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毗玻舍那的真正开始---生灭随观智

 天地虚怀xia 2018-08-13

毗玻舍那的真正开始---生灭随观智


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以及了知「道与非道」3(中士道)

在这种情况下,禅修者可以改变无意识的心,
这是许多心理学家觉得非常奇怪的,这是禅修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个性。
没有一种方法像禅修这么有效,许多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会消失,你不必采取任何措施,
这真的是培养好的品德的方法,可以改变许多坏习惯。
许多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他们甚至因而戒烟,吸烟其实不犯戒,
但是许多人戒烟,他们甚至不再喝太多咖啡和茶,任何执着或会上瘾的东西都放弃。
事实上,他们并未放弃,只是不想再抽烟、喝酒。
我知道许多人,有些是我的朋友,他们曾经酗酒,抽许多香烟,他们已经戒掉了。
 
在这个阶段,许多身体的疾病会消失,不只是精神病,身体的病痛也会消失。
轻安和喜乐有惊人的治疗力量,这是为什么你会听到:在他们禅修后,有些疾病会痊愈的原因。
许多恐惧症、失眠也会治愈。当身心非常轻安时,禅修者不会去嘈杂、拥挤的地方。
他们会避免不必要的活动、骚扰,他们想要住在非常安静的地方,只是为了禅修。 

在这阶段,当你行走时,你觉得你的身体似乎没有重量。
当你想迈步时,你的脚已经移动了,你知道你的脚在移动,但是你没有感到重量,
在一步接着一步之后,你觉得你好象在空中漫步,你的脚触地,你有接触的感觉,
但是你没有感到重量,你可以走得非常快,感觉好象在跑。
你不会疼痛、痛苦或感到热,你的心不散乱。
 
你有信心,这是为什么我告诉你:
当你到了这个阶段时,你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你真的学会如何禅修,禅修变得非常稳固。
这个阶段叫做balava-vipassana,balava指非常强大。
在这个阶段之前,称为taruna vipassana,taruna指弱、年轻、不成熟。
在这个阶段,是成熟、非常强大的观智。 

在这个阶段能使禅修者分心的是:他对禅修非常有信心,因为他已经有亮光、自在和喜等体验,
所以他想要告诉、鼓励他人去禅修:
「去禅修,放下所有的事情去禅修,你已经做了那么久了,不要做了,去禅修。」
你想要鼓励他人,也想要教别人,如果你这么做,这会破坏你的禅修,
不要这么做,继续禅修,不要鼓励他人,你可以稍后再做,但是,不这么做是非常难的。

在这个阶段,你发现:所缘目标一一生起,与心识接触时,所缘目标变得非常清楚。
在这个阶段之前,我们不了解什么是phassa(触),我们听过也思考过这个字,但是没有亲身经历。

在这个阶段,我们真的能清楚观察所缘目标与心之间的接触,有时心跟着所缘目标 
例如,在这个阶段之前,像对墙投网球,球击墙又弹回来;
而在这个阶段,你投一个涂有粘胶的球,当它撞击目标时,它停留在那里,具足正念,心不散乱。

在这个阶段之前,有时,我们必须去找禅修的所缘目标;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寻找所缘目标 
所缘目标触及觉知意识,有时,觉知意识就在那理,准备好了。
由于有许多的喜乐、精力、清明,使我们执着这种状况,我们不想停止禅修。
从一方面来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我们不再懈怠或散乱;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会执着,通常,我们不认为这是一种执着。

我们会想:「我很高兴能禅修,我喜欢禅修。」
当你不再有那些体验时,你会变得不快乐。
「我想要有这些体验,我要如何做才有同样的体验?」
这些是你执着的迹象,你越是想要得到它,它变得越困难,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事。

在这个阶段,观察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你的心,看看:「我现在要做什么?我想要获得那种境界吗?」
例如,有时你必须出去用餐,这或多或少会让你分心。
当你用餐毕,回去禅修,你希望回到相同的状态时,这种愿望也是一种障碍。

每当禅修时,我们必须提醒自己:
「我不想做任何事,也不想要有任何境界,我不想去体验以前我所体验过的境界,
我只要觉知当下所生起的目标。」
我们应该做的是:无所求,无到达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就在当下,此处,观察正在生灭的所缘目标 

无论禅师已经告诉我们多少次,像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仍会执着,我们仍会曲解它,
最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任何境界。
当这种事发生时,如果你跟禅师在一起,和禅师讨论,禅师会说:「看!你在执着,先观察你的执着。」
禅师不会告诉你放下执着,因为如果你没有看到你的执着,你如何能放下它呢?
它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让你自己知道你执着的是什么。

禅师的这个建议有非常广泛的意思,无论我们想要克服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它;如果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无法克服它。
因此禅师会说:「深入观察你的心和你的执着。」
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你能看到它,它会变弱,然后消失,但是它会再出现,
你看着它,它消失后,还会再回来。几次之后,它会消失,而且不会再出现。 
你会了解:执着于喜乐和一些好的境界并非正道。

