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闹钟 解读“秋凉秋热” 早立秋凉飕飕 晚立秋热死牛 公秋 母秋 秋老虎 公老虎 母老虎 ——辩证 解析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的季节含义是收。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秋的气候特点是凉。 所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认为“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到了。人们都习惯地以为天气应该凉爽了,如果天气还热就觉得不正常,就要掰扯bāi che、捯腾dáo téng,故此衍生出各种说法。 其实,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理解,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圈360度,每前进15度是一个节气,这样一年就有24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就是立秋。立秋是一个特定的瞬间时刻(可以计算到月、日、时、分、秒)。例如今年立秋是2018年8月7日21:30:34。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18个物候。是由热慢慢转凉,再由凉慢慢转寒的过程。某些地区,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有很多地区,同一时间或时段,温度差别很大。 立秋经常处于中伏,三伏天刚过一半,后面还有末伏。(我已专题纠正过网络、媒体三伏天的解读错误,以后还可以深入探讨。)虽然立秋了还要再热一段时间。 然而,按气候学的季节来划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才可认定为秋天。真正的秋凉,还需要耐心等待。 但是,这段热的延续的长短、强弱,每年也不一样。所以就有了“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公秋、母秋、亮秋、瞎秋”,“秋老虎”“公老虎”“母老虎”,“一场秋雨一场寒,落地相思总无端”,“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穿上棉”……等各种说法。 一、“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不言而喻,这是说:立秋早天气凉爽,立秋晚天气炎热。那么,怎么算早?怎么算晚? 民间有多种说法。 1.一种说法以立秋当天的时间早晚判断。即上午、下午区分,中午12点以前(包括凌晨)立秋就是早立秋,凉快。中午12点以后(包括晚上)立秋就是晚立秋,炎热。早指的是0点-12点这一时间段,晚指的是12点-24点这一时间段。 那么,咱们不用考虑更多的数学因素,只用简单的算术思维:一天的上午、下午,最大时差也就是12小时,能影响这么长时间的气候吗? 如果,上午11:55立秋,或下午12:05立秋,时差也就是10分钟,能影响这么长时间的温度吗? 况且,古代天干地支计时,不是24小时,而是12时辰。午时是从11点到13点。上述说法只能是现代人杜撰的。 再者,气象机构、专家经过多年观察、统计,记录的数据不支持这种说法。得出的结论是立秋的早晚和天气炎热并没有太大关系,“立秋”当天时间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2.另一种说法以立秋当天的农历月份判断。也就是按照农历(阴历)的立秋月份确定的。这里必须首先强调:我国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时间节点是按照公历(阳历)计算的。而我国古代历法、记事是按照农历(阴历)叙述的,包括古文、古诗里的月份都是农历(阴历)。通常公历(阳历)立秋的时间相对固定,8月7日或8日,今年是8月7日。但是农历(阴历)就会相差很多,有时在六月,有时在七月。今年是六月二十六。 所以,古代先民认为:农历(阴历)六月立秋是早立秋,七月立秋是晚立秋。 考量时间相差一个月,这是靠谱的。所以传统民俗中说的早立秋、晚立秋指的应该是农历(阴历)六月立秋(早),还是七月立秋(晚)。 好了,按照第1种说法,今年8月7日 21:30:34立秋,是晚立秋。按照第2种说法,今年六月二十六立秋,是早立秋。 显然,这是矛盾的。 我国古代月令、节气、物候是写入了天文历法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国古代俗语、谚语、歇后语是民间口头相传的,只能做经验体会。 是先民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现象,这不是一种统计科学,而是老百姓对晴雨冷暖的一种感知,并通过记录,形成了一种俗谚。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是谚语,是先民对气候的预测。今年立秋过后,民间谚语的预言会应验吗?让我们共同验证未来的一段时间到底是凉飕飕还是热死牛吧。 二、“公秋,母秋,亮秋,瞎秋”,知者不多,也是说:立秋后凉爽、炎热的。那么什么是公?什么是母? 民间也有多种说法。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如前所述,“立秋”了,但并不代表着天气立刻进入秋季模式。有时凉爽一些,有时炎热一段。古代先民认为公秋凉爽,母秋炎热。也有俗语说:公秋凉叟叟,母秋热死牛。什么是公秋?什么是母秋? 1.第一个说法是“单双日说”,民间一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这个热一般持续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有些时候,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热,第二个节气“处暑”依然热,民间又有“小暑大暑(夏季节气)不是暑,立秋处暑(秋季节气)正当暑”的说法。 《金陵十记》中的表述是:“单日公秋、双日母秋”,“公秋爽,母秋凶”。这一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这里指的应该是农历(阴历)的单双日。 今年立秋是农历(阴历)六月二十六。按照这种说法,今年应该是母秋。 2.第二个说法是“昼夜之说”,按照民俗“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丢,晚上立了秋,来日热死牛”。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是“热烘烘”。也就是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 白天属阳,太阳主宰;夜晚属阴,太阴(月亮)主宰。这是民俗中传统的主流说法,为民间认同,符合传统阴阳五行之说。同时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36年版)有记载,民间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热,俗云:“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 另外还有亮秋、瞎秋之说,谓白天立秋为亮秋,夜晚立秋为瞎秋。均谓白天立秋较凉爽,夜晚立秋较炎热。 今年立秋是21时30分34秒,按照这一说法,今年无疑是母秋。 三、“秋老虎,公老虎,母老虎”,流传不广,此是说:立秋后期盼凉爽、恐惧炎热的。那么为什么是秋老虎?为什么是母老虎? 民间也有多种说法。 因为人们认为天气应该凉爽了,而实际依然炎热,心理上期盼凉爽、恐惧炎热就把它形容为“热死牛”,比喻成“秋老虎”、“母老虎”…… 为什么说“秋老虎”,不说“秋老牛”、“秋老狗”?我考证: 1.有一,这是与动物们的特性有关,与老虎的凶猛、人们的畏惧有关。 2.有二,这是与干支生肖星宿有关,我查阅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秋属西方庚辛金”……“西曰白虎”……“老虎”、“秋老虎”之说就源于此。 所以,以动物学的特征来研究,因为秋后仍处于炎热中,所以被人们戏称为“秋老虎”。表达了人们的一种心情。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秋老虎”天气的统一标准,但据北京气象台的专家说,“秋老虎”的气温一般在33℃以上,并且持续几天。 老虎又有公虎(雄)、母虎(雌)之分,大家都知道雌虎猛于雄虎,所以称特别热的秋天为“虎”,进而称“母老虎”。 在民间,立秋有‘公秋’和‘母秋’,都说公秋爽、母秋凶。如果把它比作“秋老虎”,这只虎是公虎的话,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会比较凉爽,而如果是母虎的话,则意味着将继续发威肆虐,让人热得难受。 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有说《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的词条。我正在进一步查询。 这些说法是先民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这不是一种统计科学,是对晴雨冷暖的一种感知,形成的一种俗谚,存在局限性。 这些民间谚语,有一定的对应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才流传下来。但是地球的生态、气候是错综的,每年、每地的天气变化是复杂的,还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 还要强调的是:这里解析的是早立秋和晚立秋的界定方法,至于早立秋是不是凉飕飕,晚立秋是不是热死牛,另当别论。 按照“单日公秋,双日母秋”的说法,今年是母秋。 按照“白天公秋、晚上母秋”的说法,今年也是母秋。 民间俗谚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道理,且充满智慧,但要判断立秋后或热或凉还是要看气象预测与实况。今年秋天凉爽还是炎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简介:张振海。笔名:啄木鸟,百灵鸟。网名:老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