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钩沉:草原硝烟——明蒙战争中的一页

 昵称39636210 2018-08-11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也是在这一年,朱元璋兴兵北伐,意图收复北方,彻底消灭蒙元王朝的残余势力。同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蒙元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残余的蒙元势力依旧在负隅顽抗。经过多年征战,其他方向的蒙元残余皆被肃清,但远遁草原的残元势力却始终没能降服,他们与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时叛时降,不断威胁着明王朝的北方边疆,成为了有明一代严重的“北虏”问题。


有明一代,与蒙古诸部的和战几乎贯穿了明朝的整个历史。无论是明朝初期的派遣藩王率军驻扎边境的“塞王实边”政策(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一名塞王),以“土木之变”告终的帝王亲征(明英宗之前,明成祖、明宣宗都曾亲征塞北并取得胜利),还是明中期完全形成的“九边”军镇(西至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一条军事防线),都始终以北方的蒙古诸部为目标。

​长期以来,明王朝在北方边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防备蒙古诸部的南侵,并时不时地组织军队出塞主动出击“犁庭扫穴”,但因为蒙古诸部是游牧部落,几乎没有固定的军民设施,所以明军的出击往往很难对蒙古诸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如果集结大军在边境长期镇守的话,大军的粮草消耗又是天文数字,对明王朝的国力来说难以承受。正如明代大臣王琼所说的那样:

胡人以畜牧为生,骑射为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戍守,寡则艰于应敌,多则困于专属。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弱。

最终的结果是,明军只能在边境构筑长城边塞防御体系,以阻挡蒙古诸部的南侵。而为了加强边境的明军,明帝国将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大量配备边境明军,使明帝国的北方边军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军。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就是火器。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巨炮)


一、火器的出现与优势

自唐末火药被发明以来,古代军事家们便一直试图将其运用到军事领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火药武器都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火枪火炮有较大差别。因为早期的火药成分只能起到助燃效果,并没有爆炸性能,所以早期的火药武器的功能往往是纵火和火药与毒药混合在一起燃烧以制造毒烟。直至南宋时期,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火药的爆炸功能才被开发出来,催生出了一批诸如“震天雷”(早期炸弹)“突火枪”(管形火器)的早期火器,有了现代枪炮的雏形。

(突火枪,来自明代兵书《武备志》)

至元末明初,火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现代火枪的鼻祖——火门铳。和现代的枪械相比,火门铳的构造相当简单,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构造也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相比弓箭来说,火门铳的使用更加简便、训练更加容易外,其对体力的消耗也比弓箭要小得多。所以一名配备火铳和一名配备弓箭的士兵相比,不考虑弹药、箭支的问题,配备火铳的士兵往往可以战斗更长的时间。

(明初的火门铳)

传统的弓弩,在张弓拉弦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体力,而在使用弓箭时即使佩戴扳指(射箭工具,戴在拉弓手的拇指上),长时间的拉弦也会导致手指肿胀甚至出血(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也不例外)。而火铳射出弹丸依靠的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化学能,并不需要人力,人在使用火铳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主要是在装填弹丸和握持火器上,和张弓拉弦的消耗不可同日而语。而配备大威力的火器后,一个人所能制造的火力也是弓弩无法企及的,例如一门由两三个人操作的小型火炮,两三个弓箭手是无法制作出同等级别的火力的。

(欧洲火器军队排队射击的场景)


二、明帝国用火器武装军队

因为火器具有的以上种种优势,明太祖朱元璋自起兵反元时期,就大量使用火器,并多次在战斗中扭转战局。明朝建立后,因为周边威胁长期存在,明朝军队的火器配备依旧没有减少,并且不断研发各种适用于战争形势的火器,以求在战争中获得优势。同时,因为明朝特殊的边防形势,明朝火器走向了一条特别的道路。

(明代重型火门铳)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火器的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谋求更强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要达成以上两者条件,往往需要加长火器的枪管或炮管的长度(管径比)才能达成。例如出现于欧洲的火绳枪和西式火炮,除了特殊用途外,往往以其修长的身管所著称。欧洲火器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与欧洲频繁发生的堡垒攻防战相关,因为在攻克堡垒的作战中,更远的射程和更大的威力更有助于堡垒的攻克。而明朝的形势则不同,明朝的主要敌人,往往并不会构筑坚固的堡垒。

​以明军的主要敌人“北虏”也就是蒙古诸部为例,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切财产都可以自己走(畜群)或装到车轮上带走,并没有什么坚固的堡垒。同时,也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往往拥有大量的马匹,能够组织起数量众多、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而这些骑兵可以依仗自己的速度出现在任何一个明军防守空虚的地区,突破明军的防御入侵明朝腹地。就如明代名将戚继光所说:往事,敌人铁骑数万冲突,势锐难当。我军阵伍未定,辄为冲破,乘势蹂躏,至无孑遗。且敌欲战,我军不得不战;敌不欲战,我惟目视而已。

在这种边防形势下,明军所要面对的,往往是成群结队的蒙古骑兵,并且自身经常处于数量上的劣势之下。于是,明军在火器的研发中,往往追求的是“大范围杀伤”和“能够快速装填发射”。在这种需求的引导下,明军的火枪(火铳)和火炮的身管往往较短,以求能够快速装填发射,明军的火枪和火炮在发射时也是多颗弹丸轮番发射(三眼铳)或使用霹弹形成弹幕。此外,还大量使用火箭(一窝蜂、神机箭)、炸弹等其他火器。这些火器在作战中,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弹幕(火力网),对进攻中的敌军造成大面积的杀伤并组织敌军前进的步伐。如果双方人数相当或明军稍占劣势,明军便可以依靠火器扭转战局。如果双方人数悬殊,明军数量过少,也可以依靠火器坚守,支撑到援军前来支援解围。

