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竞赛修炼手册(中):我怎么知道孩子适不适合搞竞赛

 长沙7喜 2018-08-11

引言

给大家出道题,将适合竞赛的孩子们的素质按重要性排个序:

A. 对该门学科的强烈兴趣;

B. 有灵气,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

C. 对新事物好奇心旺盛,且学习任何新事物都很快,爱较真;

D. 笔记工整、草稿有条理、不粗心;

E. 听话,刷题任劳任怨,不知疲倦;

F. 心态老成,目标明确;

G. 好斗,爱挑战。

这题肯定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你永远无法穷尽所有的性格组合,还有很多影响成败的因素也没有在这份清单当中。这里,我通过这几年对接触过的高手们的观察,给大家说说我的阶段性总结:

1. 排名第一:C

C. 对新事物好奇心旺盛,且学习任何新事物都很快,爱较真;

这样的孩子在学习时会有一个原动力:搞清楚咋回事。是这个原动力教会孩子如何听课,如何刷题,如何提问。所以他们会在学习中表现得很有主见,关注点很正,有时甚至会让大人们感觉到有些爱钻牛角尖。

2. 排名第二:F

F. 心态老成,目标明确;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竞赛生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除了题目啥都不会的一群书呆子。当然,这样纯靠智商碾压型的竞赛机器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群相对早熟,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能够稳定地坚持投入的人。

正因为目标明确,所以他们会经常审视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优点是啥,缺点是啥。更重要的是,他们通常把优点都当作自己拥有的禀赋,因此他们会相信这份优点永远不会离开自己,这让他们稍稍感觉到优势不明显时会格外警惕然后加倍努力去挽回优势;而缺点往往会被当作成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非禀赋,这时他们会更关注我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是什么样。这种对优点和缺点的双标往往是他们从小积累下来的价值观,根深蒂固。

表现在学习上,我们就会说这样的孩子学习态度很好。老师和家长只用跟孩子探讨如何做能实现目标,而不用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说服孩子去做正确的事。

如果说好奇心给了他们源动力,那么就是这份成熟让这份动力能够细水长流。


3. 排名第三:G

G. 好斗,爱挑战


成熟+好斗共同构成了动力维持系统。但不同的孩子好斗与成熟的比重差别会很大。对于少数孩子来说,仅凭好斗已经足够支撑学习动力了。

虽然我并不认为好斗是搞竞赛的必要条件,但是搞竞赛毕竟和搞研究不同,最终看的不是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你比别人多做解决了多少问题。

的确见过一些很喜欢数学,也很擅长数学的牛娃,由于缺了些斗性,会在竞赛的残酷竞争中吃一些亏——比如面对自己不太喜欢或不太擅长的模块时更容易放弃,比如搞懂了一些问题,但是落在卷面上却得不到满分也不追求满分……

不过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些亏不会影响他们未来在自己的领域作出自己的成就的。还是尊重这些选择坚持做自己的孩子们吧。


4. 排名第四:A+B

A. 对该门学科的强烈兴趣;

B. 有灵气,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

看到这里恐怕你的想法是:啊?这两条怎么排到第四去了?

其实不是因为兴趣和灵气不重要,而是我们太容易被那些兴趣和灵气的表象所欺骗了:

有无数个家长告诉我:数学学得太苦了,换个跑道去信息试试。孩子好像挺感兴趣的。事实上这样的“兴趣”太廉价了,不出半年就放弃了的不在少数。比起奥数来,信息对坚毅力的要求更好——只要稍学深入一点,做个题动辄就是按小时来算的。

真正的高手,随着年龄的增长、竞赛的职业化,你问他们:你们到底有多热爱数学?他们一般都回答:还行吧。真正的“兴趣”往往不是什么特别强烈的非要不可的情感,而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带来的稳定的幸福和力量感。

再说“灵气”,有一种“灵气”来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其实孩子们对抽象的数学题的理解本来就和大人们不同,所以当他们说出来的方法显得与众不同时,并不是他们有什么匪夷所思的特别之处,而只是他们敢表达也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罢了。老师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特别喜欢听到孩子表达自己的思维,因为这些思维也能打开老师们心中很多僵化了的东西,获得全新的认知。所以“灵气”的确容易获得成年人额外的褒奖。

