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简述

 关键决心H 2018-08-13

1.

奥派商业周期理论

的发展


米塞斯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在《货币与信用原理》中,米塞斯以全新的方式将四个之前独立的理论整合为最初版本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第一个是英国的通货学派(Currency School),通货学派发现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过度的信贷扩张,在古典金本位下,某国银行比其他国家的银行更加扩张信贷,结果会导致黄金储备从信贷扩张过度的国家流出并引起经济衰退。然而,通货学派对于米塞斯只是一个起点,因为几个原因其解释仍不令人满意的。米塞斯指出,不仅国际不同步的信贷扩张,即使是协调的信贷扩张(各国同步扩张信贷)也会导致人为的虚假繁荣。而且,通货学派的分析仍然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它无法解释信贷扩张导致的微观经济失调。第二个是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对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区分,米塞斯同意维克塞尔两者的偏离导致市场的自然纠正,但不认同其关于纠正机制的观点。维克塞尔认为面对价格通胀带来的准备金比率下降,银行提高利率是主要的调整机制。第三个米塞斯加入的实质性理论是门格尔提出并由庞巴维克发展的奥派资本理论,这使得他可以描述信贷扩张导致的资本结构的跨期扭曲。米塞斯在提及维持基金(维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所必须的基金)时引用了庞巴维克。自然利率表明了维持基金所决定的可持续的资本结构。第四个是米塞斯在门格尔基础上发展的奥派经济计算理论,货币,特别是形成资本品价格的资本品市场,是提供给企业家进行经济计算的关键。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将商业周期的解释聚焦于人为的(政府)信贷扩张导致的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偏差所造成的后果。假设信贷扩张通过生产者借贷市场注入经济,在影响价格和工资之前先影响货币利率,从而造成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偏差,影响企业家的经济计算,使其扩张生产,由于资本品并没有真实增加,对于有限的资本品的竞相购买会抬高资本品的价格。当投资扩张到可用资本不足以适应的规模时,信贷扩张的必然后果,企业家所犯的错误就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


米塞斯用一个建筑师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状况“整个企业家阶层好比建筑师,他的任务是要用有限的建材供给量设计并建造出一座建筑。如果他高估了这个有效的供给量,则他拟定的计划就是一个没有足够资源来实现的计划。他把基础打得太大,直到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才发现,他完成这个建筑所必需的材料不足。很明显,这位建筑师的错误不是过分投资,而是资源使用得不适当。”基于这种解释,米塞斯指出“经济萧条事实上是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即重新调整生产活动,使其适应市场的一些既定情况,如可用之生产要素的供给,消费者的评值,尤其是体现于一般评值中的原始利率的情形。”


哈耶克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在米塞斯的基础上,哈耶克进一步发展了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关于商业周期的系列演讲结集为《价格与生产》,其中哈耶克勾勒了其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哈耶克三角'。哈耶克使用该三角形分析了通过信贷市场注入的新货币所导致的跨期错配。本来更适于现有的时间较短的生产结构的资本被用于一个相对更长或更耗时的生产结构,信贷扩张造成的资本结构的重构带来生产活动的净增加,构成虚假繁荣。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仍然未完成的生产结构重构将被证明与实际的可用资源是不匹配的。被认识到的稀缺体现为相关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相应的对信贷的需求。这些成本增加要求错配资本必须被清算或弃置,与这些资本相互补的劳动将变为失业。萧条之后将迎来复苏,其中市场相对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将允许未使用的资本和劳动最终被重新吸收进生产结构。


