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宁波无人区

 颖之星语 2018-08-13
二十多年前,宁波的行政区划版图上,有一个乡制,名叫赤水乡。
赤水之名,缘于公元1116年,宋徽宗赵佶的御笔题字,“丹山赤水”。
原赤水乡所辖区域,包括周公宅、外岸、里岸、翻身、天雷坑、茅镬、黄岩头、低坪、上横、姜家山、陶坑、乌坑、箭峰等村落,这一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与宋皇的题字非常应景。
 
 
1992年,中国大规模撤乡并镇,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1999年6月,宁波市作出了修建周公宅水库的决定,从此,章水镇内原赤水乡所属区域,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撤迁工程,移民区域涉及周公宅、外岸、里岸、乌坑、陶坑、直岙、姜家山等村落。
2003年2月,周公宅水库正式开建。
2006年4月,周公宅水库下闸蓄水。
周公宅、外岸、里岸等村落,渐渐被水淹没,水越来越深,永没水底。
乌坑、陶坑、直岙、姜家山等山谷中的村落,被水库阻隔,道路被淹,成为了宁波的无人区。
 
 
 
周公宅水库与下游的皎口水库一起,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功能为一体,被誉为宁波人民的两个大水缸。
高峡出平湖,泽被宁波人。
宁波人民受水库之水之恩泽,然而撤迁范围内的原著民,撤离世代守护的故土,当时也经历了难舍难分的精神煎熬。
快二十年了,当年从陶坑村搬迁出来的潘行军先生说:这些年来,梦魂萦绕的,总是故土的点点滴滴。
 
 
潘先生现居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开办的企业,颇有成就。
我与潘先生相约,同赴库区。对于潘先生而言,这是一次寻根之旅。
对我来说,则是一次寻访宁波无人区的探秘之行。
 
 
周公宅水库,因坝址位于原周公宅村而名。
水库中央有一座小岛,被淹之前,名叫排齐岭。
在过往的岁月里,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竹木产品,竹木产品都要集中在岭下,通过水路运送出山,为了节省场地,村民们约定成俗,堆放产品时要排列整齐,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排齐岭”。
排齐岭下,就是原周公宅村所在地,也是原赤水乡政府所在地,现在位于小岛与大坝之间浩渺的水面下。
 
 
 
周公宅村民姓陈不姓周,明末时陈信中携家小从鄞江搬迁而来,开始称为“酒瓮宅”,由此猜测信中公奢酒,后人根据其谐音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周公宅”。
我们只能从当年留下的影像资料中搜索当年的样子。
 
 
 
2003年,周公宅全村移民至洞桥镇沙港口,村名沿用了老村名:周公宅。

周公宅水库的水域由两条溪流相汇而成。
主流是大皎溪,当地人叫做大溪,自西而来,发源于四明山镇唐田一带。
另一条叫陶坑溪,发源于陶坑、姜家山一带,自南而来。

从水库大坝往茅镬村方向,浩渺水面下,就是当年的外岸村,绕过弧形山头,就是里岸村所在地。
 
 
 
当年的外岸村与里岸村以一座桥相隔,这座桥叫箭俨桥,桥通对岸的公路密北线。密北线被淹后,改走细北线。
 
 
外岸和里岸两个自然村,合称箭俨村,村民主姓陈,万历年间,从下游的杜岙村迁居而来,七子分家居里外,繁衍生息。
水库建成前,外岸村民迁居到栎社星光新村;里岸村民迁居到古林镇西洋港。
 
 
 
再往前,就看到茅镬村了。
茅镬,因古树而名,列入保护范围的有96棵,多年来,是宁波人民的赏秋胜地。
2012年12月,茅镬村整体搬迁,村民大多安置于海曙区洞桥新村。
2016年6月,章水镇发布了关于茅镬的未来规划,茅镬古树群公园全面启动建设。
山脚的水库边,已经修建了观景栈道,湖光山色,风光如画。
 
 
 
乘船沿陶坑溪往南行,途经乌坑村所在地。
 
 
 
 
乌坑村所在地域,地形狭窄,四周都是山,光照时间特别少,总给人一种天暗乌黑的感觉,所以取名为“乌坑”。
乌坑村民不姓乌,姓陈,从周公宅村迁居而来。
修建水建时,乌坑村民迁居至古林镇葑里村。
 
 
继续沿陶坑溪前行,抵达水库的尽头,上岸,沿溪逆行,可至陶坑村旧址。
 
 
 
同行的潘先生老屋所在地,已经长成了一片树林,整个村落,都已荒芜成林。
重回故地,不胜感慨,潘先生,在旧地留影纪念。
 
 
村中有桥,名叫幸福桥,建于1974年,现在桥守深山,成为陶坑村永远的记忆。
 
 
 
陶坑村民不姓陶,为潘、王等八姓杂居村落。
陶坑村原名桃坑村,因为溪畔野桃成林而名。
六七十前,村中唯一的文化人王焕文先生,仅仅上过一年学。后来村里办学校,就由王焕文当老师,课本上的有些字,王焕文自己也不认识。
为了不负重托,王焕文只好每天晚上到村外,向其他村的文化人请教学习,第二天,就把学来的知识再传授给村里的学生。
如此往复!学生成长,老师也进步!
解放后,王焕文先生将村名改成了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改名之后,果然村中人才辈出。
王焕文先生已经92岁高龄,现居集士港镇,陶坑村民都迁居到了集士港镇新庙跟村。
想往事,叹岁月流光!
 
 
村旁的凉帽顶,因山顶状如凉帽而名,四周山峰呈九龙抢宝之势。
蒋介石当年打算把商量岗建成第二庐山,也相中了凉帽岗这块风水宝地,只是时势变迁,终未如愿。
 
 
再继续深入就是姜家山村了,位于峡谷之底,偏僻之至。
姜家山,因为这一带是姜姓人家的封地,所以取名姜家山。
姜家山村民姓应,不姓姜,200多年前应姓人家从仙居迁居而来,隐居深山,逐渐成村。
修建水库时,姜家山村民和直岙村民迁居到了鄞江镇下吕家村。
 
 
这一带的村落名称都非常有意思,姜家山村民不姓姜,陶坑村民不姓陶,乌坑村民不姓乌,周公宅村民不姓周,杜岙村民不姓杜,下严村民不姓严。

2010年6月,我和一帮驴友,从龙观乡的潘溪村下山,至陶坑,过大鱼洞,至姜家坑,再翻山至龙观乡雪岙村。
 
 
 
现在,这一带进村的道路已被水库阻隔,翻山的道路早已荒芜成林,外人难以到达,成了名符其实的无人区。
 
 
 
 
 
 
 
水库风光无限,清清之水,泽被宁波人。
 
 
  
这一带的迁居移民,梦魂牵绕的故园,已经难寻踪迹。
对于他们当年的付出与精神煎熬,我们理应尊敬!
不应忘记!

假日不知道去哪里?
不堵,不挤,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尽在:颖之星语。
欢迎关注,带你一起发现世界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