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掌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

 糖果堡宝 2018-08-10

来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




DR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显著减少失明的风险,部分DRDME患者可以无症状,因此医师必须重视且积极开展DR筛查并及时管理(图1)。


(一)筛查DR为糖尿病高度特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首次全面眼部检查在眼科进行,眼部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体和眼底(观察: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等。

 


1. 筛查方法:传统的眼底镜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裂隙灯附加前置镜等,这些方法简便、快速,不需特殊、昂贵的仪器,受检者容易配合,但是检查需要医师的主观判断,要求有经验的眼科医师采用检眼镜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以完成DR筛查。7个标准视野眼底照相技术操作复杂、费时,且常需散瞳下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需要使用造影剂和眼科专业设备,价格较为昂贵且为有创检查,通常这些检查宜在眼科进行。免散瞳眼底摄片筛查DR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质量的眼底照片可以筛查出绝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DR[9]。免散瞳眼底摄片还具有以下优势:(1)直观:通过数码照相,可以在电脑中放大,晰观察眼底情况;(2)可记录:可以前后对比,客观记录;(3)操作简单:便于操作者掌握;(4)减少进一步检查以及治疗费用:可用于患者随诊;(5)可整合远程医疗,提高筛查效率:这种模式将基层社区医疗资源充分应用起来,便利了糖尿病患者,同时避免了眼科专家在往返基层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费用,可以为缺乏有经验眼科医师的区域提供有效的DR筛查,极大地提高了筛查效率。本共识推荐内分泌科医师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筛查DR,同时建议内分泌科医师和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共同阅片。但是应当指出,免散瞳眼底摄片不能完全替代全面的眼科检查,譬如无法有效筛查DME。若出现严重的DME或中度非增生期以上的DR征象,建议在眼科医师处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超声检查。部分糖尿病患者瞳孔过小和(或)患有白内障时,免散瞳眼底照片的拍摄质量常不达标,这时应转诊至眼科进一步检查明确眼底情况。

 

2. 筛查时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指南均提到,青春期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开始筛查眼底,而英国指南建议12岁开始筛查;美国和加拿大指南推荐,在青春期之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3~5年后开始筛查眼底。我国建议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1型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一次DR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特别指出,妊娠期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不增高,因此孕期不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另外,DRDKD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诊断DKD时需参考是否伴发DR,因此2型糖尿病伴发微量白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需检查有无DR


3. 筛查频率: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筛查DR后建议至少每年复查一次,2型糖尿病无DR者推荐每1~2年检查一次。若已出现DR,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轻度NPDR患者每年一次,中度NPDR患者每3~6个月一次,重度NPDR患者及PDR患者应每3个月一次。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后建议在妊娠各期和产后1年内监测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变化。如果DR持续进展,应该交由眼科医师给予更频繁的随访和相应处理。



DR主要临床表现为:DME,包括黄斑区域弥漫性或局灶性的血管渗漏,其常由渗出性改变导致,包括脂蛋白渗漏(硬性渗出)、血液(点状出血等);进展性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血管迂曲和血管畸形,最终导致异常毛细血管生成;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荧光造影常显示无灌注,是公认的潜在致盲并发症,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国际较为通用的临床分级标准主要采用2002年由美国眼科协会和国际眼病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表23)。




DR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DR研究组和DR早期防治研究组的研究结果证实,DR患者定期随诊,接受必要、适当的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美国威斯康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从19802007年,PDR发病率下降了77%,视力受损下降57%[9]Beaver Dam眼科研究也得到了一致性的结论[10]。通过对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期望DR不再是成年人的首位致盲因素[11]

 

(一)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应该早期进行眼底检查,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掌握DR危险因素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有效的随访计划,进而达到DR的早防早治。大庆研究的后续20年随访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组具有更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且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降低47%。对于暂无眼部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全面告知:即使目前视力及眼底情况良好,仍有发生严重眼底疾病的可能,需要适当治疗。强调常规眼底检查及每年随访的重要性,早期、及时管理效果最佳。指导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是防治DR及其进展的关键。若出现视网膜病变,需要转诊至眼科进一步治疗。


(二)代谢紊乱的控制

大量证据显示纠正代谢紊乱可改善DR状态,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及调节血脂是防治DR的基本措施。


1. 血糖的管理:血糖的波动以及低血糖会加重眼底改变[22],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和(或)延缓DR的发生及进展。推荐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


