛙油、鹿系列、熊胆粉、牛黄、万年蒿、红蚂蚁、松伞蘑、松针等地道药材疗效显著。

朝医药独特方剂

朝鲜族医生临证施用的方剂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辨象立法为基础组成的四象方剂,二是借用适用的中医方剂。四象方剂在辨象立法的基础上按不同象脏器的大与小,以补小泻大的原则选择适当药物组成。

四象方剂分为4大类,即太阳人方剂、太阴人方剂、少阳人方剂、少阴人方剂。

太阳人方剂根据太阳人“肺大肝小”的脏局特点,以泻阳补阴为原则组成方剂,治疗太阳人诸病证;

太阴人方剂根据太阴人“肝大肺小”的脏局特点,以通利、补肺、泻肝为原则组成方剂;

少阳人方剂根据少阳人“脾大肾小”的脏局特点以清热、泻阳、补阴、补肾为原则组成方剂;

少阴人方剂根据少阴人“肾大脾小”的脏局特点以补温、散寒、补脾胃、泻肾为原则组成方剂。

用药方法:以汤剂、散剂、丸剂等内服为主,根据疾病不同可选用熏法、药浴疗法、药枕疗法等。

炮制特色:发酵法、酿法、炼法、腌法、发芽法、炒法、泡法、汤法等。

朝医药独特疗法和技艺

主要有太极针法、导引疗法、朝药泡脚疗法、朝药洗浴疗法、熏鼻疗法、熏脐疗法、朝药药枕法、热敷法等。

太极针疗法:太极针法的治疗特点是以针刺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为主,依据患者的体质不同,选取不同的治疗穴,达到调养脏器功能,防治疾病、祛病强身的目的。

舍岩针疗法:临床中舍岩针法固然可以单独应用,但与朝医四象医学相结合后,其应用更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具有神奇疗效。可治疗太阴人便秘、太阴人偏头痛、少阴人胃下垂等。

灸法:包括瘢痕灸、硫磺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温针灸等。

其他疗法:敷脐疗法、吹鼻疗法、塞鼻疗法、滴鼻疗法、吹喉疗法、吹耳疗法、滴耳疗法、蛋滚法、淤泥疗法、泥鳅血疗法等。

朝医药的保护

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被第九届世界记录遗产国际咨询委员会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朝医药的典籍

朝鲜民族医学医籍较丰富。其中以《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为主要代表经典。

1433年的《乡药集成方》萃集了朝鲜和中国著名医著之精华,更主要的是引用了大量朝鲜传统医著,具有明显的朝鲜医药传统的特色。共85卷,记载有959病证,10706个方剂,1471条针灸法,乡药本草和炮制法等。是朝鲜民族医学第一部较完整地反映民族医学特色的奠基医著。

1455年完成的《医方类聚》。共266卷,内容包括各科理论及证治95门,收方5万多条,约950万字。

1596年朝鲜医学家许浚著《东医宝鉴》共25卷,分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大部分,是朝鲜最佳综合性传统医学医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