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象*沙龙报名 | 梁漱溟逝世三十周年特别讲演: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标准生活 2018-08-10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学人,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参与者与见证人。


他讲论中西文化,开创“新儒学”;他致力乡村建设,开展改造农村的实践;他发起民主同盟,力促国共联合抗敌、和平建国;他敢于为民请命,犯颜进谏,向毛主席讨要“雅量”;他面对批斗不改初衷,放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他说自己一生不断追求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人生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中国问题,也就是中国究竟向何处去。

 

他是梁漱溟,狷介狂放,傲骨担当。



整整七十年前,25岁的梁漱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变故:父亲梁济去世

 

那是1918年11月7日,年过花甲的前清小吏梁济收拾好纸笔,准备去亲家彭仲翼家小住,临行前,他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

 

儿子回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老人说完,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的清晨,残风晓月,凄清宁静,梁济穿戴整齐在积水潭投湖自尽。这是一场精心准备好的死亡,他在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篇文字《敬告世人书》中说:

 

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欲使国成为稳固之国,必先使人成为良好之人,此鄙人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以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

 

这位真正的儒者,所求的不仅仅的个人的心安,而是社会良知的觉醒,他以一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道人心。


梁济


父亲的死对也想过自杀的儿子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当时,梁漱溟已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最年轻的教师,他开始从求佛避世的心态中跳脱出来,决心入世解救世道人心。多年以后,他回忆起与父亲梁济最后的那次谈话,感慨颇深:

 

父子最末一次说话,还说的是社会问题。自从先父见背之日起,因他给我的印象太深,事实上不容许我放松社会问题,非替社会问题拼命到底不可。

 

有人说,“民族血脉的新旧交替,这惊遽的时刻总要有人来表现,这位父亲选择了表现;这惊遽的时刻过后总要有人去承担,这位儿子选择了承担。”

 

梁漱溟自己说:

 

我一生的是非曲直,当由后人评说。为人处世,平生力行的,就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是个让人敬重的老知识分子。


费孝通称赞梁漱溟是他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老先生一生中,做老师,办教育,参与政治,做学问,每一样都全情投入,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或许站在现在的角度,可以判断他当时的一些论断有所偏颇,但梁漱溟的忧心始终是怀着家国天下的。


为纪念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万象书坊、群学书院、半城读书联袂邀请人文学者周鲁,作客“万象书坊高端论坛”, 深度解读这位 20 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梁漱溟。




活动详情

主题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特别讲演 | 中国最后之士大夫

时间

2018年8月11日(周六)14:30


地点

万象书坊

(南京市鼓楼区金银街8号)


主讲人


周鲁


人文学者,东郊国书房首席国学顾问,幼承家学,少时得见多位学界耆老,后长期致力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与传统目录学之研究,著述散见于《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与“爱思想”等网络媒体。


报名方式

作者:梁漱溟,(美)艾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