罗斯巴德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罗斯巴德1962年出版《人,经济与国家》,其中包含罗斯巴德对奥派货币、资本和商业周期理论新的和改进的阐述,具体而言,罗斯巴德将维克塞尔和哈耶克发展的生产结构分析和菲特--米塞斯的纯时间偏好理论整合在一起,从而在多年后重新整合了庞巴维克的资本和利息理论的两个分支,罗斯巴德完全接受了哈耶克关于生产结构的分析,认为在没有信贷扩张的自由市场经济中,由于时间偏好改变导致净储蓄增加,资源将从较低生产阶段向较高生产阶段转移,从而延长生产结构。在《美国大萧条》中,罗斯巴德将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用于解释19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罗斯巴德首先区分了商业周期与商业波动,然后指出商业周期的主要特征(企业家集体犯错、资本密集行业受冲击最大),提出了奥派对商业周期原因的解释和消除商业周期应该采取的对策。之后罗斯巴德对商业周期的各种解释进行了批判,包括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加速原则、“投资机会”缺乏和过分乐观悲观等。在完成理论分析后,罗斯巴德在书的后半部分详尽分析了美国政府在1921年-1932年的信贷扩张和经济政策造成虚假繁荣并最终导致萧条的过程。至今这本书仍是这一主题的范例性作品。但在以这两部书出版为标志的奥派现代复兴中,之后宏观经济学是被相对忽视的。


加里森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加里森的《时间与货币》(2001年)提供了关于奥派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实质性的系统化和图示阐述,加里森称之为“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capital-based macroeconomics)。由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注重总量分析,而奥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严格基于个人主义的微观分析,因此加里森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虽然在形式上借助了一些总量分析,但是加里森本人试图在其阐述分析中继承和发展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点,如生产的时间结构、资本的异质性、企业家精神等等。郑健雄(2014)认为加里森所倡导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与传统奥派观点是一致的,原因有三:第一,尽管其模型由总量构成,但是没有试图通过一个总量解释另一个总量,而是基于个人选择和行动解释每个总量;第二,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坚持了奥派研究跨期协调问题的主线;第三,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以奥地利学派的微观基础来研究宏观问题。加里森在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中使用了三个图形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跨期生产结构和可贷资金市场,用以阐述信贷扩张对生产结构的影响,其中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可贷资金市场吸收自主流宏观经济学,跨期生产结构则来自“哈耶克三角形”。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替代性产品(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生产组合,该图形常见于一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主要用来描述两种消费品之间的替代性选择和支出限制,如见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但该图形是否适用与描述投资与消费的权衡,则存在疑问。


可贷资金市场指反映了不同利率水平下储蓄者的贷款意愿和投资者借入资金的意愿。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代表在不同利率下愿意出借的资金额,需求曲线代表在不同利率下愿意借入的资金额,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利率,利率处于该水平,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在这个简单的分析基础上,有两个宏观经济学常用的修改是必要的,一是在这个市场的供给一方,消费者借款是被消费者储蓄抵消的。因此,净借款是在宏观经济学上有意义的。也即代表所有收入者提供给商人企业家用于投资融资、积累资本、维护和扩张经济的资本结构的储蓄。第二是,在排除了消费者贷款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所代表的借入和借出还包括以购买权益股份为形式的储蓄或留存收益。对于融资结构理论至关重要的对权益和债务的区分在这里的资本结构分析中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可贷资金的供给代表没有用于消费品而是投入以赚取利息(或股息)的那部分收入。在做了上述两个修改之后,可贷资金可以称为“可投资资源”以更好理解,这一理解是与凯恩斯相一致的。


跨期生产结构指“哈耶克三角形”,三角形右侧竖轴代表消费者支出,这是哈耶克和凯恩斯都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横轴代表时间阶段,从时间轴到斜边的距离代表在产品的价值,沿着时间轴生产者将劳动和其他资源转化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半成品的价值是系统地低于产成品的,因为(1)后续还要增加进一步的投入;(2)在时间上产成品晚于半成品。换句话说,三角形的斜边代表持续的(时间和投入要素)的增加值。为了模型的简化,在哈耶克的图形中,选择用斜线表示价值增加,另外人力资本和耐久资本是被排除在外的,因此这里资本的概念即企业家陆续投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形成可消费产出的在产品。作为“哈耶克三角形”的以时间表示的横轴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可以表示在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开始生产到生产过程的完成;另外也可以表示某个时点不同的生产阶段,它们在未来的不同时间形成消费。而且,陆续投入/一次消费意味着消费不需要花费时间,也就是假设消费品不是耐久消费品。加里森认为加入这些反而会影响基本分析,避免图形的复杂化而选择在非正式的分析中对其进行文字分析。


在介绍了加里森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图形后,他们之间的基本联系几乎不用讨论就能理解,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与生产可能性边界通过共同的代表投资的横轴相联系,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跨期生产结构通过共同的代表消费的竖轴相联系。


