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8-11

先讲一个温暖的故事。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在英国有一个名叫丹的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妻子去世后,他一直过着非常孤独的生活,直到他遇见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名叫诺拉。在诺拉4岁生日那天,她提出想要去超市买蛋糕。

选好蛋糕后,妈妈开始挑选自己的东西,这时,她听到诺拉对路过的一位客人说道:“你好啊,老人,今天是我的生日哦。”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这位老人显然也很意外,但他停了下来,两个人开始愉快地聊起天来。几分钟后,他们就分开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居然又再次遇到了,这一次,诺拉的妈妈向老人介绍了女儿,并提出合影。

小姑娘和陌生的老人在短短时间里建立起深厚友谊。后来,诺拉的妈妈又带着她去拜访了老人,这一次他剪了头发,整理了胡子,看起来像是年轻了10岁。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现在,诺拉每天都会问候丹,她担心他觉得孤独,担心他冷,担心他乱吃东西,她希望自己的这个老人朋友,依然可以感觉到被爱着。

丹说:“我每晚都睡不着觉,直到遇见了诺拉,她治愈了我。”

孩子是天生的治疗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有了这样那样的价值观。我们每每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那样想是消极的,有这么对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给别人或自己加上了一条罪名:你不该这么难过的,你应该快快好起来。

而孩子们做的,是特别天然的共情:和你在一起,不评价你的生活,陪你玩,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共情”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大量的训练,才慢慢努力去掌握的技能。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共情就是透过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岳晓东老师在《登天的感觉》中说:年轻的时候,觉得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而咨询做的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在1970年左右,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有程序员根据人本主义治疗师的理论做了一个程序,叫Eliza(伊莉莎),你可以把它想成现在的Siri。

这个程序能跟你对话,她说话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问题,或者将你的话重新组织下,重复给你听。

比如你说,我今天很难过。Eliza就回复说,哦,今天你很难过。

你说,我不喜欢吃巧克力,它让我发胖。Eliza回复说,巧克力会让你发胖,你不喜欢。

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废话,却有着出人意料的作用。

实验人员让一些人来使用这个程序,收集反馈。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坚信,这台冰冷的电脑后面一定坐着一个全世界最理解他的人。

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女孩跟朋友吐槽自己的公司,工资总是晚发,女生当男生用,晚上经常加班到一两点。

朋友心疼地说,那也太惨了,要不咱换个轻松点的工作吧。

女孩有点愕然,说,可是我没想换工作啊。

有时候我们抱怨只是为了倾吐情绪,并没有想要获得对方的建议。虽然都是表达真切的关心,希望别人好,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自我的主观意识出发来看待他人的问题。就跟在视频中,别人已身处谷底,只是想要一个共鸣,一个涌抱而已。当双方看事物的角度差异较大时,对方往往很难感觉到共鸣,甚至会觉得“你们都不理解我”。居高在上的悲悯也会造成被帮助者的反感。

好的共情者可以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但又不失客观,给他人建议时也很注重界限,可以想想朋友中的知心姐姐。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普通人练习共情,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分辨TA的情绪,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童年阶段父母应该积极在孩子面前表达情感,为孩子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孩子模仿学习情感交流,提高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在生活中也可以多观察,多加练习。

感同身受的能力很难,生活在绝大多数的抱怨和求助,其实更多的只是希求对方理解自己此刻的感受和心情。

当对方不理解,甚至强行给出建议时,只会让求助者感到痛苦和无助。尤其是当求助对象在求助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例如父母,好友,希求理解的心情会更强烈,同时,不被理解后产生的无助也会加倍。

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感同身受的共情

不断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熟练掌握这项技能,避免很多的失败沟通,这也将会给我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提升。

对于刚开始练习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倾听可以从身边朋友的心事开始:

1、务必牢记:你不是他人的专家,因而,我们可以猜测他人的感受,但了解自己最深的,还是他们自己;

2、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的问题;

3、永远不要将你或别人的经验套在他人身上。经验永远仅从参考,不适于所有人。

4、与他人意见相左时,记住他的才是对的。

5、不断向对方反馈,不断确认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可以问“我这样理解对吗?”

6、对他人的情况不确定时,或不知如何提供帮助时,不要揣测,直接开口询问,由对方告诉你需要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