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洛比 2018-08-11



我提着一盏灯,站在夜的十字路口痴痴地等。我不知道在等着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路标隐约,看不清楚。 


风一吹,灯灭了,我就永远迷路了。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顾小白或许从未想到,这篇随性而写的帖子,发到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论坛后,会成为人气最高的镇楼之帖,那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


那时候,中文互联网刚刚普及,各类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浪的“影行天下”、北大新青年的“电影夜航船”、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网易的“香港制造”、周黎明留言板、顾小白留言板,可算是世纪之初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论坛。



卫西谛、Liar(李霄峰)、顾小白、陆川(愤怒的猪猪)、张小北、魏君子……这些都是当时各大论坛最活跃的ID。他们混迹于此,谈影论道,文以会友,被称为网络第一代影评人


倏忽一晃,近20年已过。博客、时光网、豆瓣、迷影网、自媒体等媒介先后兴起。木卫二、(沙丹)奇爱博士、大旗虎皮、赛人、内陆飞鱼、luc、桃桃林林等新一代的影评人为现在的大众所熟知。


而今再忆当年事,江湖风烟散,万钧雷霆也早已放过。只不过,新一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时间回到三十一年前,川滇边界,闭塞荒凉的小山村,“露天电影”大抵是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还未上学的内陆飞鱼,每逢村里放电影便兴奋得可以一天不吃饭,天还没黑透就跑去占座。听上初中的表哥讲述录像厅看武侠片、枪战片的经历,更是心驰神往。


生活在河南小县城、比内陆飞鱼大几岁的顾小白,虽没看过露天电影,初中那会儿却正巧赶上了录像厅野蛮生长的时代。大概是出于对电影本能的热爱,录像厅成了他放学后最常去的地方。


从初三到高中毕业,顾小白把明晃晃的少年时光都“浪费”在了录像厅。那里有徐克的《笑傲江湖》、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林岭东的《监狱风云》,有整个香港电影的江湖庙堂。



年龄更大一些的张小北,迷恋电影始于大学时期,每周在学校小礼堂看片,参加各种线下观影活动是他最快乐的时候。紧接着VCD的大量普及,让其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科幻电影宇宙。后来DVD取代VCD,成了在电影资料馆读研的沙丹与电影联通的接口。


事实上,从露天电影到录像厅,再从 “盗版碟” 盛行的VCD/DVD时代,到资源下载时代,这几乎是所有出生于七八十年代人共有的观影经历。


《南北少林》《侠女》《喋血双雄》《大话西游》等港片是他们青春的主角;《亡命天涯》《星球大战》《终结者》《泰坦尼克号》好莱坞大片则开启了他们的视觉新世界;从侯孝贤、杨德昌到戈达尔、特吕弗,他们借大师之手看到了真正的电影艺术。



这些互不相闻的的迷影青年,当时并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因电影而产生交集,而后又分散开来,伸向不同的轨迹。



这一切都要感谢二十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这些迷影青年,终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相遇了。


新浪的“影行天下”、“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北大新青年“电影夜航船”,是世纪之交最著名的电影论坛。


其中,“影行天下”是当时最早、最具大众意义的电影论坛之一,版主是陆川(愤怒的猪猪)。由于人员鱼龙混杂,帖子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而卫西谛1998年创立的“后窗看电影”以及晚两年出现的北大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因聚集了一批北电、中戏、北广等院校师生,以及Liar(李霄峰)、顾小白、张小北、Mel周、张慧瑜等文青,氛围相对较严肃,讨论的话题也更具学术价值。



回想当初看碟、泡论坛的日子,如今已“满头白发”的张小北笑言:“其实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影评的概念,只是一帮电影爱好者们在网络论坛上遇见了,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也喜欢电影,大家对电影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说到这点,顾小白也颇有同感:“当时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作影评,写的更像是关于电影与自我生活的对话、倾诉、情愫,有点儿像是用电影拎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当时大家身份各异,网络工程师、公务员、海外留学生、媒体编辑,影碟小贩,学生,全都来自民间。“大家对于电影的热爱纯粹发自内心,电影写作也无关名利,更多像是’生活在别处’的一种精神寄托。”顾小白说道。


然而,正是这一群“不知影评为何物”的人,因互联网聚在了一起,并创造了一个谈影论道、以文会友的“论坛江湖”。


既然是“江湖”,就有门派林立,也就有“华山论剑”。当年为某部电影争论不休也是常有的事儿。


比如2002年,“后窗”就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论战。就王超导演的《安阳婴儿》,从对独立电影支持与否、到电影是否相关政治,正反两派争论不休。当时论坛几乎每天都有万字长文发布,可谓各色人马齐上阵。



这场论战以liar、顾小白等一批民间影评人出走、另辟阵地而告终。“后窗”因此元气大伤,从此之后逐渐没落。另一个活跃论坛“电影夜航船”也在2003年受互联网寒潮影响倒闭。


