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吴江县地濒太湖,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在封建社会是中央政权政令传向东南沿海的必由之路。早在唐朝,平望即设有供信使食宿和替换脚力的驿站,宋代又在松陵设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年),平望驿分设水、马两站,水站在安德桥南,马站在通安桥西。明洪武元年(1368 年),废平望马站,只设水驿。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废松陵驿。清顺治六年(1649
年),平望驿移置松陵东门外长桥垂虹亭。兴于宋代,专事传递官方文书的急递铺,至明弘治年间(1488-1505) 年县内有十二处。 沿运河自北而南,每十里一铺,至浙江秀水县(今嘉兴) 共七处: 观澜铺(县治东南三里)、彻浦铺(今彻浦桥左近)、庙经铺(今八坼)、 袅腰铺(今胜墩)、长老铺(今平望)、黎泾铺(平望黎泾桥北)、双里铺(平望南)。另一道自平望往西沿頔塘至浙江乌程县(今湖州),共 5 处: 朱家铺、道成铺、众安铺(众安桥西)、思范铺(今震泽)、曹村铺。至清未,由于火轮在内河航行兴起和开办邮政事业,驿站和急递铺先后被淘汰。 清末, 总局设在苏州的民信局在县内各大集镇相继设立。 道光年间(1821-1850 年) 盛泽有全盛信局,震泽有全盛义记、林永和、老协兴信局,黎里有金顺信局,同里有全盛合记信局。民信局主要业务是招揽各商号店家物资运输及钱庄金融机构汇款,同时兼办民间通信业务。收费方式或由寄件人随时付清,或定期汇总结算。收件人一般收到信件、包件后,另附“酒钱”或“送力”
小费。信局备有局船,航程在一昼夜之内。当时,盛泽全盛信局即备有两艘局船,分日夜两班将包件等运至嘉兴,经沪杭铁路发往各地。由于民信局服务主动周到,遵守信用,因此一直延续到民国 23 年(1934 年) 底政府明令取缔,方终止业务。
(二)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大清邮政在松陵镇北塘街设吴江邮政分局,为本县近代邮政之始。此后,又于光绪三十二年在同里、黎里、平望设邮政分局,光绪三十五年在盛泽、
震泽设邮政分局。这些邮政分局均直接隶属于苏州府邮政总局,起初开办的业务主要是函件和包裹,民国初年才扩增汇兑业务,邮件靠内河火轮捎带。邮局接送邮件靠肩扛背驮,封发邮件用火漆封志,称量信函包裹用钩子杆秤和戥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民国元年(1912 年),中华邮政接管前清邮政, 我县各邮政机构改由省邮政管理局管辖。 民国 9 年,盛泽、震泽邮局核准为二等局,吴江、平望、同里、黎里为三等局。民国 15 年, 邮局经办的业务除包裹、汇兑外已有普通邮件,挂号邮件及快递邮件。至民国 23
年,芦墟也设有三等邮局,横扇、北厍、莘塔、严墓、梅堰、八坼、吴溇、大庙等地设有邮政代办所, 归属各邮局领导。当年 11月,增办邮政快信。次年,遵令附设邮政储金。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发。因受战争影响,吴江沦陷前夕,全县邮政通信即已瘫痪。以后虽有勉力恢复,
但平望、芦墟两地终未达到战前水平。直到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吴江、盛泽、震泽三地为二等邮局,黎里、同里为三等邮局,吴江局所属邮政代办所五处: 横扇、八坼、梅堰、溪港、 南厍。全县邮路总长度仅
(三)
我县电信事业的发端,电报早于电话。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县内即有北起白龙桥南至王江泾接嘉兴和东自平望长老桥,西至花港亭接吴兴共长 65 里,归属苏州电报局的电报线路。平望安德桥南堍设有电线兵房,专事维护线路。宣统三年(1911
年),震泽镇设有电报分局。县府拍发官电须至百里外的震泽办理。当时社会治安极为混乱,官府向上禀报警情很不方便,商事用报也极困难。遂于民国 5 年(1916 年) 12 月,经交通部核准在松陵镇书院设立吴江电报局,备有莫尔斯电报机一台。民国 7 年 1 月,盛泽镇设立电报支局,线路由王江泾接至盛泽。同年,又在平望设立电报局。这些电报局均直属于苏州电报局。电报电路为苏嘉第三线上串挂的实线电路。服务对象主要是官署,民用则鲜少。