理解加里森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它对可持续增长和不可持续增长的区分,由于技术进步、资源可用性增加和时间偏好降低等带来的增长是可持续的。由于篇幅的限制,下面仅以时间偏好降低来说明可持续增长如何实现。假设整个经济出现时间偏好的改变:即人们变得更加节俭,更面向未来的消费计划,这些改变将带来资源的跨期配置。如图1所示,节俭的增加(人们更倾向于储蓄)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向右移动表示。目前消费的减少是与消费需求的跨期特征相一致的:人们限制他们现在的消费以期待在未来消费更多。





图1 加里森模型

资料来源:加里森《Time and Money》


跨期消费需求的改变如何转化为恰当的跨期生产决策呢?简单来说,信贷市场条件的改变导致利率的下降和企业借款金额的上升,如可贷资金市场中标志着新均衡的实点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中对应的实点表明,减少的消费所释放的资源被用于投资目的。要理解此时市场特别是跨期市场的运作,我们需要关注更多投资带来的哈耶克三角形形状的变化。利率不仅决定着总的投资水平,也决定着投资的跨期特征。更倾斜的三角形的斜边所代表的更低的利率青睐更长期的投资,资源被从(因为消费降低而)需求变弱的生产的晚期阶段转移到(因为利率降低而)需求变强的生产的早期阶段。因为,如果生产的早期阶段的边际投资在之前的利率水平是有利可图的,那么在贷款成本降低后,新增的投资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在借款成本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只是针对其产出价格和投入价格的价差做出反应,但是,跨期重构的整体特征是与增加的储蓄导致对跨期消费品的未来需求增强的预期相一致的。当前消费增速的下降,资本结构重构带来的是未来消费品更快的增加。图2描述了由时间偏好降低引起的消费降低、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增长,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



图2  加里森模型:时间偏好降低导致的生产重构

资料来源:加里森《Time and Money》


理解上述跨期偏好改变导致经济的跨期生产结构形状的改变是理解商业周期(繁荣和萧条)的前提。跨期偏好改变带来的是可持续增长,而人为的信贷扩张带来的则是不可持续增长,也即虚假繁荣,真正增长和虚假繁荣的关键差异源于储蓄者和货币当局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上述真正增长过程在任何重要方面均不涉及货币当局,将宏观经济从一个跨期配置转换为另一个跨期配置的市场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互相匹配的,甚至是互相加强的。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应不变,均衡力量仍然会发挥作用,真实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下降。宏观经济对信贷扩张的反应过程如图3所示。假设跨期偏好没有改变,货币供应处于货币当局,我们假设是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现在,可贷资金的供给既包括收入获得者的储蓄,也包括中央银行提供的资金。新货币通过信贷市场进入经济的假设是与中央银行的制度细节和普遍历史相一致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传统手段有调整准备金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这些做法的共同特性,即增加现有的贷款。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增加现有贷款的直接后果,信贷扩张的程度被设定为等于图2中储蓄的增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偏好导致的繁荣(Preference induced-boom)与政策导致的繁荣(Policy-induced boom)之间的区别。以新增信贷形式注入的新货币用ΔMc来表示,以表明货币扩张并不会完全转化为信贷扩张,作为对政策引起的利率改变,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增加货币的积存(ΔMh)。图2表示的偏好导致的繁荣与图3表示的政策导致的繁荣对利率的最初影响基本上是相同的,可贷资金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当然,我们必须关注与没有信贷扩张时将出现的利率水平相比的“相对”下降。重要的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偏离。例如,假设由于影响生产早期阶段的技术创新带来对利率的上行压力,而中央银行通过信贷扩张避免了利率上涨,那么就没有理由相信不变的利率能够允许市场向技术改变更快和更有效率的调整。相反,对于繁荣萧条的分析仍然适用,因为市场总是同时试图对潜在的经济现实做出调整。


