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tengfei2239 2018-08-11
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
到了六十岁,人变得“中庸”了,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耳顺”的道理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平静。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很活泼,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从心而欲。
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为什么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呢?这些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六十而耳顺”中“耳顺”是什么意思?
[img:https://gss0.baidu.com/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91529822720e0cf34524d8620146f21fbf09aa5c.jpg]
“六十而耳顺”中“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
出处: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
*
造句:

*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上士之耳训乎德,下士之耳顺乎己。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别人。独孤求败的境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1、这句的意思是: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原文出自《论语第二·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
先生说:“我十五岁决心创立学说,三十岁学说创立,四十岁学说体系完整,不再变动,五十岁知道自己的最大使命,六十岁不再争强好胜,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题解〕
“志于学”是立志创立学说。“学”是“学说”,而不是“学习”。“立”是指学说“创立”,指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惑”,疑也。“不惑”指体系建全,不再变动。天,《说文解字》:“巅也,至高无上”。命,《说文解字》:“使也”,使命。“天命”指最大的使命,即人生目的。在《论语》中,“命”都是指使命,而不是命运。“天命”在这里指孔子知道了自己最大的使命是什么——传播自己的学说。
这一章的“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都是约数,即十五岁左右,三十岁左右……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此章是孔子七十岁后的某天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传统译注一般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到了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传统译注很明显是错误的。
孔子少负盛名,决不会十五岁才立志学习。此立志,是立志创立一种学说。我们认为孔子真正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是在十七岁。《史记·孔子世家》载 “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而退。孔子年十七。”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重臣季氏招待士人,孔子也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驱赶孔子说:“季氏招待的是有名望的士人,不是招待你这种没有名气的小孩子。”孔子没能参加这次名人的聚会。这件事对孔子的刺激很大:因没有显赫的身世,想在社会拥有地位,对他来说,只拥有学识还不够,必需有自己的创见,开一派学风,才能为人赏识。
他自此勤奋好学,入宋杞,适东周,游学问礼。“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孔子家语》),转益多师,靠广博的学识和社会的实践,终于在三十左右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克己复礼”之做人之学。
“三十而立”, 有人说是自立,孔子三岁丧父,十四丧母,十九娶妻,早已自立,何必言三十?也有人说是立业,指开办私学。既是首开私学,怎么算一业呢?“三十而立”,是指三十岁左右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
学说创立了,但未必就完善,必时时有矛盾缺漏的地方。孔学是做人之学,如何使人自觉自愿地遵礼循礼呢?这就需要忠学――提高人的修养,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还要有好报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去做,如何使人做好人还能不吃亏不受骗呢?这就需要信学――提高辨别能力;自己修养高了,才能具备了,如何才能为人们赏识,为社会贡献才智呢?这就需要文学――成名学,使人们了解自己。
孔子十数年来,转益多师,终于“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岁左右学说完备,不再有所惑。“惑”是想为又不想为,没有确定的原则。“不惑”,就是说自己的思想体系已完善,此体系即文学,行学,忠学,信学。文行忠信四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是迷信中所说的上天决定的命运。孔子不信神,不信邪,所谓天命,就是人生目的。故孔子五十岁左右,不管是为官摄政,还是周游列国,都是为使自己的学说广布天下。孔子“知天命”,知道自己最大的人生使命就是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接受,只是一国一君接受,是不行的。
“六十而耳顺”,指六十来岁看淡一切荣辱,坚信自己的学说。别人对自己学说的褒贬,不置可否,不辨不斥,大度能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指随心所欲不会违礼;这是忠学的最高修为。当一个人把修养作为自觉行为,不需任何压力约束自己,言行都可自行符合礼义。
孔子十五岁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五十多年矢志不移,才成为一代宗师。现在,当我们立志后,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可以说,孔子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前半生为创立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后半生为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奔波。终生追求,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人贵有志,有了志向以后,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志向变成现实。世上伟大事业的成功者,大多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失败的人,没有其他原因,都是不能坚持,缺乏坚韧勇毅的精神,往往半途而废。
