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七 经常有人和我说,“我好想和你换一下工作啊”,我总是笑得一脸得意。因为没错,我就是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啊。 尽管常常自嘲,我和ting都是醒来体验者的“灵性情趣用品”,事实上,我比ting还更热爱这个工作。因为我比他更需要体验者带来的精神回流,相应地,我觉得很爽的部分,他却完全爽不到。 而我获得回流的管道,也是这场灵性情趣游戏的高潮,“关键词”。 接下来,我将用一组Q&A,告诉你“关键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Q:什么是“关键词”? A:“关键词”是在死亡体验结束后,主持人给体验者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它是根据每一个人在场上的表现,凝练出的一个词语,一把钥匙。有的形容ta当下的状态,有的直指秉性特质,甚至有的还会包含着某种“预言”。 Q:“关键词”是有一个词库吗?会重复吗? A:不是。每一个关键词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可以把人格特质归类,但每个人的过往经历、当下的状态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期,遇到了不同场次的参与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而不同的主持人,我、ting 、还有偶尔替补的莫里斯,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也会给关键词注入不同的因子。 因此,可以把“关键词”看成由主持人和体验者共同完成的一个艺术品。好比生命流动中捕捉的一张照片,即使连按两次快门,也略有差别。而换一台相机,换一个角度,又是另一种风景。 当然,关键词也会偶有重复。毕竟我已经给出了3000多个关键词,难免人力有时穷。但同一个词语展开,可能是不同的小世界。所以关键词重在“解读”,而不是词语本身。 Q:为什么要给“关键词”呢?“关键词”对体验者有什么用呢? A:在死亡体验游戏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信息量,对于第一次进入游戏的体验者来说,一下子难以提炼,很容易被游戏带跑了心神,忘记回到自己。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先死的人追着后死的人问,“你是怎么死的啊?”,而不是问,“我是怎么死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知道原因,但这个原因,常常只是自己的妄断,而非真相。 “关键词”,就是主持人借由一个独立于游戏的、相对客观的视角,带领体验者回到自己,开始内省,并对客观的“真相”产生好奇的一个钩子。 在体验结束之后的时间里,“关键词”也会成为体验者重新回顾和梳理死亡体验的一个线索。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关键词”也会成为我们曾经存在的一个见证。别觉得我太自恋,你想想,难道不就是这样? Q:为什么我体验过,却没有拿到“关键词”? A:首先,“关键词”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自从2016年7月之后,才成为一个常规。 其次,“关键词”不是我们标准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只有6人以上的游戏场,才会有关键词。而且也不是所有场次都会有关键词。它是一份“礼物”,送礼的前提当然是你情我愿。 有一些团队场,因为彼此间的利益相关度太高,很难真实地表达自己。那我给出的“关键词”又有什么意义?另外,因为醒来的主持人都非常耿(ao)直(jiao),绝不会因为担心体验者会产生差评,而有取悦之心。所以“关键词”的解读常常是非常刺耳的。也会有体验者或者团队场的联络人,因为考虑到这个“风险”,主动选择不要“关键词”。 甚至有时候,因为我觉得某个场次的体验者,实在太让我反感,担心自己下场之后毒舌太过,也会选择不给关键词。何必要破坏彼此的好心情呢?我骂你,你打我,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Q:为什么只有6人以上的游戏场,才会有“关键词”? A:因为体验人数不足6人时,体验形式是主持人下场,直接和体验者进行对话。更像是一场咨询,而非游戏。 物理学实验中有一条“观察者效应”,意指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受到影响。游戏场时,主持人只能通过监视器看到体验者的影像,非常模糊。大部分时候都靠“听”来完成观察。而且主持人不会直接就游戏内容发表观点,不具有立场,更没有利益牵涉。 而主持人下场的时候,就成为了对话的参与者之一,既无法保持客观的立场,也没有足够的专注力,和让体验者不被干扰的观察距离。所以,给出的“关键词”是不具备客观性的。而下场的对话本身,就是围绕体验者展开的,也不需要再用“关键词”来引导体验者回归自身。因此,和游戏场有所不同。 Q:你给的“关键词”准吗? A:非常不谦虚地说一句,“用了的,都说好”~ 大部分体验者当下的反馈是,“好准”。也有一部分体验者表示,“你胡说!这根本不是我”。但如果有ta认识的人在旁边,却可能会拼命点头,“这就是你!我也这么觉得”。还有一部分体验者,当下不置可否,回头思忖一下,也可能会同意我的观点。不一而足。 但我并不觉得说得“准”就有多了不起。因为,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准,说明我说的都是你已经自己意识到了的东西,那我也最多只算个及格的“算命先生”,说服了你认真对待我说的其他内容。 可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准”,那么有可能是我真的看走眼,或是带了自己的投射和假想。但也有可能是我说到了,你在潜意识里已经发现了,但却不肯向自己承认的部分。这一部分就会成为你的痛脚和逆鳞,但也是你走向更好的自己的突破口。我只是在那里又递上了一刀,求一个“破而后立”的可能。 Q:你会给自己什么“关键词”?给身边的人呢? A:ting是主持人,我是体验者的时候,还没有关键词这个机制,我就错过了被给关键词的机会。但那一次我们对话,也是我们最初认识彼此的对话,我的感受是——我们像两面相对而立的镜子,其实什么都照不出来。 而我也无法给身边的人和自己关键词。因为和一个人距离越近,越难保持客观。发现的面向越多越细,也就越来越容易忘记全景。 如果硬要让我给自己一个关键词的话,我选择“二等公民”。不解释。 Q:醒来2019年就要闭馆了,给你们的最后一年一个“关键词”呢? A:我希望是“我和你”。 “关键词”的核心是,你告诉我,我看见你,我表达你,你回应我,我和你共同完成一场真实的相遇。 而生命,无非就是“我来,我看见,我因你而悲喜”。在死亡的阴影面前,我既不能替代你,你也不能留下我,但我们在一起,就已经足够好了。 所以,我希望最后一年,你能来见我,我能陪着你。也许到时候,我也会给你一个“关键词”,作为最特别的礼物。 拿到过“关键词”的你,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和“关键词”的故事? 而没有拿到“关键词”的你,最后一年,记得来醒来收你的礼物。
用讲故事诠释生死意义 透过死亡照见生命全貌 每周看心情不定期推送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