(明军拒马火器阵型)

明代中后期,明军为了扭转在野战(野外而非据守城池堡垒)时面对蒙古骑兵的劣势。开始将战车和拒马配备边军,正如戚继光所说:

(战车、拒马)用之环卫军马,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为营壁。一则可以代甲胄,敌马拥众而来,无计可逼,诚为有足之城,不秣之马也。

当然,这些屏障只有在火器尚能发挥威力时才能起到上述作用,如果没有火器的支持,这些屏障对于敌人来说也不过是纸藩草篱,戚继光就对此总结道:

但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

明代中期,明王朝的北方边军形成了三眼铳手、灭虏炮手搭配拒马形成空心方阵拒敌,骑兵在方阵内等待时机,待敌军撤退时出阵追杀的战术阵法。后来,这一阵法又加入了戚继光发明的虎蹲炮,进一步增强了战力。在这种战术阵法的支持下,明朝边军在面对数量大大多于自己的敌军时,也往往能够不落下风,并取得不少优异的战果。

(灭虏炮)


三、一次战斗——火器的威力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九月,明代蒙古诸部中的优秀首领俺达汗的侄子哈不慎联合小委正、一克灰、大逞克世等部落集结力量,意图入寇明朝。明朝方面及时侦知了蒙古的异动,山海关参将王守道迅速下令将山海关附近各堡寨村镇的居民以及牲畜财产迁入关内,并在一片石、前屯等地埋设地雷(明代早期地雷),又调集其他地方的明军到达前线布防,静待蒙古军的到来。

​不久后,数万蒙古军兵临山海关。到来的部落首领经过商议,决定小委正率所部一万余人从厂房进攻山海关,大逞克世率所部三万五千人从老河水汲进攻山海关或一片石,一克灰率所部一万余人从宿商进攻山海关等地,并约定由大逞克世的三万五千人主攻并劫掠财物,小委正和一克灰的两万人负责狙击来援的各路明军。

​蒙古军在前屯卫、三山营等地进军的时候,被明军侦骑发现,于是得到消息的参将王守道与游击杭大才集结明军2241人出关拦截。明军出关不久,就遭遇了一支蒙古军。这支蒙古军此时正在休整,见到突然出现的明军惊慌不已,纷纷下马披甲整装(古代军队为了节省士兵体力,在行军时往往并不披甲,待接近战场时才会穿戴盔甲)。而明军也感到意外,趁着蒙古军整装的时间迅速列阵并架设拒马火炮。

​不久后,五千名蒙古骑兵就对明军发起了进攻。他们数十骑为一队,向明军战阵发起冲击。面对敌军冲锋,明军铳炮齐发,形成密集的火力弹幕,压得蒙古骑兵抬不起头来。因为拒马的存在,蒙古骑兵无法直接冲入明军阵内,又因为明军的火器形成的弹幕,蒙古骑兵也无法接近拒马将其摧毁。见攻不破明军阵营,蒙军只好下令撤退休整。到了巳时(9点~11点),蒙古军得到增援至一万余人,于是重振旗鼓再次对明军发起进攻,但直到晚上,蒙古骑兵依旧没能突破明军的阵线,于是只能撤退一里外休整。

虽然蒙古军撤退一里,但明军依然处在包围之中,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夜袭,王守道带领士兵迅速挖出一条深达四五尺(128~160㎝)的壕沟,把火炮全部布置在壕沟上,士兵则蹲在壕沟里披甲据守。

第二天,蒙古军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分出两部骑兵去前屯卫、一片石等地劫掠。入夜后,王守道趁蒙古军人数减少警惕降低之际,派部下潜出求援。其他地方的明军听闻王守道部被围,纷纷出兵支援,很快就集结起一支大军并出关救援。

​次日,经过一天的修正后,蒙古军再次对被包围的王守道部展开进攻,蒙古军还将四处搜刮的明朝边民的门板拿来当作盾牌抵御被围明军的火器。最终,王守道部火药用尽,但蒙古军依旧攻势不减,王守道部只能拔刀挥棍与蒙古军开始肉搏。激战正酣时,明军援兵接近战场并放出信炮(一种向天发射,用来传递信号的小型火炮),王守道部听到信炮声,也迅速发声回应,两支明军建立了联系。援军朝王守道部所在方向加速前进,很快就到达了战场,对战场上的蒙古军形成夹击之势。蒙古军见明军援军到达并且战力不弱,无法抵抗,只得一路溃败逃回了草原。此战,王守道部以两千明军对抗上万蒙古军,经过事后查验伤员,仅战死一人,受伤十二人,损失骡马二十多匹。

(明军车营战斗画面)

有明一代,北方的蒙古诸部始终是明王朝北方的强大威胁,明王朝也为了对付这一威胁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长期在九边沿线修墙筑垒,也为明朝的北方边军大量配备各种火器来加强战力。至明中后期,蒙古诸部的威胁已经日渐缩小,在火器配备日渐全面的明军面前,蒙古诸部日渐沦为明军将士捞取赏金的渠道。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蒙古诸部衰落了,东北的建州女真却日渐崛起,最终成为了明王朝的巨大威胁,只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iiiiiiiiii

本文为青年力原创文章,作者血鉴中华,青年力特约作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采用时有部分改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明军拒马火器阵型”一图作者Comic.Works,经过本人以及图片出资订制者的同意,该图片结束版权保护,直接进入公共领域,并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该图片及其衍生品抢注版权等垄断版权的行为以谋取任何意义上的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