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部围针治疗疮疖

 醉卧眠雲 2018-08-10

笔者受民间治疗某些炎证引起的淋巴结肿疼,只需在肿痛中心深刺一针,即能消肿、止痛的启发。以患部直接针刺治疗疮疖多例,并注意辨证施针,疗效显著,又经过不断摸索,发现稍大的疮疖周围多针较单针效果佳,故名为“围针法”。此法治普通疮疖初起,针后一般一昼夜即能消退,较大疮疖,也只需针二、三次便能痊愈。已成脓者,针后可加速溃脓,并促进疮口愈合。

方法:选1-2寸长毫针,煮沸消毒(有条件宜高压消毒)后备用,术者双手和患者针刺部位皮肤按常规方法消毒。在疮肿周围0.5-1厘米正常皮肤部位选择针刺点,约每隔3厘米选一点,形成一包围圈,针尖稍斜向疮疖根部。疮肿直径若大于4厘米者,中央部位适当加针刺点,若遇疔疮等中部较硬而痛者,则中心必加针刺。

针刺手法:主要依据辨证的虚实,以及病人对针刺的敏感耐受度等分别施以“补”或“泻”并注意手法的轻重。补法进针得气后一进三退微加捻转不留针适于脉证偏虚或局部炎症反应不剧和对针刺敏感耐受性较差者。泻法针得气后三进一退,大弧度捻转,每点约1分钟左右,留针10-20分钟,适于脉证偏实,局部红、肿、热、痛较剧和对针刺的耐受性较好者。若无明显全身症状,一般不再他部取穴或另服药物。

典型病案举例如下:

【病例1】张某,女,20岁。初诊:1975年9月15日。3天前右下腹起一肿块,开始未加注意,数日来感局部疼痛加剧,全身发烧,由人搀扶前来求治。此证为阳遏于阴,热毒势盛,当即内服消疮饮加味,外敷阳证中药。2天后烧退,但局部肿痛感剧,且硬而拒按,红肿范围为5×13厘米,自右髂前上棘斜向耻骨联合部,几占右下腹之大部。尚未成脓,笔者单用“围针”法试治,仅选11个针刺点(疮肿上3点),病人脉证俱实,乃按泻法针刺。次日复诊,已不用扶持,疮肿竟消散大半,且肿处变软,红热显减。又针一次,就此吸收告愈。众皆叹为奇迹。

【病例2】陈某,男,33岁。初诊:1979年元月3日。数日前,左项背发际内生意“小疖”痛甚,伴恶寒、发烧,先服磺胺类药物,肌注庆大霉素,病情反加剧。患部位左天柱穴处,显著隆凸发硬而剧痛,颈项难以转侧,红肿范围4×4厘米,顶端已破,微有血水渗出,右耳后数处淋巴结肿痛,大如豌豆,脉沉软,证属虚实兼扶,法当托里消散。治以“围针”法选6点(疮中心1点)进针,用补多泻少法,留针数分钟。同时处方:银花、陈皮、地丁、连召、赤芍、当归、白芷、生芪、防风三剂。

元月5日复诊:3日未及服汤药,当晚寒热已止,次晨肿部变平塌而软,附近淋巴结已不痛肿,初诊的某外科西医师为之惊奇,从多个脓点处切开时,只清出少量稠脓。乃续服以上中药加减4剂而愈。

本文摘自《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