而后网易电影论坛、天涯社区等随之而兴盛。


网易有魏君子创立的“香港制造”,热衷于香港电影,人气一时无人能敌;周黎明留言板,则专攻好莱坞电影;顾小白的留言板,聊电影聊人生,同样门庭若市。另外, 苹果猪、迈克阿郎、要命的小邪、奇爱博士等ID在当时都属于活跃分子。



谈及当年的论坛时光,顾小白很庆幸借此结识了一些知己好友,比如liar(李霄峰)、发条橘子(刘帆)、老六(张立宪)等。让他欣喜的是,失联已久的故知、写了《牯岭街教育诗》的2black,就在前两天和他联系上了。


“像是十六年后的一个奇迹。”他形容。



如今,再想去找寻当年论坛的痕迹,好多都只剩下了“502 Bad Gateway”。大抵数字化时代的消逝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快更决然。


但其中的弄潮儿总能留下点什么。


就像当年第一批网络影评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也有人投入到电影行业的生产中。



当然,有些可能是命运使然,也有些是自我追求。


比如论坛时期的顾小白,是铁道部直属通讯处的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中枢机房的维护以及官网编辑。


“当时每天上岗以后大概十分钟就能做完所有本职工作,剩下的时间都在读小说、看电影、逛论坛、写帖子。那是我最抑郁的时候,也是我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正是论坛的经历给了他最初的电影人生滋养。在这之后,他也通过给《看电影》、网易电影频道等媒体写电影专栏,走向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2006年之后,顾小白已彻底停止写影评,转而成了一名职业编剧:“那时我已经写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红色康拜因》,之前还有一部流产的电视剧叫《捆绑上天堂》。”


谈及写影评和当编剧之间是否存在经验互通,顾小白坦言:“影评于我而言,是对热爱的电影的凝视、抚摸与反刍,是本能的拉片子,对我以后的编剧能力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推动力,而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式灌输。”


而目前正忙于导演处女作《拓星者》后期特效的张小北,身份就更加多变了。编导、策划、编剧、后期、导演,几乎跟电影行业有关的工作他都做过。



其实做这么多,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是奔着当导演来的。我本科念的新闻,非科班、非世家出身,所以和电影有关的我都会去尝试。当时在网上写影评只是业余爱好,我的本职工作是在电视台,做过栏目编导,也拍过纪录片。”


彼时他参与创建的《第十放映室》、《每周影评》等节目在当时人气颇高,这也让他收获了论坛之外更多关注度。


不过,他也有“烦恼”。大概是“影评人”的身份太过出名,再加上在电影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他坦言:“大家都不把我当新导演看,实际上不管我对电影懂多少,但用导演的身份去拍摄一部长片,却是第一次;更何况是科幻类型片,所以是难上加难。”


幸好,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新人”,对于在拍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张小北都做过设想并准备了Plan B。他相信自己的把控能力。



当然,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任何一个圈子,总有人前赴后继。


如今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影评人,比如沙丹(奇爱博士)、木卫二、内陆飞鱼、luc等大多崛起于“后网络时代”。


他们其中很多也经历了论坛最后的辉煌时期,但真正的“成名”更多的是依靠于博客、时光网、豆瓣、moviegoer、迷影网等不断更新迭代的网络平台,而后大多数又都投入自媒体的怀抱。



现在依然笔耕不缀的内陆飞鱼,最早是在2003年左右的“天涯社区”写影评,“当时天涯有个’影视板块’,我看到有些人写得太烂了,觉得自己比他们写得好,于是在一种不服气的状态下开始写了。”慢慢写得多了,就开始给报纸、杂志供稿,到现在还在写。


Luc经历过“后窗”等兴盛时代,曾尝试在上面写影评。不过据他所说,那会儿更多是写给自己看的“观后感”。而真正开始系统地写影评是2003年去法国留学,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多新电影,使得其在博客上越写越多。


沙丹(奇爱博士)早期也曾混迹于电影夜航船、后窗、网易电影等论坛,在周黎明留言版上活动居多。不过,他集中写影评要从工作之后,差不多是moviegoer诞生之后的年代开始。



moviegoer是由大旗虎皮(李洋)在2006年创立的一个中文电影百科网站,聚集了一批影评人作者。沙丹就是在那时和大旗虎皮、Magasa、木卫二、云中、谋杀电视机等大多数影评人相熟。


不过,2009年底国内开始了域名审查,moviegoer被关。第二年,朱旭斌创立的迷影网,成了这批影评人的另一个阵地。


“那时候的我们完全不谈票房,对产业也不是很感兴趣。大家都是一起聊电影。” 沙丹回忆说。



而影评人江湖格局的真正转变或许始自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诞生。



微博诞生之初,颇有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风范,彼时是一个严肃的公共讨论空间。在电影领域,活跃于此的影评人们是拥有权威性的大 v,是能够引领舆论的意见领袖。


与此同时,由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草根阶级”也开始拥有话语权,140个字表达自我观点,也让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人凭此出名,这点和当年的论坛颇为相像。不过,在luc看来,“当年的论坛,虽然没有大v,但大家都是有感而发,凑在一个板里讨论,比现在可热闹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