民国 19 年10 月, 吴江、平望二地报局因电报业务清淡,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民国 23 年,四地电报局迁入邮政局合室营业,并利用电报电路开办长途电话业务。 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吴江沦陷前,吴江电报局随邮政局先撤往上海,继之又撤往南京,途径宜兴时闻讯南京陷落,
遂将电报机沉入滆湖。至此,全县电报业务完全中止。 民国 30 年,日伪华中电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吴江电话局、盛泽电话局,利用苏州至吴江长途电话电路与苏州报房恢复话传电报业务,二局均改称电报电话局。话传电报的通讯方式是,将用户的报文译成电文,用电话传至收报局,再由对方还译成报文,送达用户。
这种较之电话记录更为繁杂的通讯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日伪电报电话局开通的话传电报,主要收受商电和私人电报,以中、日、英三种文字通报,不办理密语电报,英文电报加倍收费。
抗战胜利后, 吴江成立电信局, 隶属交通部江浙皖第二区电信管理局苏州指挥局管辖,
下辖盛泽、同里、平望、八坼营业处,黎里、南厍代办处。民国 35年 6 月,又在震泽开办营业处。次年 1 月,撤销八坼营业处改为代办处,盛泽成立电信局,4 月震泽、同里、平望改处为局,9 月三地又分别改局为营业处,仍属吴江电信局领导。电报业务增开军政、 新闻、书信等业务,同时办理军政电报和邮电系统公务电报中的密语电报,取消日文通报。
外文和密语电报加倍收费。以后,除已开办的加急电报外,又增办特急业务,收费三倍于普通资费。 此外, 民国 36 年 3 月, 县政府内设 7.5 瓦无线电报话二用机一台, 用于同省府(镇江) 间的机要通讯,为本县无线电报之始。次年 8 月,无线电台并入地方办的“吴江县专用电信所”,一直为政府所直接掌管。
(四)
解放前,吴江县内的电话首先出现的是民营电话。民国 12 年(1923 年) 8月,盛泽镇工商界迫于商事繁忙,率先集资 1.5 万元成立电话公司,设百门总机于新开弄。同年 10 月, 又加装100 门交换机一座,线路由铁质单线改为双线,提高了通话的音质和音量。民国 15 年,盛泽电话公司放线经王江泾至嘉兴,开通了与嘉兴、杭州、湖州间的长途电话业务,又放线经平望至黎里,各设单机,沟通了与县内邻镇间的电话联系。黎里的电话单机先附设于明星电灯公司,后于 吴江沦陷前夕,部办长途电话交换机撤离,县城乡电话交换所解散,县内仅有盛泽、同里、黎里民营电话公司存在。民国 26 年末,日伪维持会在县城利用原机械设备在庙前街成立城乡电话交换所,维持县城及县城与部分区乡间电话。次年,日伪“华中电气通信股分有限公司”
接办电交所,成立吴江县电话局,改装百门日式交换机,迁址新运路(今府西街),
并在八坼设 10 门交换机,平望设20 门交换机成立通话处,在黎里、南厍设代办处。民国 29 年,日伪华中公司强占盛泽、同里两地民营电话公司和电报局设备,分别成立电话局;次年开通话传电报改称电报电话局。沦陷期间,吴江县通外界的长途电话电路有吴江县苏州一对,平望北通苏州,西通湖州各一对,盛泽北通苏州南通嘉兴各一对。这此线路,抗战胜利后继续沿用。
抗战胜利后,部属吴江电信局换装
40 门总机。民国 35 年 3 月,平望电信营业处内设 10 门交换机,八坼仅设电话单机一架, 6 月, 震泽营业处内设 10 门交换机。 民国 37 年末,震泽增设 30 门交换机,平望改换成 20 门交换机,八坼代办处设 10 门交换机。同年,根据城区电话的发展情况,换装百门落地交换机。这样, 部属电话网络联结了吴江、同里、八坼、平望、盛泽、震泽、南厍间的通讯。由县城地理环境及经济状况所限,城区电话(即市话) 发展滞缓。至解放前夕,市话容量 100 门,实装电话 40 架,其中磁石式电话墙机 32 架,桌机 8 架。由于设备陈旧,通话质量极差。 民国 35 年,县政府建设科着手重建地方城乡电话,重点是恢复区乡间通话。次年,全县各区署乡镇悉力敷设线路安装电话,先后完成芦墟--莘塔--周庄、莘塔--金泽(青浦县)、 黎里--北厍--芦墟、黎里--尤港乡 、平望--平北、溪港、溪西、充浦--横扇、震泽--严墓、 充浦--南泰--草梗、 震泽--开玄--大庙--浦廖--大儒--溇渎诸线,
沿线各乡电话单机用 T形挂接。 并先后在平望区分所内设总机一台, 震泽设
10 门总机, 芦墟设 15 门总机, 北厍乡公所设 5 门总机,莘塔乡公所设 3 门总机。民国 37 年 8 月,电交所改组成“吴江县专用电信所”,下辖平望直辖所、震泽、芦墟二分所。9 月,又敷设平望至梅堰、大庙至横扇、严墓至坛丘、黎里至黎东乡、黎北乡线。这样,全县各区乡一般均能通达电话。县内电话网络由部属。电信局、县办地方电信和黎里民营电话组成。杆线设备以铁质单线居多,
