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主所举证的,并不是“和製漢字”。这些被日本官方所承认的简化字,几乎全部来自我国唐宋以后的俗字。换句话说,日本人只是只是追认了中国民间简化汉字历史事实,而并没有太多发明创造。 真正发明创造的“和製漢字”,其实日本人更喜欢叫“国字”,主要是以下一些字: 这些字几乎完全是日本自造的(注意我说的是“几乎”,因为有个别字,其实字形上看,我国历史上也是有的,但是这个只能理解为“同形字”。所谓同形字,就是字形长得差不多,但其实表达的完全是两个意思,具有2个以上读音),其中有个别字,后来也被我国的字典吸收,赋予了普通话读音。比如“辻”。 第二,我国现行的简化字,也几乎(注意是几乎)全部来自唐宋以后的俗字。但是,我国当年简化汉字的指导思想是能少一笔就少一笔。所以,你选了一个特殊的参照系相比较之下,日本人选了一些“不那么彻底”的,或者按题主所说的“没有简化到精髓”的我国简俗字。依我的理解,“简化到精髓”就未必要笔画越少越好。固然在当年手写时代(当年没想到今天电脑、手机打字会几乎取代手写)会省事不少,但是笔画太少,不少字就缺乏了区别度,导致识读不方便,比如手写情况下的于和干,言字旁和三点水等等。如果你选了我国当年废除的“二简字”来比对现在的简化字,那恐怕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当然,日本人“没有简化到精髓”的真正原因,是用于记录日语的,不止有汉字还有假名。好些词汇不必非得用汉字来记录,用字量自然就比我们少多了。他们《当用汉字表》,一共才收录了1945个汉字,而我们常用汉字就超过了2500个。 最后,附个两国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照表。 |
|
来自: 公司总裁 > 《语言/文字/方言/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