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智勇谋略富有 2018-08-13

想要过上美好的人生,你需要刻意运营自己的人生!

在豆瓣上偶尔看到一个帖子,“如果有花不完的钱,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对于“当你不再需要挣钱,你会如何度过余生”这个问题,大部分人最开始的回答可能是:我会去周游世界,我会去购物,我会去健身,我会去看电影,我会去做水疗等。但是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还是需要一份能体现存在价值的工作,因为“做出贡献”是很多人的一项基本精神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被生活压力抑制住了。大家都忙着挣钱养家,也就没空聆听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彻底解除生活的压力以后,往往更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目标,明确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然而,有梦想是好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没有经济压力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实现你梦想的人生需要多少钱

大多数人虽然爱钱,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钱、有钱了可以做什么、需要多少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何才能拥有这些钱等。毫无目标、缺乏规划的理财方式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的,就好像你夜以继日地努力开车,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去哪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去。“为什么理财”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理财的原因和动力,也是我们实现理想人生的具体预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为什么”。接下来,就请列出你最重要的理财目标,可以分短期、中期和长期,全局性地看清我们从短期到长期对钱所有的需求。举个例子:

短期理财目标 (三年内)

· 买件名牌大衣

· 出国旅游

· 深造

中期理财目标 (3~10年)

· 买房

· 子女教育

长期理财目标(10年以上)

· 父母养老补贴

· 高品质养老

· 财务自由

接下来,就请计算一下实现每一项目标需要多少预算。对于中、短期目标而言,预算的制定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除非经济环境出现大幅波动,现在的物价和几年后的物价不会相差太大:如果一件名牌大衣今年卖5000元,一年后估计还卖这个价格。

懒人存钱法则

托尼·罗宾斯说:“不要想你能存多少钱,要想你需要存多少钱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很多人觉得自己工资少、生活压力大,无财可理。这是从能存多少钱的角度来思考存钱,这个思维方式的结果,就是你永远觉得自己无财可理,因为永远有要用钱的地方。需要存多少钱则是从理性的角度计算出实现你的目标需要多少钱,而你从今天开始需要定期存多少钱才能在理想期限内实现目标(上一节计算得出的结果)。我们每个月拿到工资时要先把这部分需要存的钱存下,再用剩余的钱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个思维转换,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很困难,觉得很难省下这么多钱,或者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其实不然。我本科毕业后进入渣打银行工作,当时有一个福利,就是员工能以折扣价购买一定额度的公司股票,而且一旦股价跌破购买价,渣打银行会补上差价。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只赢不输”的投资项目。当时我刚开始工作,工资不高,每个月都觉得钱不够花。本来我是觉得自己完全没有闲钱可以投资的,但是我想着几年后可能要深造,需要钱,又实在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投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挤出近40%的薪水买足员工限额股票,而这笔钱会从每个月的工资里直接扣除。

刚开始,我看着每个月工资卡上少得可怜的进账就非常后悔自己的决定,觉得靠这么点儿钱根本没法过日子。但木已成舟,也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我慢慢地学会了用“小钱”过日子。我削减了一切不是最必要的“消费型”开支和一些回报不高的“投资型”开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买衣服的时候会首先考虑衣服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买一件是一件,少而精,从不会买了不穿;我削减了非必要的社交支出,只参加我真的喜欢、能学到东西的活动;看电影,我只去低价场等。就这样,小日子渐渐被我经营得风生水起,还培养了理性花钱的习惯。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钱的一个特性,即“存钱,挤挤总是会有的”。我想大家身边也常有一些收入不高却能高比重存钱的能人,他们或者需要寄钱回老家,或者要买房,或者想出国求学等,因为心里有对未来的计划,于是他们每个月在动用薪水之前先存下这笔需要的钱。 所以,存钱多少和收入多少真的没那么大关系。存钱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先计算出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你需要存多少钱;第二,每月自动扣款,直接把这笔钱从每个月的工资中转走;第三,用剩余的钱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把钱都用在刀刃上。

当然,我也理解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目前薪水基数实在太小,存不下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从一个较小的比重存起,比如3%~5%的工资,每年增加1%,每次加薪,再加上20%~50%的加薪工资,其他的加薪部分可以用来改善生活。这样,几年以后,你就可以存下可观的一笔钱了。

用投资的眼光看待花钱

有传闻说,股神巴菲特喜欢用投资的理念看待花出去的每一分钱,评估这钱是不是用在了回报最高的地方,所以他买东西时看到的不是标签上的价格本身,而是很多年以后的复利增值。也就是说,一件100美元的衬衣在股神眼里是近1800美元(每年10%的收益拿30年)。这样一算,这件衬衣明显就太贵了,也就不买了。这样的消费观念导致股神每天只吃两三美元的麦当劳早餐,住在1958年花3万美元买的一栋普通民宅里,然后把更多的钱都用在继续“生钱”上,最终成为身家800亿美元的富豪。

当然,股神的这个做法有点儿缺乏情趣,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用辛苦挣来的钱来享受人生,而不是勒紧裤腰带干等着实现财务自由的那天。但是,股神用投资的眼光看待花钱的习惯的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日常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 纯消费型:这类花费不会在未来产生明显的价值,花了就真的打水漂了。这其中有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消费,也有泡吧、蹦迪、看爆米花电影等非生活必需消费。

· 自我投资型:这类花费会在未来以各种形式产生回报。比如读书、考证书、健身、吃有机食品、买高质量的保养品、做深度文化游、咨询心理医生、做形象设计等。这些投资或多或少都会在未来有所回报。当然,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高回报、低回报甚至赔本之分,不是所有投资的回报都是高的,我们需要理智看待。

这两类支出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人人都需要一些纯消费型的开支来维持生活、情感、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没必要过于苛刻地看待每一笔支出。大家唯一需要记住的是,纯消费型的开支真的是花了就没了,而自我投资型的开支却能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地调高投资型开支的比重,那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之前用的钱已经帮你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象两个朋友A和B,收入一样,开销总额也一样。A的开销主要是纯消费型的,吃喝玩乐,非常享受。 B的开销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投资型的,读书、上课、深造、环游世界、增加阅历。10年以后,你觉得这两个人的赚钱能力、内涵、品位、格局和社交圈还一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