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验案(难治性发热)

 鉴益堂 2018-08-10

患者单某某,女性,69岁,家庭妇女。2012年7月30日初诊。主因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近2月来诊。发热多发生于下午6~9时。体温波动在38°C±,最高39.2°C。伴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不能平卧入睡。双腿肌肉疼痛,口干欲吐,纳呆,便约,3、4日一行。曾用多种抗生素抗感染,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退热,口服阿菊片止咳治疗,中药从清解、温通等法服用数十剂,效果不显。当地医院及国内顶级医院检查未明确诊断,治疗无效。患者夜不能寐,消瘦,较前减重5kg余。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年,现注射胰岛素降糖,46U/D。

化验检查:

2012年6月25日

血常规:WBC12.5×109/L,Nc.5%,L25.4%,M9.34%;

ESR40mm/H;hCRP158mg/L;

肝功:TBIL26.8umol/L↑,DBIL7.7umol/L↑,IBIL19.1umol/L↑,AST55U/L↑;电解质Na131umol/L,Cl90umol/L;Glu6.4mmol/L。

甲状腺功能正常。

胸片:双肺纹理增多。

腹部B超,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2012年7月2日:

血常规:WBC12.12×109/L,N80.74%,L11.94%,M6.24%;ESR106mm/H;CRP43.6mg/L;

2012年7月7日

ESR96mm/H;

2012年7月9日:

WBC8.62×109/L,N%66.6%,L21.6%,M10%;

胸部CT:双肺纹理增重,双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

2012年7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

WBC10.3×109/L,Nq.3%,L21.6%,M6.3%,HGB119g/L;

ESR83mm/H;RF阴性;

Fbg8.17g/L;肝功能Alb34g/L,PA47mg/L,余项正常;

电解质除Glu8.3mmol/L余正常。

淋巴细胞培养加干扰素A、B结果阴性;结核抗体阴性;PPD试验阴性。

抗核抗体谱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筛查均阴性。

抗心磷脂抗体IgG阴性。

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艾滋病抗体及抗原初筛阴性;

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阴性;

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速、肺容积及弥散功能正常。

7月30日来诊:

证见:发热咳嗽,每日傍晚加重,T>38恶寒汗出,腰腿肌痛,口干欲吐,纳呆便约,3~4日一行。脉弦滑,舌苔白腻,质暗齿痕。

辩证: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g桂枝10g炮姜12g花粉60g

生牡蛎30g黄芩20g炙甘草15g

五剂

患者服用三剂后即退热,体温低于37°C。咳嗽显见,夜可成寐。随访四个月体温无反复。

讨论:患者发热、汗出、恶寒近2月,病程较长,病程中使用多种抗生素、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解热镇痛剂的使用可视为“已发汗”;抗生素多为苦寒折下之品,多种抗生素的使用可视为“复下之”。B超检查双侧胸腔积液、少量心包积液可视为“胸胁满微结”。对于伤寒五六日的理解,不能死语句下,五六日可泛指一段时间、日久。患者“口干欲吐,纳呆,便约,3~4日一行”表明少阳证在。但患者咳嗽重,吐白色泡沫样稀痰,苔白腻,脉弦滑。CT示少量胸腔及少量心包积液。提示饮邪存在。故此证阳微结已从寒化夹饮微结,胸中之阳不振,饮邪上犯,证见咳重欲吐。

结合《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单,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此条阐述阳微结与纯阴结之鉴别。阳微,可能是长期汗法、使用寒凉药所致阳气衰减、津液微少,津液内竭又致使大便硬结。本例便约与此条相符。

本例方中重用甘草炮姜,取甘草干姜汤方意。此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有应用。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本案病近二月,主诉发热、咳嗽。基本病机虽为少阳挟饮,但患者年近七旬患消渴已20余年,肝肾已虚,结合咳吐白色泡沫样痰,应考虑兼有肺痿为患,肺冷气虚,故上虚不能制下,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温布,水湿上犯,故频吐涎沫,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停于胸膈,故有胸腔及心包积液。《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例患者咳吐涎沫色白清稀,属寒,为阳微水停。另,甘草干姜汤也为“伤寒挟虚误治变证”而设。本案反复使用发汗退热剂与“反与桂枝汤”有相近之处。

有别于原方,方中重用了甘草,改干姜为炮姜。甘草,《本经》谓:“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别录》称:“温中下气”;《药性论》谓:“主腹中冷痛”。可知甘草有补中益气,峻补脾土的作用。改干姜为炮姜,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性守而不走以温肺涤痰。甘草干姜合用辛甘化阳,以扶阳化饮(补土制水)。

此案病机中除少阳挟饮外还有津伤水停,寒热错杂,枢机不利,上虚不能制下,气化失司等。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干姜汤能化解上述矛盾,用方中不但要注意方药对证,还要深刻理解疾病发展、转归的过程,方能收获疗效。(张雪芹整理)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huaxiangyis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