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粮票,比钞票还管用!

 爱雅阁 2018-08-13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

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

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

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

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

当时国内不稳定,

内战不断,商品缺乏,

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

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

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

其种类也不少,

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粮票,是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在中国使用近40多年,那时人们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新中国成立初期,

物资极度匮乏,

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

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

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5年版


1953年,

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55年8月25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

很快,

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1956年版本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

有“世界之最”之称,

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

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

进行计划供应,

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

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1957年版本


1960年,

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

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

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



全国通用粮票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

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

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

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

自由进城打工,

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

只有城市人口才有。

拿不到这些票证,

农民根本无法离开土地而生存。


地方流动粮票


不仅城乡之间,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

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

而相当麻烦。



当时的粮票

分为全国通用地方流动两种。

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

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

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1978年版本


经济发展的转机,

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随着改革开放,

物资慢慢丰富起来,

商品市场开始活跃,

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

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

到1983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

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

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

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

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深圳人率先过上了

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这次大的改革,

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

用一位市民的话说,

“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仅不会买不到粮食,

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

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

即1985年,国家又取消了

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

因此,这时基本

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年5月,

广东、海南率先实行

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1992年4月1日,

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

推行这一改革。

粮价放开后,

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

粮票已无用武之地,

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于是,

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

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



另外,有些发行于

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

是解放战争时期,

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

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军用粮定额支票(大米)(1958年版)


军用粮定额支票(面粉)(1958年版)


军用粮定额支票(粗粮)(1958年版)


军用粮定额支票(马料)(1958年版)


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

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

日渐稀少,珍品迭出,

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更多地方粮票




编后语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的发展史,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它贯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