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不起,这个中医流派,竟诞生了7位国医大师!

 xyf4345 2018-08-10

“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医派是发源于常州,流布于全国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


自明末清初以来,孟河医派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日;全国仅有的90位“国医大师”中,竟有七位出自孟河医派,可谓名家辈出,人才济济。


一、陆广莘

(1927-2014)

首届国医大师。18岁学中医,早年师从孟河医派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进入过“陆渊雷医室遥从部”,曾随章次公临诊,在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时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言传身教。


陆老是我国第一批“中学西”人员,受过正规的中西医教育,曾在中医、西医权威机构临床、科研和教学。他心智超群,且博极医源,遍求中外,不断参悟中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比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逻辑严密、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在当今中医界中,因为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善于逻辑思辨和观点独具创见,而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二、裘沛然

(1913-2010)

首届国医大师。13岁跟随叔父学医,1931年求学于孟河医派大家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孟河医派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也常向章次公等名医请教。


裘老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多心得,总结出疑难病证治疗八法,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学术理论上,裘老搜百家学说,在伤寒温病学的融合、经络的研究、养生学说、中医药学术思想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新见解。


三、朱良春

(1917-2015)

首届国医大师。1936年,拜孟河医派清代御医后人马惠卿为师学医,深得太医家传;后考入苏州国医专校继续深造,又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孟河医派名医章次公先生。


朱老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后,系统、详细论述虫类药,并做实物对照的第一人。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被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奉为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范本。


四、颜德馨

(1920-2017)

首届国医大师,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其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弟子贺季衡。


颜老传承了家族流派的特点,临床善用“脾统四脏”的学说,同时大胆提出“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的新观点,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并著有《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等十多部著作。


五、颜正华

首届国医大师,中药学学科创建者。14岁拜同邑著名儒医戴雨三学习中医,17岁师从江苏省名医、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得到老师真传,成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


颜老开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科建设;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学》讲义,主持编写了我国中医药高校第一版《中药学》教材,主编了第一部《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共同构建了我国《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拟订了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六、干祖望

(1912-2015)

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医耳鼻喉科学创始人。1929年,拜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关门弟子、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名医钟道生为师,尽得师传。


自1951年挂出了中国第一块“中医耳鼻喉科”牌子以来,干老通过不断努力,使中医耳鼻喉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他撰写《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等教材,举办中医耳鼻咽喉科进修班,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专科人才。


七、邹燕勤

第三届国医大师,其父邹云翔是孟河医派大家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被誉为孟河医派的肾病宗师。邹老秉承孟河医派理念,继承父亲的学术思想并有所发展。


邹老在中医药治疗肾系疾病方面,特别是在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课题成果卓著,著述颇丰。


邹老勤于思考,勇敢创新,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与同事们共同研制“邹云翔教授肾系疾病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开此类课题研究之先河。

孟河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为主要代表,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的诊疗方法,显著的治疗效果,众多的名医名家,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现有孟河医派传人1306 人,常武地区有孟河医派传人269 人,自清以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孟河医派名医达120 余人,在各省市有一定影响的孟河医派名医有600 余人,有八位医家先后成为“御医”或为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 费伯雄、马培之、余听鸿、恽铁樵、谢利恒、丁甘仁、陆渊雷、秦伯未八位医家作为近代中医人物载入《中国医学通史》, 成为孟河医派名垂青史之士。


孟河医派提出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师古不泥, 取长纠偏”,“衷中参西, 中西汇通”等中医理念,代代医家,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从清代到新中国的医坛上,长盛不衰。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