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7月7日,亲历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惊心动魄

 和顺本真 2018-08-10

导语


这个日子,大家怎么都不会忘记,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作者:肝病感染科 季淑娟

来源:邵逸夫医院


这个日子,大家怎么都不会忘记,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值班,夜已降临,我睡意正起,电话铃却响了。

发热门诊医生:“感染科二唤吗?有个病人发热3天,白细胞低,血小板低。他家里已经有一个病人也是发热,血小板低,已经去世了。他的外婆在另一家医院监护室抢救……”

立毛肌瞬间竖起,睡意全无!

这个电话信息量太大太深刻了:传染性很强?致病力很强?死亡率很高?


这段时间,正好是登革热的高发期,医生首先考虑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但检查做出来,登革热抗原抗体阴性,猜测已经被排除。

我做好防护,迅速赶到门诊,见到了这个21岁的小伙子。除了发热,他还有恶心呕吐拉肚子,全身肌肉酸痛,白细胞2千,血小板8万,C反应蛋白正常,颈部有少许瘀点。

像个病毒感染,甲流?禽流感?非典?流出?

一连串的传染性疾病蹦入我的脑海,可是,都不太像。

无论如何,一家人已经有3人发病,并且一个已经去世,诊断不明,还有一个在监护室,诊断也不明。情况紧急,要赶紧收治隔离,尽快明确!

如何明确呢?求助。

相关信息发到感染科的微信群,犹如一个炸弹,把深夜的大家都炸醒了。

群里开始激烈讨论:MERS?寨卡?埃博拉?非典……

医院副院长、肝病感染科主任俞云松教授也在群里,他当时就怀疑可能是新型布尼亚病毒

如果真的是这种病毒,对邵逸夫医院来说,这将会是第一次“亲密接触”。

俞教授接着又交代了两件事情。

一是无论如何要把负压病房(无菌隔离病房)腾出来给患者,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做好最高级别防护!

二是立即联系保健科,看能否与江干区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尽快检测确定传染病毒类型。

虽然是星期六的夜晚,疾控中心的电话立马打通了,专业的疾控老师迅速提出判断,考虑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可能,并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来做确诊检测。

第二天,疾控中心前来取样,很快有了反馈: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谜底终于揭开,给予针对性的医疗照护,应该会在2周内康复。



小伙子入院第三天,另一个坏消息传来,他的外婆最终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而此时,他的大姨也开始发热。

听说外甥在邵逸夫医院确诊,也在好转中,所以直奔了我们医院。

果不其然,又一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立刻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开具住院证收治单间隔离。

阿姨入院时,已经知道自己的父母都去世了,整个人状态非常差。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得了跟我爸妈一样的病,我不要治了。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慰她,尽量减轻她的恐惧感。

阿姨属于重症患者,一度出现了出血、急性肾损伤、急性胰腺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衰、肺部感染……每一个环节都是惊心动魄。

医院立即启动了多学科会诊,在医务科组织下,重症监护室、心内科的专家都赶来一起讨论抢救方案。好在抢救及时,阿姨也很争气,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大姨出院的那天,护士们给她送了一束花,祝贺她的重生。

昨天她来复诊,一切都好,她说自己去鬼门关走了一遭,以后更要好好活着。

看到她能恢复得这么快,我们也替她开心。

邵逸夫医院多学科团队会诊讨论患者病情


8月1日,两名患者已经顺利出院2周了。


夜深了,终于能够安静地回忆。一些零星的小事迹,印在我脑海里。

首先为我们勇敢的护士们点赞。

在尚未完全明确病原学之前,未知的病毒、这几例患者中50%的死亡率,让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都捏了一把汗,尤其是接触最多、最亲密的护士们。

为了做好一切抗感染防护,医院感染科启动了相应预案,既要让患者家属尽量少与患者接触,做好各类防护,又要充分保护我们自己的医护人员不被传染。护士们每进出一次需要穿脱防护服,帽子,N95口罩,鞋套,手套……每进出一次都汗流夹背……心理压力和工作负荷超出想象。

患者出血弄得床单上都是,护士长陈慧颖二话不说亲自清理满是血迹的床单、打包处理。患者入院前几天常常呕吐,护士们清理污秽物一直毫无怨言。

然后是我们果断决策的科主任俞云松教授。

他凭借对该病传染性的充分了解,穿上普通隔离衣,戴着外科口罩,戴着手套进入病房查房,问病史,查体,也安抚病人不要紧张。这让在场许多人绷着的神经松了,医护人员心里也感觉踏实多了。

最后,赞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小伙伴们。

在一场令人窒息的竞赛中一击制胜,二例病人完全康复!故事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给了自己回忆。

以上,是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季淑娟写下自己亲历新型布尼亚病毒惊心动魄的经历。



看到这里,

大家心里一定都有这个疑问:

病毒到底是怎么来的?


俞云松教授告诉我们,新型布尼亚病毒有15%-30%的致死率,主要通过虫媒传播,而最主要的“病毒携带者”是——蜱虫。

不过并非所有蜱虫都带有这种病毒,病毒一般都有地域性,在浙江,新型布尼亚病毒也只在极少数地区会出现。

被一般的蜱虫叮咬后,会有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被带有病原体(如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可能会有病毒感染的强烈反应,甚至会有性命之危。


为何一家四口人会接连被病毒击中?


蜱虫喜欢在树林、低矮灌木林、河道处“出没”,小伙子的外公生前曾在河道清理淤泥,外公很可能是那时候被蜱虫咬伤。

处于活跃期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也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外公发病之后,外婆和大姨一直照料他,有次出现大出血,她们可能接触到了血液。而外公去世后,小李护送他回家,他们在同一辆车上待了4个多小时,他可能是那时被感染。

俞云松教授说,“蜱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只要不与感染者亲密接触,做好防护,也不用过于担心会被传染,所以大家不必恐慌。”


如何做好防护工作?

俞云松教授提了4点建议


去野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与长裤,扎紧裤腿,尽量不要穿拖鞋。可以涂点驱虫剂


被蜱虫叮咬时不要去抠挖,否则蜱虫断裂残留在体内会更糟糕。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用烟熏或酒精等方法把蜱虫引出,然后尽快就医。


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与还未确诊病因的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亲密接触导致病毒传染。



请为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

医护工作者们点赞↓↓


医学论坛网

cmt_1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