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案连城 | 布袋和尚说不得

 来来永胜 2018-08-14

布袋和尚公案一

一日,有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其背。

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

曰:“道得即与汝一文。”

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一天,有个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布袋和尚就搭了一下他后背,禅僧回过头,布袋和尚说:“施舍我一文钱吧?”

禅僧打量一下布袋和尚,点头说:“嗯,你要我给你钱,你得说出个理由先。——总不能你要我就给你吧。”

布袋和尚就把他身上背着的布袋往地上一放,叉着手站在那里。

(布袋和尚为什么叫住禅僧求他施舍一文钱呢?这是布袋和尚慈悲缘起,目的是启发他开悟见性。这就像马云成为富豪了,很想帮助我也成为富豪,但是彼此都还不认识啊,所以总要有个由头,互相见到面,搭上话。

禅僧面对布袋和尚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能说给就给。就像你走在路上遇到个人向你要钱,也不说原因,你总要先问问:是身体残疾了?还是路上钱包丢了没钱买回家的火车票了?

理论上,只要布袋和尚还算心智正常,他应该给禅僧一个圆满的理由,比如他说我是游方和尚,路过宝地,腹中饥渴,因此求一文钱买个馒头买盏茶用。

但是布袋和尚没有这样说,而是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禅僧一心要参禅悟道,却不得其门而入。布袋和尚因此借俩人攀谈之际,以启发他悟道:他的布袋里什么都装,表法为滚滚红尘。禅僧心里面装着“我要悟道”这事,这也是红尘,是杂思杂识。把这也都放下,无一尘可染,即见性也。

禅僧没有得到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给出的求乞的理由,却见布袋和尚的乞讨理由竟然如此“卓尔不同”。倘若是土匪劫道,也不至于只劫一文钱,否则土匪也太慈悲了,完全不是土匪了。

明摆着他眼前这个乞丐并不是真心为乞讨而来,肯定另有原因。)

另解。

一天,有个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布袋和尚就搭了一下他后背,禅僧回过头,布袋和尚说:“施舍我一文钱吧?”

禅僧一见是布袋和尚,立即拜倒,磕头三下,然后抬起头,上下瞻仰布袋和尚,颂赞:“大师好,大师好,大师每天光吃饭不干活闲的吱哇乱叫到处穷逛辛苦了!”

然后站起来,对布袋和尚说:“那你得说说什么是道,说得出来就给你一文?”

布袋和尚就把他身上背着的布袋往地上一放,叉着手站在那里。

(禅僧是真禅僧,大师是真大师。真大师驾到,当然要称赞供养一番。但是礼尚往来,布袋和尚坐上了八抬大轿,也须回敬抬轿人: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禅僧见道。)

布袋和尚公案二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

师便放下布袋。

曰:“如何是布袋下事?”

师负之而去。

白鹿和尚问布袋和尚:“我看你天天背着这个布袋,那究竟什么是布袋?”

布袋和尚随即放下布袋。

白鹿和尚又问他:“那什么又是布袋下事?”

布袋和尚随即又拿起布袋,背在身上走了。

(布袋和尚每天背着他的布袋东奔西窜,很多人都知道他很不一般,绝对“有道行”。所以白鹿和尚就问他,都说你得道了,那究竟什么才是道呢?

布袋和尚背布袋,布袋是布袋和尚的身份标识,是他的注册商标,版权所有。他有的是道,所以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意思就是问他什么是道?

布袋和尚就把他的布袋往地上一放,意思是没有道就是道。没有道才是真正的道。有道,或者你觉得自己得道了,你觉得自己有道了,恰恰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得道。因为只要还有“有道”这个东西在,就是不空,而道是“万法皆空”,毫无所著。

所以白鹿和尚接着又问,那真正有道的人都会做什么呢?有道是什么样子呢?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这时布袋和尚又把他的布袋拿起来,背上走了。

这是在告诉白鹿和尚:有道,道不离也;工作娱乐、吃喝拉撒,处处在道,处处是道。如《中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布袋和尚公案三

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放下布袋,叉手。

福曰:“为祇如此,为更有向上事?”

师负之而去。

保福和尚曾经问布袋和尚:“到底什么才是佛法的真意所在呢?”布袋和尚依旧像别人问他问题时一样,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保福和尚明白了,但是仍然心存疑虑,又问道:“佛法的真意就是这样吗?还是说还有更高的内含所在?”布袋和尚仍旧是拿起他的布袋,背负身上远去。

(所谓佛法无边,三藏十二部,谈天论地,说空说有,文繁语密,保福和尚看了那么多经典论著,听了那么多师德开示,可还是搞不清楚这无边无际的佛法到底是在讲些什么,所以请布袋和尚给他做一下总结发言。

布袋和尚也不多言,仍旧是旧瓶装老酒:放下他的布袋。保福和尚立刻明白了,原来所谓的佛法,林林总总,都是在教我们放下一切。但是他还是不放心,还有疑问——所以他其实还是没有做到放下一切——所以他继续问布袋和尚,佛法就这些啊?

布袋和尚继续旧瓶装老酒,拿起他的布袋走了。

放下布袋,意思是通过放下一切,退有还空,回归本源,但是不是说回归本源了就“涅槃”了。就像我们发现了电能,发现了热能,发现了自然界的各种化学元素,我们发现了如此种种,最终还是要用起来的,造福于我们。——所以布袋和尚又背上他的布袋跑了。

真如佛性,即此用,离此用。布袋和尚放下布袋,这是在告诉保福和尚:佛性者,离此用也,褪去名相的外衣,即是佛性本体显现;背上布袋,这是在告诉保福和尚:佛性者,即此用也,佛性不离于名相。)

《宋高僧传·释契此》: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wěi něi),蹙頞(è)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chán)肆,见物则乞,至于醯(xī)酱鱼葅(zū),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tīng)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

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jī),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jù)。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布袋和尚偈: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偏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