还有一种“灵气”又名“秒杀”,有时一道题刚刚冒出来,就会有学生报出答案。他们非常享受这种快感,也许错了10次都无所谓,只要有一次是对的,那这一次就会被其他人牢牢地记住。

被习惯夸奖“灵气”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和“秒杀”,有时甚至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为了“秒杀”而“秒杀”,不能展现自己牛X的事情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而真正的高手经常是乏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和标答一样,太没意思了。

当然我绝不是说“灵气”是一种缺点,事实上有灵气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自尊,自我意识也会很丰富,这些也都是搞竞赛的很好的意志资源。但不用过份迷信它,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那样,真正的高手看起来都是扫地僧,显得很厉害和厉害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鸿沟的。


5. 排名第五:D+E

D. 笔记工整、草稿有条理、不粗心;

E. 听话,刷题任劳任怨,不知疲倦;

D和E比较符合我们对学霸的想象。但绝不是必要条件。

竞赛高手们一般没时间把笔记本搞得工工整整花里胡哨的,甚至不一定有笔记本。因为事实上记在本子上也没时间去看。以数竞为例,知识点多到抄名字都抄到你手残。更重要的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错综复杂的连结关系更是很难在二维的纸面上很好的表现出来。所有的精髓都储存在了神经细胞的突触与突触之间的复杂连结之中了。

听话就更不用说了。只做一个出色的执行者是很难把竞赛学尖的。你可以听话地把课都上了,把题都做了,可是在做这一切的过程中大脑里发生的一切,都不是老师或家长能够参与的了的。

所以最后只能回到F,是明确的目标指引着孩子该做怎样的笔记打怎样的草稿会更有效。孩子听从的不是大人的话,不是老师的话,而是他心中目标发出的指令。

6. 到底该踩油门还是踩刹车?

这个恐怕孩子在学竞赛的道路上家长们最大的疑惑了。尤其是看到自家孩子停滞不前或别人家开足马力拼命向前狂奔时。这样几条原则给大家做参考:

1.判断孩子适不适合搞竞赛,只需问一个问题即可:孩子越学家长是参与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有家长可能觉得为了孩子能够搞好竞赛,多大的投入都愿意。但事实上家长们太高估了自己能够给予孩子的帮助。如果孩子不能在小学阶段学会如何靠自己消化有难度的东西而必须依靠家长,那随着竞赛知识量疯狂地以几何级数的增长,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迅速被碾压得粉碎,不仅可以断定竞赛这条路想都不要再想了,能不能把高考理科整明白都不好说。这就是我在“【四升五的认知升级】独立学习比学习更重要”里讲到的,在小高年级,能够独立绝对比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所以如果孩子竞赛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家长参与学习的时间还越来越少,花在跟孩子讲解、督促作业、跟孩子较劲刷题的精力越来越少,那就说明这条路肯定选对了。

2.如果之前从来没管过,学得一直还可以,那么家长可以阶段性地尝试加大投入,但务必先和孩子达成一致,并且明确这种介入只是阶段性的,时间不能太久。另外还要做好思想准备,对于思维好的孩子来讲,在小奥上投入20分收获80分也许不难,但是投入80分却未必能收获90分,可能只能收获81分。也许得投入到150分才有机会冲击90分。竞赛的水一定比你想得要深。

3.还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周围的人都在学,我要不要也学一个?”这时只需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学,孩子会用这段时间去干嘛?千万别陷入到了“不学”和“学”的对比,这种对比方式本身是错的。因为如果你不学,那段时间是不会凭空蒸发掉的,一定会被投入到了其他事情上。那么好好对比一下到底把这段时间投入到什么事情上对孩子的未来更好。

4.在小学阶段,小奥就相当于一个健身器材,锻炼思维,磨练意志,顺便升个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即可,其实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选择。到中学,搞不搞竞赛才算是值得纠结的升学渠道。所以在小学不要下最终判断,但是要对孩子的性格(尤其是我上述列出的A~G)有个较完整的认识,有的东西可以适当引导,有的东西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会改变,但是底层的东西往往都是从小奠定的。小学多看多试,初中就需要选择好发力方向了。

5.再看看小学竞赛修炼手册(上):以终为始——从出口看竞赛,一定要记得竞赛不是学生时代的必经之路,不要一厢情愿为了不掉队去学竞赛。多阅读,生活中不断拓宽视野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尝试过后发现不适合,即使止损撤出也是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