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胡子,在《三国志》中没那么多戏。
不过是本传中提了一笔,说那年刘备统战了马超,很快乐,关羽听说后,就从荆州写信,问,此人真那么牛X吗?
“超人才可谁比类?”
诸葛亮知道关羽心事,就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意思是,还行,但也就那样,好比当年的黥布、彭越,能打,可以和张飞比一比,和云长你比,可就差太远了。
没法比。
据说关羽大悦,立刻把信发下去,让宾客们看。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诸葛亮多会来事。
这一部胡子,到了《三国演义》中,戏就多了。
最有意思的,是曹操拿它做文章。
说是有一个时期,刘备的部队被打散,关羽无奈,暂投了曹操。
但他很讲“政治正确”,坚持说自己是“降汉不降曹”云云。
曹操听了,哈哈一笑。
他说,我是汉相,降汉就是降我,无所谓。
他懒得同关羽纠缠这些东西。
当时,也没人提醒关羽,劝他悠着点,别只顾着自己高调,不小心露了他大哥刘备的底。
什么叫“降汉不降曹”?
你们的旗子不是匡扶汉室么?“汉”还用“降”?
“汉”而须“降”,从逻辑上讲,说明以前不在“汉”这边。
好在那时候主要讲道理,不讲逻辑。
这样的细节就无关宏旨了。
小说讲,关羽过来后,曹操千方百计地想统战他,食色性也的路子用了不少。
什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之类。
还有封侯。
效果当然不好。
好的话,不符合人物设定。
以上这些,也只是寻常手段,谁都能想到。
显出曹操的,还是下面这篇文章。
说某日,曹操盯着关羽的胡子,叹赏了半天,然后轻轻问了一句:
“云长髯有数乎?”
这一问,趣味就很细腻。
不料关羽竟比他还细腻。
公曰,“约数百根,每秋约退三五根。”
曹操就说,啊呀,那可得注意养护。
关羽一笑,是啊,某一直在养护的。
“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
关羽甚有心得。
曹操随后就用纱锦做了个囊,送给关羽护髯。
关羽就戴上了。
以此观之,曹操亦可谓统战艺术大师矣。
关羽后来玩行为艺术,一次穿两套衣服,把曹操送的穿里面,把刘备送的穿外面。
表示这是“政治正确”的穿法。
但曹操装糊涂,只笑他节俭。
还是不想纠缠这些东西。
只好说关羽人设事大,小说也是拼了。
就是不知道他护髯的纱囊有没有也套两层。
书上没说,遂为悬案矣。
“仰天大笑斋”随笔,感谢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