图2.2和图2.3的最明显区别是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在图2中,投资的增加是与储蓄的增加相匹配的。但是在图3中,这两个指标是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以新增货币补充可贷资金的供给使得储蓄与投资之间出现一个缺口,由于跨期偏好没有改变,随着利率下降实际储蓄的金额将会减少,而投资的金额,部分地由新创造的资金来融资,则会出现上升。再看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可以以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储蓄与投资的反向移动。更少的储蓄意味着更多的消费,反应收入赚取者的偏好的市场力量向着更多消费的方向发挥作用,源于人为便宜信贷的效果的市场力量向着更多投资的方向发挥作用。一股力量向上(与C轴平行),一股力量向左(与I轴平行),两股力量带来向外的运动,将所有资源(包括劳动)的使用增加到超出与充分就业经济相适应的水平,导致经济在一个超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水平生产。(经济可能在超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水平生产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是消费与投资的可持续的组合)至此的繁荣萧条分析,与长短期菲利普曲线的权衡分析十分相似,但是,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关键区别之一是对于货币注入市场方式的分析,货币通过信贷市场注入,并首先影响利率。


图2.3表明信贷扩张引发的市场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由消费者和投资者互相冲突的行为带来的,涉及各类商品的过度生产。在可贷资金市场中出现的投资于储蓄之间的缺口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中体现为消费者与投资者之间(用一条可伸缩的绳子)的拔河。冲突的市场力量将经济拉向相反的方向。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后续阶段需要我们判断在这场拔河中的两方力量的相对强弱。随着绳子被拉长,冲突最初以有利于投资支出的方式被解决,因为投资者拥有更多以较低利率借入的新货币。在奥派分析中,虽然增加的劳动投入和整体的过度生产无疑是分析的一部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资本投入的模式。不可持续的投资消费组合基于特定的投资偏差。在图2中的哈耶克三角形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跨期偏好改变带来的资本重构过程的运动。图3表明,信贷扩张导致两个冲突的资本重构过程。使得经济超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投资者与消费者间的拔河把哈耶克三角向两个方向拉伸。因为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投资基金,投资者发现长期投资项目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更平的斜边表明生产结构的早期阶段资源重新配置的一般特征,某些资源被从生产的中间或相对较晚阶段被转移到早期阶段。同时,相同的低利率使得收入赚取者减少储蓄,更多地支出于消费。更斜的斜边表明在生产的最终或较晚阶段资源重新配置的一般特征。某些资源从生产的中间或相对较早阶段被转移到最终或较晚阶段。米塞斯强调“不当投资与过度消费”是虚假繁荣的特征。事实上,哈耶克三角形被(廉价信贷和更强的消费需求)以中间阶段为代价拉向两端,这是虚假繁荣不可持续性的鲜明信号。总之,信贷扩张导致的与未改变的偏好不匹配的资本重构过程的运动,因此最终注定是结局悲惨的。


资本结构的相对改变被米塞斯恰当地称为不当投资(Malinvestment),较平的斜边上部的虚线表明重构实际上是无法完成的。虚假繁荣是不可持续的,跨期生产结构的改变是自我毁灭的,资源的稀缺性和对当前消费的持续的高需求最终会使得繁荣转变为萧条。生产过程的不可持续性不可避免的以取消或缩减一些生产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失业会对收入和支出产生直接和负面的影响。当经济回归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方向时,不可持续的高产出水平的时期结束。重要的是,经济并不是退回到其在边界上最初的位置。在过度生产期间,投资决策因为人为的低利率而偏差向更长期的投资项目,因此,回归的点将比最初的组合投资更多,消费更少。如果投资者在拔河中取得完全的胜利,那么经济就会被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顺时针移动到空心点,完全反映可贷资金的增加。移动的垂直距离代表“强迫储蓄”,也即,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反,资源将被从晚期或最后阶段转移到早期阶段。移动的水平距离代表与此强迫储蓄相对应的过度投资。(如果在拔河中是消费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经济将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逆时针移动,完全反映政策导致的储蓄减少。移动的垂直距离也代表对应的过度消费的上限。)因为以消费者支出为形式的反作用力在信贷扩张的初期就开始发挥作用,因此,与信贷扩张相关的强迫储蓄和过度投资要远小于跨期偏好改变带来的真正储蓄和可持续投资。


