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流专业”群:争创“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谷雨燕泥 2018-08-13

会议通知:http://www./html/tongzhigonggao/850.Html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明确要求,彰显了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未来一段时期,明确“双一流”建设如何发力,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且让未入选的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求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新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以专业强基础,以专业促发展,以专业育英才,从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

“双一流”建设给各类高等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双一流”建设倡导通过优势学科的竞争来进行教育资源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所有高校不再具有等级束缚,能够相对公平地进行教育资源的竞争。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鼓励学校特色发展,这有利于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通过强化自身特色,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于是,在秉承“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双一流”建设面前,高校出现了三类不同情况:第一类是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欢欣鼓舞,着手描绘新一轮发展蓝图;第二类是未入选“双一流”但差距不大的学校,对照目标,反思差距,寻找突围路径;第三类是未入选“双一流”且差距较大的学校,彷徨失落,感觉“双一流”和自己没有关系。本文认为,对于各类高校而言,“双一流”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都应牢牢抓住,而且所有高校有一个共同的强力抓手,这就是一流专业建设。对于已经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来说,一流专业建设是继续推进“双一流”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对于尚未入选或是差距较大的高校来说,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双一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所高校可能没有入选“双一流”,但却拥有一个或多个有特色且水平不错的专业,这就是机会:一个通过一流专业建设迈向“双一流”的机会。当高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与“双一流”建设同等高度,必将极大促进各类高校的特色发展,从而促使更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脱颖而出。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17年学校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但从建设一流专业角度出发,学校还有很多艺术类和普通类专业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只要把握住这些优势专业不放松,加大建设,强化特色,相信一定可以做到百花齐放、争相辉映,不仅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还可以产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对于其他高校而言,也同样如此,找到自己的特色专业,并持之以恒地强化它、放大它,直到形成“一流专业”“一流专业群”,就拥有了争创“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石与核心

对于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共存。在鼓励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寻找自身特色优势,在“特色”和“水平”这两个着力点上进行努力。而打造一流专业,正是“双一流”建设的突破点,是推动学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

1.没有一流专业就没有一流学科

一流专业建设是高校争创“双一流”的基础。专业建设实际上是对学科资源的优化与组合。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分类,高校产生了很多新兴专业、交叉专业。高校在打造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学科体系、学科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探索与优化,进而实现学科建设的创新与突破,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流专业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各项基本职能的实现,都要落实到专业上:一流专业培养出一流人才,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与行业发展提供新鲜力量,而学科建设成果和社会资源也将反哺专业建设,帮助专业吸引一流师资,搭建优秀的课程体系。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过50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格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学科体系和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向全国各级广电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该专业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王牌专业”,也引领了国内其他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建设。

一流专业建设是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行业、地方密切相连,一流专业的建设是赢得行业美誉度与地方支持的重要方式,这也与“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其“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都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都要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要首先争创地域性一流,其后随着财政支持的增多、人才的聚集、学科的发展,努力上升为国家一流乃至世界一流。

2.建设一流专业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我国高校的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诸多学科设置自成体系,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往往难以与国际接轨。但在专业上,中西方高等教育有着较多的共通之处,如果把建设一流专业和建设一流学科提升为同等战略高度,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扩大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

当前,我国高校已有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走向世界,频繁参与国际教育与合作,争创“世界一流”。如动画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学生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一批国内高校的一流动画专业,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知名高校的顶尖动画专业,以及迪士尼、梦工厂等动画机构互动频繁,通过动画节展、师生互访、联合作业、业界实习、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合作。这样的良性互动,十分有利于打造世界一流专业。

3.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应齐头并进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指出“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其中,共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2018年4月,教育部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更新,依旧保持13个学科门类体系,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的相关决议、审批、批准等意见,在具体学科门类下做了相应更新。

可以说,学科是专业的生态园,专业需要从众多学科汲取各种营养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同时具有外向逻辑的专业增长与发展需求又会反过来对学科提出新要求,构成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双一流”高校的遴选条件也包含了“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由此可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需要起头并进:一流专业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一流学科是吸引一流人才的基础,只有双轮驱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多方协同合作,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多方协同,共同努力,形成多样化、科学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

1.树立积极的政策导向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各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双峰并举、齐头并进,既要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要鼓励和引导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重点突破、特色争先。要制定从中央到地方的扶持政策,调动全国各类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省要启动本省的一流专业建设规划,建设各自的一流特色专业阵营,依托一批高水平专业带动地方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只要政策到位、资源到位、地位保障到位,必定能掀起一流专业建设的新高潮,成为“双一流”的坚强后盾和有益补充。

2.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在建设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评价体系。通过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相关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完善专业结构、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育人模式。二是要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尽快制定一流专业的评审标准。三是要规划定位新专业。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给各领域专业建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思维建构未来的专业。总之,要通过教指委的工作,引导和指导高校通过一流专业的建设,强化自身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双一流”的突围。

3.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挖掘专业特色

一是要分类创新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实施后,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国家层面上,高校应分类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一方面,要努力创建“双一流”,形成国内高水平大学群和创新型人才基地;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急需大量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研究型”与“应用型”这两类高校,都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学校发展也要思考“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大而全”的发展路径并不适合所有高校,相反,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历史传统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强化某些专业的发展,在专业建设中形成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凝练“小而精”“小而特”的特点,也可以在高校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培养的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是要深挖专业特色。一流专业建设一定要聚焦优势,聚焦特色。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因此,一流专业必定是特色专业,只有先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找到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各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也应当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飞速迭代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调整定位,契合社会与行业的需求。此外,一流专业建设虽然较之“双一流”维度缩小,但是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每个学校还要处理好取舍关系,既不要贪大求全,也不要面面俱到,要集中优势逐个打造一流专业。

三是要推动多方协同培养人才。建设一流专业,必然需要高校之间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走互补型道路,实现联合培养。例如,教育部、文化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和参与影视制作,以及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动漫类专业教学改革。要通过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逐步缩小“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质量差距,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促进各校一流专业建设。高校还要加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研究国家区域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通过政策导向倾斜投入,引导教育教学转型增效。地方、企业也要主动参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同时,要在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实践机制上创新,形成全社会育人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体系。

四是要接轨国际一流。高校在专业建设的道路上应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坚持世界眼光,努力创建接轨国际一流的特色专业。一方面,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对专业建设提出要求,建立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专业发展目标,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要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展科研创新、课程改革、人才联合培养等,使一流专业培养的人才赢得国际的认可,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高校的多元化品牌和良好形象。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