成功人士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失败。他们在事业上竭尽全力,毫不顾及失败。即使失败也会重新再来,并立下比以前更坚韧的决心,努力奋斗直至成功。孔子在人生历程中,遭遇的艰难险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畏于匡,逐于宋,困于陈蔡,历经千难万险,甚至生命危险,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终成就了完美的人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成功的人生。
人们往往以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为成功,许多人在得到名利之所谓的成功后,反而会更空虚,会发现牺牲了更多可贵的东西。这些人,受世俗成功学的影响,一开始就把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地方,得到的越多,损失的越大,人生的苦恼也越多。人生的成功,不唯财富地位论。强取豪夺也能积聚丰富的财富;卑鄙无耻也能窃取显赫的高位。“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5)
孔子创立的学说,我们叫孔学。孔学的根本是做人。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无悔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耳顺是什么意思?花甲是什么意思?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花甲的来历:
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本称“干”,地支本称“支”,是上古时代就已出现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时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丑、乙子)组合为六十对不重复的计数单位。组合时,以十干为主,自“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时,十干已全部配完,那么再从第一干开始与第十一支相配,依次类推下去,共得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是“花甲”之年。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就可以独立处事了;40岁便遇事不迷惑;50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全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这段话,一定是他在七十岁以后快八十时所讲的话,应该是孔子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和事业的回顾和总结,所以这个“学”字一定不同平常。
他十五岁便开始致力的事业,一定是到现在还一直在从事的人生学说和真理探索,决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念书”之类的“学”。我们如果理解孔子从十五岁才开始做学问,或者开始学习,那就太小瞧他了。
他的学习读书应该从很小就开始了,只是在十五岁上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便立志于建立自己的人生体系和思想学说。所以说,“志于学”的“学”,也应该是自己的人生学说,与“学而时习之”的“学”字是一个意思,正相呼应。
有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十五年的努力探索和亲身实践,终于在三十岁上得到了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就是对于人生礼义道德有了完整的体系和说法。这便是“三十而立”,谓自己的学说得以建立。一旦他有了“克己复礼”的事业,即是他从孩童到成人的标志,又是他传播真理、教化天下事业的开端。
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自觉载体,他建立自己人生思想与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明。通过十年的验证和磨炼,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便补充,有困惑就解决。所以,到了四十岁上,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是说,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成熟,能够说服自己和别人了。
人都具有思想活动,是为了说服和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导师却必须有思想体系,因为他一定要说服别人。没有思想体系,那一定说服不了别人。传播文明的过程,其实是个说服人的过程。在这个说服人的过程中,孔子做到了无所困惑,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了。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去说服和教化天下,困惑越来越少,觉悟自然越来越高,不再会为世俗的名利等俗务所缠身了,生活得潇洒自在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不惑”。他知道了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研究大自然所赋予万物和人类的命运,也包括自己的命运。认识了什么该兴,什么该亡;谁能成功,谁必失败,这里都是因为他们各自本身的规律所制约。
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胡作非为了。五十岁以前,也许孔子还想过去改造什么,到了这时,他的人生境界有了质的飞跃,“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顺应,从此不会再逆天而行了。
人身上的感觉器官中,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之为“六根”,由之对应的外界事物被称做“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执着“六尘”便形成了“六识”:喜、怒、爱、思、忧、欲。这三个“六”便构成了十八层地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便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所杀的那六个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见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从我们自身的理解,“六根”之中,“身”、“意”属于整体的概念,“鼻”则只管呼吸,“舌”和“眼”则可以开阖自如,只有“耳根”关闭不住,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刺激。而这些信息不见得都合乎自己的心愿,你会听到许多不理解的声音,烦恼由之而来,痛苦与日俱增,反而违背了自己生命的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做事都能够趁心如意,但却并没有超越社会的行为准则 孔子知天命后又修养了十年,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即使是那些逆耳的话,听了之后自己也无能为力,剩下的只是徒唤奈何,生气也只是徒增烦恼,受到最大损害的只是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再执着任何东西了。这就是“耳顺”。
耳官一旦通顺,开阖自如,接受心灵的主宰,才能看淡人间的一切,一切行为都能够顺应自然生命的规律,不再会有牵挂搅心之事,人也就返朴归真而成为自然的了。自然的人便不会有所限制和拘束,这就是“耳顺”之后十年之间孔子所成就的本领和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