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竟敢发动14次北伐,司马昭无奈地说了14个字

 萧萧雨123 2018-08-14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而曹魏国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

有关魏、蜀、吴三国的疆土划分、人口数量和军队实力对比,就从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时说起。

曹魏疆土北至辽东,南至汉水,西至甘肃,东至渤海,占据87郡及十二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扬州。国土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户,420万人。可作战军队约80万左右,被分为三部分:雍凉二州西北军团、荆襄、中原军团、中原、扬州东线军团,骑兵是主力。

东吴疆土北至汉水,南至越南中部,西至三峡,东至东海,占据六郡一州: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荆州。国土面积1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户,280万人。可作战军队约35万人,分为江东军团和荆州军团,但主要以水军为主。

蜀汉疆土北至汉中,南至云贵,西至缅甸东部,东至巫峡。国土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万户,90万人。可作战军队约为20万人,步兵是主力。

从三国的疆土划分、人口数量、军队数量上看,曹魏是吴国的2倍,是蜀国的3倍。

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这点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自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曹魏,直到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然后诸葛亮的高徒姜维又接着继承武侯遗志,九次北伐曹魏,进军中原。

前前后后加起来,蜀汉共发动了14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虽然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引发了后人的深思:蜀汉其实是以三分之一的国力去对抗强大的曹魏,靠的是什么?

说句难听的话,就是自不量力,以卵击石。然而诸葛亮作为蜀汉最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最充满智慧的军事家,他就算再想灭掉曹魏,一统中原,那也不可能一次次地把蜀汉国运押在死亡的赌桌上。

司马昭自封为晋王后,下达了一个死命令,同时也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直接点破其中的奥妙所在。

司马昭叫来帐下精通兵法、善于排兵布阵的军事奇才陈勰,立即委任他为全国军事总参谋长,并责令他在半年之内破解诸葛亮的“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否则提头来见。

“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其实就是诸葛亮闻名天下的“八阵图”,唐代诗人杜甫曾盛赞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司马昭见陈勰有畏难之意,便长叹一口气继续说道:“围阵用兵倚伏之法”伤我大魏久矣。”

这“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八个字,可谓是点到问题的关键。诸葛亮和高徒姜维面对强大的曹魏,不顾国力对比悬殊,竟敢发动14次北伐,靠的就是此法宝。

诸葛亮创建八阵图其实是用心良苦,三国之中,蜀汉最弱,诸葛亮岂能不知。

但是要想实现兴复汉室,一统华夏的远大抱负,就必须北伐,而面对强大的曹魏,诸葛亮就得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诸葛亮深知蜀国地势不平,只能重点发展步兵,并配合强大的弓弩部队,以对抗曹魏强大的骑兵部队。这就是为什蜀汉大军在祁山以南是连战连克,而一出祁山以北就连续吃败仗了。

所谓蜀军的长驱直入,远离成都大本营,造成战线太长,军需补给跟不上,最终功败垂成,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祁山以南地势凹凸不平,是蜀汉步兵的天下,魏军不占优势,而到了祁山以北,地势平坦,一马平川,魏军的骑兵便能所向披靡了。

为了避免突发状况发生,诸葛亮的八阵图就应运而生了。八阵之法一来可阻滞魏国骑兵的高速冲击,二来可以充分利用阵中的掩体,发挥蜀军强大弓弩部队的威力,大面积射杀魏军。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维的九伐中原,就算出了祁山以北,并在军需补给严重不足,且连续吃败仗的情况下,还能全身而退的奥秘所在。

这也是蜀国伐不成魏、反为所累,魏也不能快速灭蜀的真正原因了,司马昭那一生无奈的叹息,也就在于此了。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汉中,成掎角之势,再北伐中原,则霸业可成。

然而天命不在刘备,关羽大意失荆州,掎角之势已破,诸葛亮纵使有三头六臂,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辅佐刘备实现昔日的夙愿了。

但为了不辜负刘备托孤之重,诸葛亮也只能硬着头皮,殚精竭虑地扶持后主刘禅,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直到斗死在五丈原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