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齐白石学画到徐冰重构,《芥子园画传》如何影响了中国书画三百年

 永声树 2018-08-10

 芥子园山水卷》创作过程,北京,2010,图片来源:徐冰工作室


北京。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徐冰:思想与方法”大型回顾展囊括了跨越徐冰40年创作的60余件作品,其中创作于2010年的《芥子园山水卷》引人注目,这件曾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之邀,以该馆馆藏《芥子园画传》(1679年)善本图谱作为研究对象,复制、拼贴、重组而成的一幅大型山水画手卷也出现在墨斋画廊的“徐冰:文字与自然”展览上。“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例提出来,归到一本书里;我是从书里把这些典型范式又放回到山水画中去,类似数学里的倒推法。我的兴趣点在于看看‘倒推’的结果是怎样的;这种实验可帮助我深化对中国艺术符号化特征的理解。”徐冰曾这样写道。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上的《芥子园山水卷》局部,图片来源:TANC


 在墨斋画廊的“徐冰:文字与自然”展览上呈现《芥子园山水卷》与出版物,图片来源:墨斋画廊


收集典型范式符号的“字典”


《芥子园画谱》,又名《芥子园画传》,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部著名画谱,作者为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等,其名由来为清初著名文士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徐冰谈到的沈心友,是李渔女婿。由他主持编著的这部画传详细介绍了中国画中山水画、梅兰竹菊画以及花鸟虫草绘画的各种技法,也代表着清代前期雕版彩色印刷的高峰,从康熙年间流传到今天的300年来版本众多,从发行量上已经无法统计。徐冰影印对比了多种版本,将其中典型的岩石、树木、流水等元素以及它们对应的文字都裁剪下来,重新排列拼贴出新的布局结构,然后再委托专业刻工制成一件长达8米半的大型山水手卷。


 芥子园山水卷创作过程,北京,2010,图片来源:徐冰工作室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图片来源:徐冰工作室


“《芥子园画传》是最能说明这种关系(符号学和视觉方式)的一本书。要我看,它是一本字典,汇集了描绘世界万物的符号、偏旁部首。比如,竹子和‘竹’这个字,两个个字就是竹字,也就是‘竹个点’,字画一体,是符号。通过我的《读风景》这组画,我体会到:一种皴法就是一片符号的重复。所以说《芥子园画传》就是符号的字典,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徐冰在《关于绘画和教学》一书中写道。


启齐白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启蒙


覆刻重刊多次的《芥子园画传》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美术教材,也启发过齐白石、潘天寿等近代中国画家,齐白石早期的山水画就脱胎于此书,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览汇集了来自十家国内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的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其中“湘上青山好景光——家园”板块即展示了齐白石早年在家乡湘潭地区时期创作的山水画。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北京画院美术馆


1882年,还是雕花木匠的齐白石从一套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谱》中获得了最初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启蒙。在《留得年年纸上香:齐白石的今生今世》一书中,记叙了齐白石自述的早年经历:“光绪八年(壬午·一八八二),我二十岁。仍是肩上掮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应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着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


 浅绛山水轴,齐白石,天津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北京画院美术馆


“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花样既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对自学成才的齐白石来说,《芥子园画传》的确让他受益良多,但与其他画家不同,成名之后仍旧保持着平民精神的齐白石并不避讳在各种场合里谈论通过此书受益多少。


 

 石门二十四景,齐白石,辽宁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北京画院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