部分线杆以竹代木,及至 1949年解放时大部分区乡电话设备瘫痪。
(五)
此期间, 邮路的延伸比较迅速。解放后,邮件运转仍以委托专业运输单位为主,主要委托苏嘉公路及平南公路班车以及各区镇通往上海、苏州、湖州、菱湖等地的轮船。信函邮件由汽车转运,包裹、报刊邮件则交由轮船转运。1950 年,县城至各区镇邮件均能当日到达,委办的汽车邮路有吴江至盛泽、震泽、平望,委办的轮船邮路有吴江至黎里、同里、芦墟,其余如坛丘、大庙、严墓等地则委托航船转运。这样,基本满足了县至区镇间邮件转运需要。解放前的投递仅限于集镇之内。解放后,除保证集镇范围内投递质量外,积极开辟农村邮路。1952年, 城内有 2 条自行车投递邮路,其他集镇投递均为步班邮路,邮路长度延伸至
(六)
1958 年下半年,为适应农业生产和人民公社化的需要,全县 20 个农村人民公社相继成立社营邮电所,各自集资筹设交换机、电话机和铁线等物资资,在县邮电部门的配合下,
以竹代木, 因陋就简敷设铁质单线电话广播合用线路通大队,新架线路达 1440 条公里。 社营邮电所的交换机设公社机关内,经营社以下的电话通信业务。无国营邮电机构的公社,社营邮电所还代办各项邮政业务,行政上隶属当地人民公社领导,
业务上受县邮电局领导。 至 1959 年,全县实现“社社设总机, 队队通电话” 的要求。社营总机共 20 座 530 门,装机总数 480
部。1960年 3 月,实现县至公社会议电话双向化。 1960 年 5 月,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民公社办邮电问题的指示精神,社营邮电所仅经营社以下电话业务。公社所在地的电话业务原则上亦由国营邮电机构经营,无国营邮电机构的公社则由社营邮电所经营。社营邮电所承办的出社长途电话、电报业务以及代办的邮政业务,收入金额上交县邮电局,县局再按邮政业务总收入的 10%,电信业务总收入 20%付给代办费。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和管理,有国营邮电机构的地方还将社营邮电所交换机并入国营交换点。
经过调整扩展,至 1962 年 10 月,社营邮电所的总机资产所有权情况: 租用县邮电局的有盛泽50 门、平望
30 门、北厍 50 门、屯村 50 门、莘塔 54 门(其中龙泾 10 门), 公社自备的有震泽 50 门、黎里
30 门、湖滨 50 门、八坼 30 门、苑坪 30 门、梅堰50 门、 坛丘 50 门、七都 60 门、八都 50 门、桃源 50 门、青云 30 门、金家坝 20门、南麻 20 门,直接在国营交换机上拨让塞孔的有大庙 18 门、 铜罗 8 门、 横扇20 门、
同里 11 门。 1963 年 5 月,芦墟公社邮电所在国营芦墟邮电支局内设立,国营交换机拨让 10 门塞孔作为公社电话交换点。至此,全县 23 个公社全部成立了社营邮电所。时,大队电话多数为铁质单线串接双机或三机。大队电话自租费3 至 4 元,其他用户一律 5 元。
随着全县邮电事业的发展,1963
年 4 月,北厍、莘塔、坛丘、吴溇(七都)社营邮电所转为国营,电信部份仍旧归公社经营,代办电报、长话、农话业务。1965 年 10,为适应沿海及内陆山区重点公社大队国家通讯的需要,吴溇、桃源二地社营邮电所有线电话交换点转为国营,成立国营邮电所,公社以下电话仍由公社经营。1971 年 12 月,苑坪、梅堰、八都、青云、南麻、金家坝、屯村社营邮电所中邮政部分转为国营,电信部分仍归公社经营。
至此,全县 23 个人民公社所在地(包括县城周围的湖滨公社) 全部有了国营邮电机构。 为了 加强对集体电信管理,适应邮电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1976年 1 月, 公社集体电信统一由县邮电局代管。1982 年 8 月,公社集体电信作为县属集体性质,正式由县邮电局统一管理,从而结束了县与公社、国营与集体间邮电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局面。
(七)
1966 年 3 月,平望至青浦公路通车,原平望、黎里、芦墟三地至上海邮件,由苏州经转,改由委托汽车邮路直接发运上海。汽车邮路通达地增加黎里、芦墟二地。进入七十年代,
