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汝平生功名,黄州惠州儋州。

 昵称44915626 2018-08-11
说叨
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

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自序》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第一季第15集)




和珅献给皇上一件东坡之物,而后和纪晓岚许下脱靴之赌,如果第二天上朝纪晓岚没有拿出东坡遗物,不仅欺君之罪,还要为和珅脱靴。文人的气节怎么能丢,但一个修四库全书的文官,哪里来的钱去买东坡真迹,但第二天纪晓岚还真的献上了货真价实的东坡之物——东坡肉。纪晓岚的机智引得皇帝开怀大笑。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苏轼的整个仕途中,刚进士及第,母亲就病逝了,甚至没有听到他高中的消息,算是苏轼的一大遗憾,然后妻子和父亲接连逝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守孝三年,期满,回归朝堂,这时,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因为新旧党争,然后贬官,自此奔波在回京,贬官,回京,贬官的路上,最终死在了这个回京的途中。



官途并不是那么美满,但所到之处,无不拥戴,不论官职高低,真真正正是一个爱民利民的好官。相信所有读四书五经的士人,初心都是治国平天下,但是在官场这个染缸走一圈之后,还能保留赤诚之心的,万分难能可贵。苏轼的内心必然有一条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


除此之外,他游教书画诗酒食,无疑都是宋朝第一人。


2


嘉祐元年(1056年), 苏门三父子(  苏洵,苏辙,苏轼)进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 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状元变探花。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就问苏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其实是他自己编的,但欧阳修不知道啊,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因为欧阳修的称赞,苏轼一时名声大噪,每有诗作便传遍京都,上至太后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称赞不已。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苏轼的成绩为“百年第一”,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父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3


苏东坡走上仕途,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还乡,又是守孝三年。


父亲去世一年后,感情深厚的妻子王弗过世。亲人的接连过世,让苏轼深受打击,整整三年在眉山上种了3万棵树。


十年后,梦中惊醒,为亡妻王弗做了一首诗《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十九岁,品学一流,王弗年方十六,年轻貌美。


“有一天,他的老师王方带领众学生去春游,在一碧波池前驻足,想为其取一名,众学子争相取名,王方都觉得不太满意,看向苏轼,苏比较谦虚说:”晚生才疏学浅,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违背。池中鱼儿很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挥之即云。”于是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唤鱼池”。清新而又雅致,巧的是,王方的爱女王弗,也题名“唤鱼池”,让丫环送至湖边,众人惊呼,王方情不自禁说:“此乃天缘之合”。并且王方本身就欣赏苏轼的一身才华,便将爱女许配给了苏轼。从此,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轼生性好交朋友,几乎对每个人都坦诚相待,毫无防人之心。交得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于是,每次有朋友来时,王弗便立在屏风后面听他们交谈。等朋友离开后,她再根据客人刚刚说的话,对来客的人品进行点评。开始苏轼还是将信将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每次点评都精准无比。


王弗的去世,对苏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诗中深情与怀念,后世读之,亦不禁泪目。


4


王弗去世三年后,苏轼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为妻,相差11岁,王润芝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嫁给苏轼后,尽心尽力得照顾三个孩子,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先后经历乌诗台案和黄州贬谪,“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入狱,惊慌的王闰之将过错归于苏轼写下的那些诗文,为了不给别人口实,她将家中的诗文稿全部烧毁。这成无数苏轼迷心中的一大遗憾了,亦是苏轼心中的遗憾。


王润之


贬谪起伏中,始终相随。更让感动的是,当家中的经济紧张时,苏轼决定自己开荒种田,而从未干过农活的她,也毅然下地帮忙,上山采菜,下地耕田,她都做得不亦乐乎。苏轼在王闰之死后,写下了一篇祭文,“我日归哉, 行返丘园。曾不少须, 弃我而先。孰迎我门, 孰馈我田。已矣奈何 , 泪尽目干。旅殡国门, 我实少恩。惟有 同穴, 尚蹈此言”


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她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幅罗汉像,并请和尚为其超度,将这10张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与其合葬,实现了祭文中唯有同穴的愿望。


5


这时,苏轼再次还朝,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注定站在王安石的敌对面。他的很多师友包括当时赏识他的欧阳修,因为反对变法或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离开京师。


“王安石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王安石


这时候,如果苏轼顺应变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变通,或许宋朝还能繁荣昌盛几百年,而苏轼也将登上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

但是苏轼当时是反对变法,因为他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在盛世之下,五谷丰登的年月,逼得百姓有家不得回,回家便被捕之入狱,因为尚未还清对官家借的款项和利息。故觉得新法是“富国”而“贫民”。


