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为什么73 2018-08-13


想抛出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

目前国粹中医临床每况愈下,国家层面积极大力提倡使用中医中药,为百姓健康服务,老祖祖留下的这点东西,绝对不能失传。所以对国粹中医的发展与传承,民间呐喊之声如火如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方兴未艾。相关法律日渐出台,逐渐萎缩、被边缘化的国医(中医),在国人、政府及相关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振兴在即。此乃百姓之幸事、国家之幸事!

实际上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中医能否发展或失传,虽与国家医疗政策有关,但还是与临床疗效有关。如果中医药没疗效,政策再好,恐怕早晚会被淘汰、会失传的。

为了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国家层面或中医学者、国医大师等又提出中医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学经典,名曰“学经典,做临床”。

那么什么是经典呢?《汉典》说:“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著作。”

儒家有十三经,乃儒学经典。儒学作为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来统治思想,一直是正统的,所以儒学又有国学之称。

自汉代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实施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措。自此以后,儒学及儒家的经典著作便是历代帝王统治思想及教育子民的很好专用书籍,成了官方的教育工具、成了主流。后至隋代,实行科举制度,而儒家的经典著作便又是科举制度、开科取仕、选拔人才、官吏的主要考试书籍,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子民、莘莘学子的必读书籍。所以古人多奉行遵照之。目前国家层面亦大力提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上称为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中医经典呢?

指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及临床实用与研究价值的科学典籍。

古代哪些中医著作可称得上是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九大经典、十三经和十四经等之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

实际上《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有时并未计入临床经典,为什么?诚如当代著名中医大家熊继柏说:“《神农本草经》是讲中药的,是药物学的起源、基础,我们作为临床中医来讲,《神农本草经》可以不把它列为中医经典。这个《难经》主要是解释《内经》的,而且《难经》解释《内经》主要是讲两个方面,一个是脉学,一个是经络,它并没有全面的解释《内经》。所以作为中医来讲,实际上并没有把《难经》作为经典。

还有一类书,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肯定,因为它对我们临床特别有指导价值,这就是温病的书。它包括很多书,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温热论》。”(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

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治温诸家成就最著者,首创“卫气营血”之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2)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施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赔(非此字,只取其音)等。

(4)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之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部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

所以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

对于经典在临床上的作用如何?

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十、谈读中医经典 重临证实践》说:“我讲的读中医经典,是指的这四部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主要的四部书,这是一定要熟读的。如果你能读熟四部经典,理论基础就相当牢固了。当然,我们不可能把四部经典都通背……但是重点的东西要熟。所以我说要熟读中医经典,其目的就在于打好我们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是我讲分而论之,一定要读中医经典。

合而言之,读中医经典要注重于临床实践,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不在于去搞表面功夫,不在于去夸夸其谈,不在于去做几场报告、去写几篇文章,而是在于指导临床、搞好临床。读经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一个好的医生。所以要注重落实于临床实践。”

那么相对于中医的奠基之作《内经》一书,中医临床医生该如何把握呢?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因为《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教材王庆其《内经选读》)

熊继柏说:“第一个经典《黄帝内经》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里面构成了中医学最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十大学说,现在也有人将九大学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疗、养生、运气,其实还有一大学说,就是针刺学说,所以这样归纳起来还是十大学说,这个十大学说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毫无疑问,《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书引见上)

但是,因《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序》)、“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

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胡天雄《素问补识自序》),即由于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所以使得“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故而很难读通、读懂。

其次,纵观《内经》其书,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传统文化现象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因为《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若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基础底蕴者,而只有现代文化知识者,则又很难读通、读懂。

所以当代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从实用角度讲,学中医经典《内经》,莫如学习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书籍。为什么?

赵洪钧先生说:“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内经时代》.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那么研读学习《内经》又是为了什么?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者,当研读之。

廖育群先生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开《内经》的原始文字;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需研读经典。”(《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同道觉得上述二家之说是否可行?

又,古代有所谓“大医”者,与目前的“国医大师”是否相类?其标准是什么?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之。

《千金方·大医习业》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如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泥,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赵洪钧先生说:“古时医家多为衣食奔走,学术每较浅薄,具备孙思邈要求的‘大医’条件的人实在很少。”(《内经时代》)而目前,经济生活条件已不知高于古人多少倍,但能具备孙思邈“大医”条件者又有几人?

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为中医者,是为回到古代之所谓“纯中医”好呢,还是与时俱进,参以西说为“现代中医”好呢?为中医临床者,是读《内经》好呢,还是借鉴学习参以西说好呢?

学以致用,为患者服务,谁能为患者解决痛苦,就学谁,管他中医与西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书信选集·致陆定一》),毛主席的语言是多么的明智。明智者当自知矣,是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