2. 血压的控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研究(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StudyRASS)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阻断剂对1型及2型糖尿病的DR发生和(或)进展有保护作用,无论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还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在HbA1c7.5%的患者均可延缓DR进程 ,针对HbA1c7.5%的患者尚需更大样本更长期的研究。坎地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试验(DiabeticRetinopathy Candesartan TrialsDIRECT)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减少DR发生风险,且可改善轻中度的DR。此外,有系统性综述数据显示血压下降对DR有明显益处,但各种降压药物之间无明显区别。另一项包含21项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对在DR中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13 823例患者)的系统性综述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可减少DR进展风险并增加DR恢复的可能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增加DR恢复或改善的可能性,但对眼病进展未见明显作用。RAS阻断剂在DR中独立于血压之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不十分确定。共识建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推荐RAS阻断剂为首选药物,但不推荐RAS阻断剂作为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预防视网膜病变的药物。

 

3. 血脂的调节: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轻度NPDR患者,可采用非诺贝特治疗。非诺贝特干预降低糖尿病事件(The Fenofibrate Intervention and Event Lowering in DiabetesFIELD[12]研究显示,非诺贝特治疗组(200 mg/d)患者的首次激光治疗需求较安慰剂组减少31%FIELD 眼科子研究显示DME患者采用非诺贝特治疗,较安慰剂显著减少DR进展。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研究(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TrialACCORD[13]眼科子研究结果显示,与辛伐他汀单药治疗相比,非诺贝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减少DR进展达40%,对于基线有DR的患者,非诺贝特显著减少视网膜病变进展高达57%。非诺贝特在调节脂代谢紊乱、炎症、氧化应激、血管新生和细胞凋亡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可能与改善DR的发生发展相关[14]

 

(四)针对DR的内科治疗

1. 改善微循环、增加视网膜血流量:羟苯磺酸钙能降低血液的高黏滞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能减轻或阻止视网膜微血管的渗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阻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临床证据显示其可改善早期DR,如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对中重度DR的效果等待进一步证实。

 

(五)眼科治疗

1. 根据 DR 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DME来决策是否选择激光治疗,必要时可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2. DME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六)妊娠合并DR的治疗

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妊娠会加速DR的发生和发展,激光光凝术可用于治疗孕期重度NPDRPDR

 

参考文献:

[1] Ruta LM, Magliano DJ, Lemesurier R,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 Diabet Med, 2013,30(4):387-398.

[2] Yau JW, Rogers SL, Kawasaki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and major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 Diabetes Care,2012,35(3):556-564.

[3] Liu L, Wu X, Liu L,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mainland China: 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2,7(9):e45264.

[4] Pan CW, Wang S, Qian DJ,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adults with know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J].Ophthalmic Epidemiol, 2017,24(3):188-194.

[5] Chiang PP, Lamoureux EL, Cheung CY, et al.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but not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a multi-ethnic Asian populatio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1,52(10):7586-7592.

[6] Wong TY, Klein R, Islam FM, et al.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 J Ophthalmol, 2006,141(3):446-455.

[7] Chang C, Lu F, Yang YC, et al.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ype 2 diabetes in Taiwan[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0,50 Suppl 2:S49-59.

[8] Lee KM, Sum WM.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recently diagnosed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Exp Optom, 2011,94(4):371-375.

[9] Klein R, Lee KE, Gangnon RE, et al. The 25-year incid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he wisconsi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 Ophthalmology,

2010,117(1):63-70.

[10] Klein R, Klein BE. Is the preval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rising or falling in the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t depends on who you study[J]. JAMA Ophthalmol, 2013,131(7):948-950.

[11] Liew G, Michaelides M, Bunce C. A comparison of the causes of blindness certifications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working age adults (16-64 years), 1999-2000 with 2009-2010[J]. BMJ Open, 2014,4(2):e004015.

[12] Keech AC, Mitchell P, Summanen PA, et al. Effect of fenofibrate on the need for laser treatment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FIELD stud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7,370(9600):1687-1697.

[13]Chew EY, Ambrosius WT, Davis MD, et al. Effects of medical therapies on retinopathy progression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10,363(3):233-244.

[14] Noonan JE, Jenkins AJ, Ma JX, et al. An update on the molecular actions of fenofibrate and its clinical effects o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other microvascular end point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2013,62(12):3968-39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