加里森的贡献,更多的不是对奥派周期理论本身的改进,而是将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模型化,利用跨期生产结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可贷资金市场三个工具构建了综合模型,用以解释经济在时间中的运行,用资本理论在主流经济学和奥派经济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这不仅使得加里森描述版本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更容易为主流经济学理解,也使得能够基于此模型更好地批判其他现代商业周期理论。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加里森的模型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后面会提到的使用总量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不适用于描述消费与投资的权衡,忽略企业家的货币计算,过于关注均衡概念(源自哈耶克,混淆实物与名义)等等。


图3  加里森模型: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重构

资料来源:加里森《Time and Money》


Renaud Fillieule(2005)提出了“价值-财富”模型,该模型受到加里森模型很大的影响,但是在一些方面,特别是利率理论上又不同于加里森模型。“价值-财富”模型整合了四个要素:瑞斯曼的“不变货币”概念,费特和米塞斯的利息资本化理论,哈耶克的生产结构和庞巴维克的增长理论。“价值-财富”模型与加里森模型的区别包括:1、基于奥派利息理论,放弃了可贷资金市场这一不属于奥派传统的概念;2、认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不适用于描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权衡。3、增加了表示生产期长度与消费品年产量关系的生产函数图形。基于这些改进,“价值-财富”模型可以用来解释时间偏好下降、“中性”技术进步、有利于投资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消费的技术进步等引起的增长,以及商业周期,限于篇幅,图4仅简单展示该模型的基本结构。



图4  菲利耶尔“财富-价值”模型

资料来源:菲利耶尔(2005)


2011年艾德里安·拉维耶(Adrián O.Ravier)在《对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再思考》中,对加里森的模型提出了一些修正,包括:1、采取低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非完全就业状态的经济作为起点进行分析,使得奥派和凯恩斯主义应对经济下行的策略的比较更为直截了当;2、货币扩张作为长期经济下行的对策失败的原因是货币政策非中性的结果,特别是货币刺激导致的资源使用的不可逆。

需要指出的是,本部分选择加里森的模型详加阐述,不是因为它在理论上更完善或先进,而是因为它的图形化阐述更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些洞见。


除了加里森以外,霍维茨基于耶格的货币非均衡理论,将货币非均衡视角及其引发的市场过程纳入加里森的分析框架中,但其货币过度需求理论严格来说不属于奥派经济学,也不属于行动学方法,其对奥派经济学的百分百储备金理论提出的批评在笔者看来也是不得要领的,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对其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


瑞斯曼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瑞斯曼的《资本主义:一部经济学综论》是一部基于奥地利学派和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巨著,瑞斯曼称自己为奥派-古典主义者,在该书中瑞斯曼没有直接改进或批判奥派商业周期理论,但是他对奥派经济学的几个基础理论提出了批判,此外瑞斯曼还提出一个“不变货币”的概念,用于经济分析。这些使得他对商业周期的解释与奥派正统有着鲜明的差异。瑞斯曼改进或批判的奥派基础理论包括利润(利息)理论、时间偏好理论、生产结构分析等。瑞斯曼所说的利润等同于米塞斯、罗斯巴德等所说的利息,奥派的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由时间偏好决定的,米塞斯说“原始利率即等于今天的定量金额与以后某一时日的被视为等值的定量金额之间的比率”,也即现在生产汽车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与未来生产出来的汽车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是利润(利息)。罗斯巴德说利润(利息)是资本家从购买生产要素到产品完全售出这段时间预付资本所获得的溢价。瑞斯曼则认为,利润是由净消费和净投资决定的,其中净消费是指商人和资本家的消费支出,是销售收入与生产性支出之间的差额,净投资是指生产性支出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的最强有力的潜在来源是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会刺激在资本更密集的行业的投资,从而产生净投资从而恢复盈利性。因此资本积累不会导致利润率下降,而奥派正统认为利润率由时间偏好决定,如罗斯巴德认为随着资本的积累利率必然下降。瑞斯曼认同时间偏好的存在,但认为它只决定净消费和净投资的比率,而不能决定利润率(利率)。瑞斯曼据此对折现方法提出批评,他认为不是先确定产品价格和利率,然后再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而是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各自的需求决定的,这些力量也同时决定利率。瑞斯曼也同时反对资本积累将延长生产期的观点。