执着是错误的,无论你执着什么,包括禅修经验,如果你执着他们,这不是正道。
如果你能观察到,就能去除你的执着,那么你会了解:观察当下身心的生灭现象,这才是正道。
这种了知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Magga指道,Ammaga指非道。
观察这是道,这是「非道」;清楚的了知道与非道是一种心清净、见清净,
visuddhi指清净,Banadassana-visuddhi指智见清净。

我们有时走在「非道」上,当我们在非道上,观察它,然后回到正道。
当犯错时,从错误中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正确的事,这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方式。
若没有犯错,则无法纠正我们的错误,我们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所以犯错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一再的犯同样的错误。

我会给你一种观念。在开始禅修时,首先你观察身心现象的特质;
稍后,观察无常、苦、空,以及没有灵魂,没有永久的实体,无人控制等。
之后,我们清楚的看到生灭现象;之后,你看到灭去。

当我们观察所缘目标的生灭时,首先,我们看到生起,没有看到灭去。
在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消失之前,我们看到另一个所缘目标生起,它像这样持续着:
一个所缘目标生起,另一个所缘目标又生起;之后,我们看到一生一灭,一个间隔;
另一个生灭,另一个间隔,我们也观察这些间隔。
过了一段时间,你只观察灭去,你不再那么专注于生起。

在这个阶段,无常变得越来越清楚,一切事物非常快速的消失。
当你清楚的观察到无常时,此时,你也看到了苦,为什么?
因为生灭现象是如此快速,你如何能找到快乐满意,你如何能倚恃他们?
你可以观察剎那剎那间的生灭,没有什么你能保持的,也没有什么你能掌握的,
因为事物的生灭是如此快速,你无法控制它。 

每次经验,每种感觉,每个念头,每个心识剎那,包括这个觉知意识,都会消失。
因此,在这个阶段,禅修变得非常完整,你看到所缘目标的生灭,
你观察意识的生灭,你观察正在跟着所缘目标的禅修意识,或观察这「观智」,

你甚至可以观察「正念」的生灭。
最初,我们观察这些身心现象不是我,不是我的,这种念头不是我,不是我的。
然而,当你静静的观察这个觉知意识,你会认为:是我,我在禅修,我在观察,我知道。

到了这个阶段,你甚至可以观察这个禅修意识(觉知意识)的消失。
有个譬喻,当你燃烧死尸时,首先你用一根长的棍子去翻尸体;
当尸体已经烧毁时,你把棍子丢掉,把它放下,你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你无法保留任何东西。

即使是禅修意识,这个觉知意识,你观察它后,发现它也是无常的,这样对无常的了解才算完整。
如果你认为:你的经验是你的,这表示你没有完全了解和体验无常。
即使这个觉知意识、智(bana)也是生灭不已。
在书中提到:「你可以观察你的觉知意识十次」,你不必观察这么多次。

观察所缘目标 、意识、智能的生灭,一再的观察智能的生灭,最多十次,不要超过十次。
观察这「观智」,观察它的无常称为pativipassana。
第一个观智叫做名色分别智,观察「观智」的无常叫做pativipassana。
这个「观智」再度成为毗婆舍那的所缘目标 

智能是无常的,意识也是无常的。
在这个阶段,你会观察到:智能和意识都是无常的,
你不会把禅修意识与你视为一体,就如你燃烧尸体后,你把棍子也烧了。
在第四观智后,后面的观智要容易得多。
 
-----------------
问与答︰开悟的条件是:清楚的观察生灭现象,这是有力的毗婆舍那(balava-vipassana)阶段。 
答︰它是按照次序,有些人的进展非常慢,而且停在同一个观智的时间非常长;
然后,非常快的获得另一观智;之后,又非常慢的经历另一个观智。
禅修的状况是这样的,必须按照上述的次序。

  并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体验,有些人在第一观智花很长的时间,而第二和第三观智则非常快,
然后,在第四观智,他们可能花很长的时间。

事实上,第一观智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和第三观智需要的时间较短;
第四观智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有许多障碍,许多执着,因为有体验时会分心。
之后,禅修的进展会快些,到了另一阶段,禅修者又停滞不前。

如果你不继续禅修,你会失去他们,通常会回到第一观智,而不是回到零。
即使你已经失去观智,你仍保有一些智能;即使你去世,这种体验仍有很强的力量。

无论如何,你会再度恢复,不要气馁,即使你停止禅修,你不会再被困扰,你仍然有觉知意识,

当你再度禅修时,你会进展得很快。 

   仅仅是止禅的定,你无法看到无常,你只观察到特质,没有看到生灭现象。


问与答︰你必须一直禅修,当你到了第四观智,你不会再犯错吗?
你知道要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继续禅修,你会到那个观智。
那是一种解脱,因为之前,你不确定你的禅修是否正确:「或许我犯了错,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答︰没有确定的时间,这取决于你是否明了,是否成熟。
有些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一个观智。
每一个观智都有范围,例如,第四观智有宽的范围。
刚开始,你看到生灭和许多念头。
如果你越来越进步,生灭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清楚,过了一段时间,你超越这种现象,
你看到灭去、灭去、消失、消失,越来越多的消失。

每个观智均有其范围,它不仅取决于时间因素,你的禅修的品质也非常重要。 
---焦迪卡禅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