邮电系统自办机动车邮路逐步发展。1971 年开办摩托车邮路,以赶班邮路为主,用于机要通信,兼运中央省市级报纸,直接通达公路沿线各地邮电局(所),其他仍委托轮船卸接转运, 邮路长度 170 公里。1980 年,县内机要邮件减少, 机要摩托车邮路被取消。 1977 年 5 月, 为加速报刊邮件的传递速度和提高邮运质量,与苏州市局开办的苏州至吴江自办邮路相衔接,县局开办平望至南浔(七都) 县内第一条邮件运输摩托车邮路,行程 2 小时,接转沿途梅堰、震泽、八都、七都等地邮件。八都支局的邮件在夏家斗交接,七都支局的在南浔局交接,七都至南浔由委办轮船邮路衔接。年底,委办民间航船邮路全部改为轮船邮路。1982 年 6 月,平望至南浔摩托车邮路调整为平望至桃源汽车邮路,经转铜罗、南麻、青云、桃源邮件、全长 45 公里。原苏州至盛泽的市局邮路改开至南浔,接转七都邮件。县局改平望至盛泽,坛丘进口邮件仍由平望经转,出口邮件改为下午交铜罗至上海轮船由盛泽经转。
1982 年 11,开办平望--黎里--北厍--芦墟--莘塔的摩托车邮路。全程 40 公里,去程在平望大桥车站与苏州邮车衔接,返程在平望支局与苏州邮车交换,以上各局下午到达的当天报纸仍委办汽车发运。1983 年,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为发展自办机动车邮路提供了条件。 11 月,将开办于吴江至同里的摩托车邮路延伸至金家坝,
途轻屯村, 全线长度 经过多次调整,至 1985 年末,县内邮电系统自办机动邮路有: 苏州市局汽车邮路自苏州经吴江、八坼、平望、梅堰、震泽、八都至七都。县局自办汽车邮路自平望经梅堰、震泽、 南麻、铜罗、青云至桃源,长
(八)
1958 年,在苏吴实线电路上加装转电圈幻接音响机,开通吴江至苏幻报电路一条,结束了吴江与苏州间话传电报的历史。 这条幻报电路一直使用到 1985年。 直到七十年代末,县内农村电报仍利用电话电路进行话传。1980 年初,设吴江与盛泽、 震泽、平望间专门用于话传电报的专用电路 3 条。
改变了电话与电报抢占电路的情况,提高了传报速度。从此,根据电报业务的发展于 1981 年陆续增开与黎里、同里间的专用电路, 1985 年又开通与芦墟、铜罗桃源等地间的专用电路。1981 年,吴江与盛泽间开通电传电路一条,1985 年又增开吴江与震泽电传电路一条。截止 1985 年末,全县共有农村电报电路 10 条,其中有线载波电路 7 条,分别是吴江--震泽 2 条,吴江--平望 2 条,吴江--黎里 1 条,吴江--芦墟 1 条,吴江--铜罗 1 条,吴江--桃源 1 条,吴江--盛泽微波电路 2 条,吴江--同里电缆实线电路 1 条。 1989 年 2 月,
全县 22 个农村支局全部装上了电报传真机, 实现了县至乡镇的电报传真化。 随着电报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电报业务不断扩大, 至 1982 年开办的电报种类有: 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务电报共 8 类。 解放初期,县局电报日交换量不到 20 份,1958 年也仅 40 多份,1982 年电报的日交换量 600 多份,1985 年则增至
1100 多份,1989年为 352511 份。
经济建设的发展, 加速了社会对电话需求量的增加, 推动了邮电事业的发展。1958 年, 通向外市县的长话电路仅 6 路,1960 年增为 7 路,其中实线 4 路,载波 3 路。1975 年增至 10 路,1980 年则增至 20 路。此时,不仅开通了与苏州地区兄弟局间的长话直达电路,而且与上海、南京、无锡间也有了直达电路。1983年末又增开直通杭州、嘉兴、湖州的长话电路, 与苏州开放半自动拨号, 长话电路共达
40 路, 使长话接通率大为提高。 截止 1985 年,长话电路增至 60 路,其中实线 4 路,截波 49
路,半自动拨号 7 路。关于 县内农村电话,在 1958 年兴办社营邮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对机线进行技术的改造。利用转电线圈增加单幻线 5 条,双幻线 1 条,解决了部分广播和电话同杆同线的情况,使放广播时仍可接通电话。在吴苏电路上试验一线三用成功,即在一条电路上可同时开放电报、电话和广播。继而,发展农话自立中继线杆路。至 1977 年 4 月,县内电话完全摆脱依附长话二级杆路的局面。1978年 9 月,ZM381 型 12 路载波机率先在吴江至平望、吴江至盛泽电路上使用。1982年 1 月,又将县内第一套 WT×1.5-0.2
型路微波通讯机,在吴江至盛泽间投入使用。 (沈春荣根据县邮电局提供资料编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