基于上述理论,瑞斯曼对商业周期的解释主要是在其对通胀的后果的讨论中阐述的,瑞斯曼认为通胀(信贷扩张)除了会导致财富和收入再分配以外,还会摧毁资本,并导致萧条。瑞斯曼认为信贷扩张导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市场上利润水平上升,虽然信贷扩张的最初阶段,新进入借贷市场的货币会引起市场利率下降,但是随着利润水平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赶不上利润水平上升的速度,因此人们在减少现金,增加非流动性资产的同时,会增加负债。由于利润高于利率,而且预期价格上涨,人们会积累大量债务。购买房屋是通胀效果的一个典型例子。此时如果信贷扩张停止,就会出现萧条,人们的现金需求增加,货币收入下降,无法偿付之前积累的债务,企业破产,进而引起银行破产,减少货币供给。要阻止萧条出现,政府只有扩张更多的信贷才能实现,但那又为之后进一步萧条埋下种子。瑞斯曼认为通胀萧条过程的关键因素是:人为引起的流动性不足和相应的收入膨胀、基于膨胀的收入积累大量的债务以及随通胀结束而来的支出、收入收缩。收缩阶段使得人们无法偿还他们累积起来的大量债务,因此会产生自我加强的向下的货币供应的收缩。通胀萧条过程还会被信贷扩张导致的不当投资加强,当通胀结束时,无利可图的不当投资就会被显露出来。萧条的开始是由于信贷扩张削弱真实资本(也即真实的信用)的事实导致的。具体而言,当信贷扩张停止时,就会出现“信用紧缩”。由于信用扩张导致工资和材料价格上涨,许多企业的现有资金变得不足够,其结果是需要信用的企业可能需要更多,而之前提供信用的将提供的更少甚至变为需要信用。这一结果不仅在通胀停止时发生,只要通胀没有足够快地加速就会出现。但更大幅度的信贷扩张只会导致未来更大的萧条。而且,工资和材料的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是绝对上涨,因为经济本身存在生产增加等使物价下降的力量,因此,即使没有物价的普遍上涨,只要存在信贷扩张,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萧条的发生。


瑞斯曼的商业周期理论在本质上是与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相一致的,两者的结论也是一致的,即信贷扩张导致商业周期,繁荣与萧条相继出现。但是其理论的几个结论可以作为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进行改进或批评的基础。



2.

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

的一些批评的回应


来自主流经济学的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批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如何被经验证实?


对于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个普遍反对是其缺乏经验研究的支持,在大萧条以前资本品市场是否存在系统性的错误配置?你的数据在哪里?这种问题是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和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误解。虽然有不少经济学家应用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历史上出现过的经济危机,最著名的是上述的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但在方法论意义上,奥地利学派反对实证主义,也即用历史事实来验证经济理论。这里没有足够的篇幅展开关于奥派对理论与历史的关系的说明,简而言之,历史经验是复杂现象,不能用来证实或证伪经济理论,经济理论是基于不言自明的公理逻辑演绎的结果。


2、理性预期


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另一个常见的反对是理性预期,如果企业家是通过预测未来市场变化获得利润的群体,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能够准确预期中央银行信贷扩张带来的各种影响,从而避免出现经济危机呢?对此有两种回应,一个来自加里森,他将市场利率比喻为传递关于市场信息的广播,而信贷扩张导致广播充满杂音,虽然企业家知道杂音存在,但是他们却仍然无法知道正确的声音是什么,因此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另外一个来自德索托,他指出如果要实现企业家能够准确预期信贷扩张的所有影响,那么首先所有企业家必须都认同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是正确的理论,并确切知道有多少货币被注入以及它们被注入到经济的哪个地方。他们必须拥有所有的相关信息。而且,即使他们拥有这些信息,未来仍将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家仍将会试图参与人为的虚假繁荣,并在衰退开始前从相应的投资项目中撤出。但他们并不会知道繁荣会维持多久。简言之,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能够准确预知未来,信贷扩张所带来生产扭曲正是因为它扰乱了企业家预测未来所给予的重要信号:价格和利率。


