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堂掠影 | 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山长洲黄氏宗祠

 广东黄汉光 2018-08-13

石岐周边有句调侃的俚语:“长洲黄,打死人唔使慌(不要怕)”意思很明显,黄姓一族人丁兴旺,文人墨客、乡绅达官层出不穷,势力不容小觑。在此,且让咱们揭秘长洲黄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继而盘点中山黄氏——位列本土第二大姓的光辉影踪。

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布局,两边分别附有厢房,整体构架采用山墙与梁架混合式砖木结构。中堂两边嵌有彩绘各八幅,从轩辕氏受封黄邑得黄姓开始,至清朝繁衍于长洲村,图文并茂地梳理了长洲黄氏的流源脉络。


黄氏:中山第二大姓
黄姓是中国第八大姓,全世界有6000万人,中国有2300万人,其中广东是黄姓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五分之一。宋代开始,黄姓族人开始迁徙到广东,逐渐繁衍成为广东的姓氏大户。

目前,黄姓在中山有12万多人,为本土第二大姓,主要集中在西区长洲、三乡雍陌、沙溪塔园、大涌青岗、火炬区张家边等地。文献记载显示,中山黄氏可考的来源共有八族,迁出地有闽南、新会、广州、南海、韶关等多处,但无论从哪里迁至中山,天下黄姓自认是一家,都是江夏黄氏的传人。

至于长洲黄氏,源于宋末,植根于元,开枝于明,繁茂于清,迄今已承传二十六七代,约有5000人。他们的历史是这样开篇的: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新会县杜阮村的进士黄宪奉命到安南 (今越南),归途遇飓风,漂至香山,回京复命后辞官迁居于此,成为长洲黄氏的始祖,繁衍成村。


中堂悬有“致中堂”横匾,原是清朝状元及第王世深所书,原匾已失,后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更多资讯,请加V:gdrphhg)

祠堂:饱经风霜四百年

黄氏大宗祠位于长洲西大街,正对面是旧市场,周围民房环绕,街巷四向蜿蜒交错。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清代、民国19年(1930年)、1998年分别有三次大修。祠堂坐北向南,采用抬梁式木架构,为三开间三进布局,两边分别附有厢房,整体构架采用山墙与梁架混合式砖木结构。一如珠三角地区其他祠堂的装饰风格,黄氏大宗祠同样呈现了精湛的灰雕、木雕和砖雕技艺,并且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宗祠大门高悬的“黄氏大宗祠”牌匾,据说是清探花陈其森的手迹。步入前座,越天阶,登月台,便是中堂。中堂两边嵌有彩绘各八幅,从轩辕氏受封黄邑得黄姓开始,至清朝繁衍于长洲村,图文并茂地梳理了长洲黄氏的流源脉络。中堂还悬有“致中堂”横匾,这块匾原是清朝状元及第王世深所书,原匾已失,后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至于祠堂上厅,供奉的是黄氏始祖敬斋公牌位,一旁遒劲有力的“慎终追远”四字祖训据说是引戒黄氏后代子孙要不断谦逊追求、锐意进取。

精湛的灰雕、木雕和砖雕技艺,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氏族名人

黄佐:

石岐仁厚坊人,明正德五年解元,殿试二甲11 名进士,授翰院修编,晋詹宫学士;他的祖父,为景泰七年举人,选授广东长乐知县;他的父亲,年少时被誉为奇才,16 岁为“郡庠生”,因不满郡学主事者所为,潜心经学,隐居罗浮山著书论说,颇有造诣,为朝野知名人士。

黄胜:

知名商人,曾被丁日昌聘为上海同文馆教员,1862 年与王韬合办中华印务总局,1863 到香港创办华人第一家中文报纸《循环日报》;其子黄永商经人介绍结识孙中山,支持民主革命加入兴中会,成立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办事处。

黄绍昌:

黄冷观的父亲,清末举人,擅长诗赋。曾在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举办的小榄第二届菊花会诗赛赋诗5首,均登榜首,誉为“菊花状元”。

黄冷观:

同盟会员、报业家、小说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愿从政,以教育、新闻为终生职业。曾任《大光报》主编,培养了黄燕清、吴灞陵、何筱僊等一大批报业人才。

黄苗子:

当代漫画家、书法家、作家,黄冷观次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黄自强:

1984 年被航天工业部授予一等功,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93 年获国家航天创业奖。

黄志强:

航天专家,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黄垣章:

数学家,与华罗庚一起为前苏联卫星上天解决计算难题。





悦读天地,点击图片欣赏精彩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