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学会这四种处事方法,越过越顺,越过越好!

 hdzwzhejiang 2018-08-14

作者:闻尘

朗诵:陌上花开

来源:闻尘(ID:yuwenshe369)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之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人到中年,学会这四种处事方法 来自慈怀读书会 05:26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陌上花开朗诵


人到中年,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是意气风发,身手矫健,也不再是机智过人,思维敏捷。


所以如果再用之前的想法、方法做事,便会迎来很多挑战、困难,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再适用以前的那种拼命冲刺的方式了。


《憨豆特工》里有一段话:“我已不再年轻,但岁月教给了我智慧。”


人到中年,是一个需要用智慧来做事的时候了。


《菜根谭》中有一段话,人到中年,一定要看,一定要懂,学会以退为进,才是真正中年处世的大智慧。


藏巧于拙


人在年轻的时候,心里总会一种表现欲,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赞扬,所以会特意做一些显示自己才能的事,让别人知道。


但是人到中年后,要切记“藏巧于拙”,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刻意地表现自己,避免自己太过锋芒毕露。


太过锋芒毕露对于自己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已经过去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别人不会有太多包容对你,反而会觉得你太爱抢风头,产生不满。


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让自己表现得更朴实,更谦虚,大智若愚,这样反而会收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用晦而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随着年纪的增长,其实更多地需要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知己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定要了解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不足。


所以“用晦而明”的关键在于“在自己的缺陷、不足上不断地审查、改正。”


在自己的短处下苦功夫,为的是有朝一日,时机成熟时的“一鸣惊人”,从自己的“晦处”用功,从而达到“明”的结果。



寓清于浊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所以往往大多数人在踏入社会以后,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吸引,从而失去本心,忘记了自己纯真、纯粹的一面,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但是为什么要寓清于浊?


因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为人处世都是必备的技能。


年轻时有个性,初生牛犊不怕虎都是常事,但是人到中年,如果还有一副自命清高的态度,必定被人疏远,被人诟病。


所以要学会为人随和一些,懂得随遇而安才是大智慧,将自己清高、高雅的姿态放在心里,藏在浊世中,才算有手段。


既有自己的追求、操守,同时又能很好地处理与人的关系,自然越过越好。



以曲为直


先前便说到,人到中年,已经不再适合拼命蛮干的方式了,懂得“以曲为直”。


往往有的时候,两点之间,并不是直线最短,弯曲反而有奇效。


就好比在一座高山开一条上山的路,是笔直地向上开吗?那样恐怕没有什么车能够上去,反而是盘山公路最适合,弯着向上。


所以有时候要转变思维,学会以曲为伸。


就像说话一样,说直话往往不被人接受,因为太过直接、不加修饰的话太容易伤人,所以需要加一些修饰、弯绕,这反而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照。


兹心批注:

(1)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才是。就算年纪大了,就算经历了很多世态炎凉,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带着热爱,继续行走,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通透洗练后的心,在岁月面前,更有力量。

(2)生命已经过半,还没有到松懈的时刻,依然还要滋养精神,懂得成长,让生命沉淀丰富,内涵。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持对身心的管理,心底有爱,嘴上有情,从容于岁月。



*作者:闻尘,本文章转载自“闻尘”(ID:yuwenshe369)【闻尘】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带你探寻中国古代各个学说的思想与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