3、过度投资理论


很多主流经济学家将奥派商业周期理论解读为过度投资理论,如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的文章《为什么奥派关于萧条的理论是错的?》中提出,我们所见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一般是繁荣期投资和消费都增加,而萧条期投资于消费都会收缩,这与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所说的繁荣期资本品行业投资过度,消费品行业投资不足,经济萧条出现后资本品行业投资不足,消费品行业投资增加不一致。如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第51页)所指出的,这种误解基于哈勃勒(英文名)在其著名的《繁荣与萧条》中将米塞斯对繁荣的描述称为“过度投资”。萨勒诺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个重述》中所指出的,无论是米塞斯、哈耶克还有罗斯巴德,对于繁荣期的描述都是“不当投资”而非“过度投资”。(涉及质而不仅是量)



3.

重述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


在重述奥派商业周期理论之前,需要对上述各个版本(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加里森)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涉及的问题提出修正和改进。


1、各版本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均假设信贷扩张的新货币通过生产者借贷市场进入经济,从而在影响市场价格水平之前首先影响市场利率,而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引起的生产结构扭曲、不当投资是造成虚假繁荣和后续必然的萧条的根本原因。如果这种分析成立,那么就会得出信贷扩张(如果只影响消费者借贷市场)并不必然会导致商业周期的结论,而瑞斯曼对通胀(信贷扩张)必然引起萧条的分析则没有上述假设。


2、除米塞斯以外,哈耶克以及之后的罗斯巴德、加里森等在分析信贷扩张时,都基于生产结构分析,其隐含假设是净投资会引起生产期的延长和利率的下降,而基于瑞斯曼的利润/利息理论,净投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生产期延长和利率下降。


3、如前所述,加里森的商业周期模型虽然简明易懂,但是却存在上述的几个问题:一是强调总量概念,而不是基于行动人的选择;二是忽略企业家的货币计算;三是过于关注均衡概念(源自哈耶克,混淆实物与名义)等等。


4、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在《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百分百准备金是否足以阻止商业周期?》中探讨了储蓄与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巴格斯指出,信贷扩张造成的储蓄不足和不当投资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期限)上。长期储蓄相对短期储蓄代表着更长期的储蓄意愿,因此也可以用来支持更长期的项目投资。因此,即使没有数量上的信贷扩张,只要是银行在储蓄与贷款之间进行期限错配,就会同样造成不当投资,因此是另一种形式的信贷扩张。因此,即使使实行百分百准备金,如果银行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利用短期储蓄支持长期贷款,也会造成信贷扩张,从而导致商业周期。


基于上述修正,本文下面简单重述一个修正后的奥派商业周期理论。首先,信贷扩张发生,形式包括新货币数量增加或者银行对贷款和储蓄的期限进行错配,通过生产者借贷市场进入经济的货币会造成市场利率下降,通过消费者借贷市场进入经济的货币会造成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增加,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利润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会引起市场利率上升,但是市场利率上升赶不上利润水平上升的速度,其结果是企业一方面增加资本积累,形成不当投资,另一方面积累大量债务。这个过程得以持续的条件是信贷以加速度扩张,一旦信贷扩张停止或者没有加速,就会出现“信用紧缩”,企业进行的投资没有实际储蓄支持,也即其产品没有对应的未来需求作为购买力,这些投资将被证明是不当投资。萧条时清算不当投资,重建市场的储蓄与消费结构,由于不当投资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商业周期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整体贫困,萧条后的社会不一定比繁荣前贫困,但是一定比本来应该实现的水平大幅下降。


由于萧条是对货币扩张导致的人为虚假繁荣的清算,是必要的恢复过程,因此应对萧条的正确政策应该是不对其进行干预,如果通过进一步的信贷扩张来解决萧条,那么带来的只能是未来的更大的萧条。这样的重述首先是去除了信贷扩张首先通过生产者借贷市场进入经济影响利率的假设,其次是对不当投资的形成没有采用生产结构分析,而是从信贷扩张导致市场利润水平和利率水平偏差的角度分析,因此,更具有一般的解释力。虽然奥派经济学家的各个版本的商业周期理论在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其理论实质均是信贷扩张会导致不可持续的人为虚假繁荣,萧条是有益的,必须的恢复过程,政府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通过信贷扩张来干预经济。





本文由黄花非鱼老师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