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美国芝加哥橡树园的建筑风格

 天然首选 2018-08-10
   内容摘要:文章以作者在美国芝加哥郊外橡树园的亲身观察和体验为线,介绍了橡树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种主要建筑风格,重点讲述了弗兰克・赖特的草原风格建筑,意在揭示其建筑设计亲近自然、适宜居住的人本主义风格,以期对国内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中国论文网 /9/view-1588248.htm
  关键词:橡树园 建筑风格 弗兰克・赖特
  
  芝加哥被誉为“世界建筑之都”,为美国第三大城市。橡树园,这座质朴幽静的小镇,以精美的建筑和优良的教育资源闻名,芝加哥文化中心每周都有到橡树园的建筑之旅,这里因为曾经居住了两位美国巨匠而更具魅力,一位是文学泰斗海明威(Hemingway),另外一位就是很多人慕名前来朝圣的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Oak Park(橡树园)虽以Oak tree(橡树)为名,但根本看不到什么橡树,说是park(公园),其实却是一个小镇,芝加哥郊外的小镇都是以与自然有关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小镇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那个年代,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种对各种建筑式样复兴的风潮。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与贵族有同等的生活,他们经常使用几种风格的元素: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罗马式、意大利式等,他们对这些风格的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要。而这种风潮很自然地流行到了美国,他们也采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并按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适时改造住宅的样式,所以在这个时期,美国也至少形成了8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Oak Park作为当时上层中产与资产阶级的高档居住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产生了一批经典样式的建筑。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透过这个小镇欣赏到盛行于那个年代的8种风格的建筑。用William Halley(威廉・哈利)在《Halley’s Pictorial Oak Park(1898)》(哈利的橡树园画报)一书中的一段话来描述Oak Park:“我们没有给予这个世界英雄和伟大的天才,也没有培养出特殊的物种。但是我们唯一值得声称的是在我们的意志与坚持下建造了一个拥有优越家园的美丽小镇。”
  哥特式复兴风格(Gothic Revival)。19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复兴不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被建筑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它借用了中世纪哥特式的形式,而实质上要求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因此它从喧闹的城市转移到了宽阔而宁静的乡村田园。虽然已经没有了原初的哥特式教堂的直冲云霄的磅礴气势,但依然保留了一些哥特式的装饰细节:中央山墙与陡峭的侧山墙屋顶、山墙上的十字架的装饰和窗户的圆拱设计。
  意大利风格(Italianate)。平整的屋顶、挑高的屋檐,宽长的屋檐下均等排列装饰托座,从其边缘精细的雕饰可以看出它采用了罗马古典装饰风格,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其通风采光效果好的凸窗设计,所以一直被延用至今。
  安妮女王式风格(Queen Anne)。这一流行于维多利亚晚期的建筑风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顶点,其装饰风格特征是:三角形的屋顶、带装饰的圆柱、被包围着的门廊及塔楼的设计。其风格经常采用不规则和不对称性设计,具有很丰富的视觉效果,并且注重住宅平面设计,要求符合维多利亚时期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如对房间功能分区的界定,便体现了当时的交往礼仪。
  辛格风格(Shingle style,图1)。这类别墅多见于美国东北部,可以说它是安妮女王风格的演变与延续,因为它保留了其宽长门廊、不对称等设计元素。而在建筑外部,它却以更贴近自然的木板屋面取代了安妮女王风格特有的贴面砖,并且,相比之下少了些装饰而显得更加平稳。现在看来,它开阔的室内设计似乎预示了20世纪民用建筑的样式。
  除此之外,还有殖民复兴风格(Colonial Revival)、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al)、都铎式风格(Tudor Revival)等。这些风格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没有特别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多数的住宅都是混合风格,并且逐渐趋于简洁、大方与实用。而在众多的风格中,有一种样式别具一格的,那就是弗兰克・赖特开创的草原风格(Prairie style)。美国人对于这种风格的评价是,“Considered to be the only true indigenous American style because it did not use the language of preceding historic style”被视为唯一的真正本土化的美国风格,因为它没有使用任何先前历史风格的建筑语汇。”其他风格或多或少都沿用或借鉴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些建筑,而只有草原风格是唯一真正的、全新的、本土化的美国式建筑。
  弗兰克・赖特在橡树园的建筑作品,也正是吸引游人前往橡树园的主要原因。橡树园可以说是赖特早期的实验基地,因为在这里的19年,为他70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一期间开创和形成的美国“草原式”建筑风格,其中的许多思想与元素不仅贯穿其一生的作品,而且给了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很大的启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赖特,大家首先会选择去参观“Frank Lloyd Wright's Own House and Studio”――他在橡树园的家和工作室。这个房子是分几期盖起来的,住宅部分始建于1889年,是典型的辛格风格。9年后,赖特又在旁边加盖了自己的工作室(草原风格),他一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9年(1890―1909年),生养了6个孩子,并从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学徒逐渐成为自立门户的建筑师。这一整座建筑似乎记载了他的心路历程,置身其中能让人感受到赖特建筑思想的变迁,由稚嫩而不断走向成熟与个性化。自居的设计保留了赖特的一贯风格――简洁与自然。格局井然有序,并且功能明确,既充满了家的温馨,同时也不乏工作室的严谨,从专供孩子玩乐的游戏室和专用于设计的绘图室就可以感受到这点,并且其室内设计大量运用了自然采光和天然橡木,处处充满了自然气息。但遗憾的是,出于对物品的保护,游客不允许在室内拍照,所以不能留下任何纪念。这一建筑,笔者以为,赖特在此开创了他的“第一黄金时期”。赖特的主要建筑作品,包括威利茨私人住宅、马丁私人住宅、罗宾住宅以及该住宅附近的联合教堂(图2)的设计都在此诞生。
  The Frank W. Thomas House(图3),The Arthur Heurtley House,The William E. Martin House,Peter A. Beachy House,Mrs. Thomas H. Gale House,The Laura Gale House,Unity Temple(联合教堂,图2)等草原式住宅和公共建筑是赖特在橡树园的另外几件作品。现在大多成为了有钱人的私宅。赖特(Wright)的草原式住宅通常坐落在环境优美、宽阔而平坦的郊外,因此他的设计多见于美国中西部大平原。草原式住宅打破了旧式住宅的封闭性,在布局、形体以及取材上,特别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处处都能体现出他对于自然的眷恋与热爱。横向舒展的十字形平面,形成以横线条为主的构图,建筑仿佛沿着地平线向远处水平延伸,如此亲近地表;建筑外观尽量反映内部的空间关系,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交融,成为有机整体;砖、木、石等天然材料的选用,不加任何修饰的显露材料的自然色彩与质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和谐一致,形成了一种田园诗般的典雅端庄的风格。
  在芝加哥这样一个树立着丛林般摩天大楼的大都市的近郊,存在着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橡树园,有人把它比喻成世外桃源,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绿树成荫,静谧美丽。更重要的是,坐落于如此优美环境中的优雅建筑还浸透着很多大师的智慧与文化,从而使其更加厚重,具有生命力。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建筑,无论是哪种风格的延续或复兴,抑或是始创,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它们更加亲近自然,更加贴近人本身。在这里,建筑已不再只是炫耀财富,或标榜强势的地标,而是真真实实地为了人的居住而设计。这里,人、建筑、自然三者达到了一种无比和谐的状态,一切回归纯朴自然。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的至高境界。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