而新党夸大了新法的优点,对其弊端闭为不谈。所以每逢有新法实施,苏轼必上书反对,某年冬天,神宗想要讨得后宫的欢心,采纳王安石减价收购浙灯四千盏的主张,苏轼针对这一主张又上《谏买浙灯状》一书,反对朝廷为了元宵节观灯的娱乐,夺去千百卖灯小民必要衣食的做法,神宗觉得苏轼说的在理,马上下令停止收购。对此事,浙西人民无不拍手称好。就此,苏轼觉得自己可以造福于民,皇帝又肯采纳建议,于是就接连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全面抨击新法。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再也难以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开始指使人开始弹劾他。于是,变法派中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于是,万般无奈,自请离京。


其实宋神宗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虽然文韬武略都有点拿不出手,但是立志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所以重用王安石,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甚至为此将欧阳修等保守派赶出中央,所以利用这次机会,新党趁机赶走了早就碍事的苏轼 。


王安石本身是一个非常有理想和才华的人,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并存的阶段也是北宋的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彼此作为对方的政敌即是幸又是不幸。三人的冲突也决定了苏轼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


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也仅仅限于政治观念上,苏东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将近10年。迎来了人生的第一祸端。


 6


这时候的苏轼已见其豁达,天下的事情,他做不了主,,但一个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是我所管辖,我就把它治理好,果然,深得民心,政绩斐然。遂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坐了103天牢狱,深知在劫难逃写下绝命诗时。一场救援活动由此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包括已经经辞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曹太后也提醒神宗说:“当年你祖父将他当做后世子孙的宰相来培养,怎么说杀就杀?”


▲ 为苏轼求情的曹太后


“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检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神宗才饶他一命,将他贬到黄州。


▲ 宋神宗—赵顼


尽管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水火不相容,但他们却相互钦服各自的人品和文才,能够为此而冰释前嫌,尤其是晚年双方相处得甚欢,感情相当融洽。


苏东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可以说是既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又是可以冒死相救的朋友。


“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丧命,而被贬黄州,却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7


初到黄州,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幸好太守徐君猷为他辟了“临皋亭”;俸禄微薄,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建了“东坡雪堂”,“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当时,太贫穷了,只能捕鱼,挖笋吃一些不耗钱财的食物。



此时黄州粮多猪多,但黄州人大多喜食羊肉,故而猪肉的价格是及其低廉的,苏东坡便经常买来食用。用其四川老家眉州的方法烹制,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友人对弈,忘记了还煮着的猪肉,局终,恍然想起,以为肯定烧焦了,结果东坡肘子面世了,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现在他是苏东坡了,东坡名声实在是响——琴棋书画诗酒花,柴木油盐酱醋茶,无不涉猎。豪放洒脱,明白畅达,并未因生活窘迫而怨天尤人,反而成为他走上北宋第一词人转折点。其书法最高成就的《寒食帖》就是在黄州完成的。


[北宋]苏轼《寒食帖》 


8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 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 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

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 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 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 中书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由之前反对新党变法,到抨击旧党腐败,可见苏轼的政治思想是“以人为本,仁政爱民,”不畏强权,不盲从权贵,以是否有利天下苍生作为自己的处事准则,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冒进与害民之处,坚决反对与上书皇帝。到司马光当政之时,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之举。


在差役法废除与否的问题上,苏轼置私人感情与个人荣辱于不顾,与司马光发生激烈争执,以激愤于太过保守大骂其“司马牛”。


试想,如果苏轼对于王安石稍加附会定得重用,毕竟当时皇帝重用王安石,看重新法。对于司马光如果不是一味反对,定可飞黄腾达。然而苏轼只求独行其是,将一切付之悠悠。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9


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筑建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 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10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11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儋州百姓纷纷来恭喜苏轼,终于可以北归中原了,苏轼却并没有太多的喜悦,随口吟出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归途中,路经常州,那里有苏轼曾经置下的房产,也有美味的蒌蒿、芦芽和河豚,是他过得最舒心的地方,也是他选择的终老之地。

东坡看见著名画家李公麟多年前留在那里的一幅苏轼像,回顾自己跌宕坎坷垂垂老矣的一生,便提笔在画像上自题了四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 太师,谥为“ 文忠”。


ps: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诵经帖》

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


和尚:你这样不行啊!


苏轼:那我漱漱口再诵


和尚:漱了口也不行


苏轼:我错了




医生说:你得了红眼病,尽量不要吃肉


苏轼:我的大脑想听你的,但是我的嘴不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