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庆友尊者 2018-08-12

日前,(记者 安远洪 刘明祝)从正在举办的“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发现,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六号展馆由西南联大文创中心参展的“印证联大” 巨印印兑拓片及西南联大桌菜特别引人注目,据了解,以金石记史,印证联大,创意篆刻西南联大“三绝碑”碑文1134字于32×32厘米的巨型石质印章上,这在全国属于首创,这么大的印章以及那么多字刻在印章上实属罕见,受到央视关注,引围观者赞叹不已。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西南联大文创中心马涵武经理介绍,该印章从策划、设计、选材、写字、篆刻到拓印出来第一张标本,整整花了整个创作团队8个月的时间。在其创作过程中耗费了创作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说,还遇到了许多困难被他们一一克服,终于在文博会前完成,向文博会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证联大”的主策划,原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现西南联大文创中心研发专家李昆华谈及为何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来制作这枚巨印,李老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说,西南联大纪念碑是由著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中国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有“三绝碑”之称。碑座呈圆拱状,高达l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碑镌千字之文,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浓缩。以金石记史,印证联大,创意篆刻碑文1134字于32×32厘米的巨型石质印章上,是想将西南联大这个丰碑通过文创的形式将“联大精神”转换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载体,以弘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所承载的不朽精神。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这次展会呈献的是用“传拓”方法,用朱砂印泥拓印的“联大纪念碑”巨印的印面和用墨拓印的巨印边款,就是要将历史名人留在云南的国宝永久保留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这段历史。

在谈起这枚超大印章印兑创作经历时,该印章印兑创作人、教育部办公厅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传承人张衡说,因为印面很大(32×32厘米),印文很多(1134字),印很重(30公斤),按传统的铃印方法行不通,因为整个印章为全手工打磨、刻制,印面凹凸,无法将印兑盖到字字清晰;用传统的传拓的方法也不行,因为传拓是原样拓制,印章的印文是反的,所以拓出来字是反的。第一次“盖”这么大印章,虽然教学实践中也探索过10多㎝大印的盖法,即将印泥用拓包均匀的打在印面上,再放上宣纸,均匀用力压下,盖取印兑。但此印确实太大了,宣纸有轻微儿颤动都会造成印文模糊、不清,前2张都以失败而告终,第3张无奈下偿试创新混搭法,终于找到解决方法。印至第6张才终于满意,花费了的许多心血。

据悉,在这次文博会上大家还能免费体验我国最古老的印刷术——传拓技艺。张衡说,这次活动主要是响应和践行国家提出的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普及和推广中华非遗——传拓技艺,真正让市民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为了让大家体验“传拓”这国宝技艺的精妙,西南联大文创中心请李昆华老师书写并精心刻制了两幅拓版: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和我们的心声——“弦歌不辍”,供朋友们亲自动手参与“拓印”实践,感受中华绝技“传拓技艺”的奥妙与乐趣,在互动过程中体悟联大精神的博大与永恒。

【新闻链接】张衡简介

张衡:1974年生于昆明,199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管理系。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及技艺学习、保护、传承与推广。现为教育部办公厅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传承人。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首次提出“追求卓越、传承创新、专业专注、不忘初心”的传拓精神就是“大国工匠”的精神。并对传拓技艺进行了全新阐述,“传拓并不是对古物上的图文做简单的复制,优秀的拓艺师在传拓时,会根据自己对古物的理解,进行创作,包括用纸、上纸、用墨、用色、装裱等的创新或综合应用。其创作的传拓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又称传拓技艺。”

传拓,是我国古代先民在文化传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是我国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技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丰富发展,形成与书法、美术、收藏、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特殊技艺,为人们创造着新的艺术形式,提供着新的审美感受,满足着文化空间新的装饰需求。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张衡师从我国传拓名家裴建平老师,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在传授传拓技艺的同时,更注重从传拓精神、传拓艺术、传承文明等层面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传拓技法和应用的拓展和创新,并倡导科学的传拓理念和方法,提倡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

很多非遗技艺没人学,都是因为不接地气。就拿传拓技艺来说,如果只是定位于金石碑刻等文物传拓的话,很多人就不愿学,因为他们会觉得学了也没有用。为了更好地推广传拓这项非遗技艺,在教学实践中,张衡提出“万物可拓,人人可拓”“快乐传拓,非遗健身!”的传承理念,将非遗传承和人们的日常喜好融汇贯通,极大的拓展了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让小众的非遗技艺,变身为人人可参与的“非遗健身”运动!小到一枚旅游纪念章、一块捡到的石头,或者是一片树叶、一件儿时的玩具、一副外婆心爱的麻将,大到一块门板、一座雕花的墙……“万物皆可拓”!传拓,留存下来的不只是拓片,更是传拓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以及岁月遗留在被拓物品上的温度。

“印证联大”巨印拓片首次亮相文博会引市民关注

传拓技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很可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使用了,传拓技艺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和印刷术的发明都与传拓技艺息息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