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唐·贺知章 唯一传世墨迹《孝经》全册赏析

 罗宋汤的味道 2018-08-14

书法《孝经》书法碑帖

说起贺知章,更多的人知道他是诗人,是由于那一首名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的广泛传通,使贺知章的大名家喻户晓。其实,贺知章同样是书法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有一首《洛中寺北楼中见贺监草书题诗》,诗中写道:“高楼贺监昔尝登,壁上踪龙虎騰。中国书流让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刘禹锡提到的“贺监”就是贺知章。刘禹锡在寺院壁上见到贺知章的草书题诗,极为佩服,嘱咐僧人一定要珍重保存。

由此可见贺知章的书法水平并非一般。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生于659年,卒于744年,与李自、张旭等人关系密切,是酒中八仙之一。《孝经》总共十八章,1861字。相传为孔子的著作,数千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贺知章以草书书写了《孝经》。打开《孝经》,和孙过庭的《书谱》有了几分相似。孙过庭早于贺知章,想必贺知章也从《书谱》中吸收了一些笔意。

同样是一幅长篇,在贺知章笔下跌宕多变,驾虛游刃,颇多浪漫之趣。从记载上看,贺知章是个磊落不羁之士,宋人施宿曾记录:“贺知章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女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孝经》的草书也是这般充满放纵的情调。王羲之影响了唐代的书家,贺知章也不例外,《孝经》充满了王羲之书风,却还有一些章草遗韵。前面的运笔文雅清新,笔调运动稍为和缓。从中部以后,那种矜持的气息淡去了,而狂态渐长,疾走而草草,牵连而素绕,似乎忘了是在书写众所景仰的《孝经》,而如同书写自己的诗稿。

诗人的本性是无可藏匿了,在运动中现出了我行我素的原形。《孝经》的用笔有两个特点:一是轻盈秀逸。贺知章以一分笔作书,手中的小笔只用笔尖轻轻地在纸面上跃动,这种跃动似平毫不费力,有如蜻蜓点水,不费多大气力,纤细轻盈,成为全篇最普遍的线条。由于运笔敏捷多姿,如风掠过,一字连字,一行落一行,如灿烂星汉,天女散花。在这样敏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揣测,贺知章对《孝经》的内容是烂熟于心的,能通读,能心手相应,于是蘸上墨汁就可以果断前行,不会因行文不畅而搁笔。

《孝经》为小草,不是长江大河般地呼啸弃涌,却也如飞流直下的清澈山润之水,映带左右。这和那种不熟悉内容,边看边想,笔断意断是完全不样的。二是露锋多。凡起笔处、收笔处,凡点、凡转折,无不锐利。如同铺在路上的一块块棱角毕露的小石子,相互耀眼,气息也就不平和了。同时,贺知章不时将线条扭转于左右、上下,使连为断,让人揣度的地方多了起来,这时不禁会想,贺知章是否将线段处理得太碎了呢?《孝经》的章法云谲波诡,参差错落而下,仿佛草稿的随心信笔。

连笔不太多,而暗示增加了,轻轻地做一个启示动作,笔画末端露一小钩,示意下字即起。因此欣赏者必须很注意每一字的末了,笔断而意不断,似一字写尽,又兴犹未尽。不过,我们也会发觉这么一个问题,《孝经》是一章一章展开的,每章前有一个标题,把整篇分为若干章节。贺知章显然也受到影响,必须空出位置,用较重的笔调书写,然后再进入正文。这就影响了他的一贯性,同时也影响了欣赏的一贯性,把一整篇分为许多片段。

这时,我们要问,贺知章书《孝经》是抒怀还是实用呢?如果实用,那么人们阅读草书的《孝经》是有困难的;如果是抒怀,可以看到贺知章已经远离《孝经》的孝道、礼节、诚敬了,在书写中尽情地宣泄自己、狂欢自己,而《孝经》上的文字,只是助他向前奔放。在欣赏中我们也忽视了《孝经》的文字内容,随着他的笔锋而情不自禁。在这幅如此隽秀流畅的草书前,我们还是感到些许不足。诗人的浪漫心情,笔走如精灵,清新如水木俊朗,也浮浅滑动一些,清人孙麟趾称:“清矣而不涩;则浮。”线条的纤细是要以力度支撑的,否则就轻佻小巧。

另外,在章法上也拥挤了一些,有一种纷纷涌入的嘈杂,缺乏向下拉扯的长线条调节空间的疏朗,留白过于一致。这一点,如果我们欣赏张旭、怀素的草书,就会为空间调节的大吞大吐变化而震动。以诗人品性行世的贺知章任情恣性,动而不止;以孝道伦理传播的《孝经》行教化之功,是庄重而静穆的。以动治静,颜得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