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员领域有一个问题讨论很广,就是程序员在35岁之后有哪些出路。很多人看来程序员是个门槛高、薪资高、就业简单的行业。程序员赶上了十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拿的薪资是同龄人的几倍,多数人羡慕这个行业,也认为只要程序员有技术,找工作不是难事 但是敲代码的程序员与大多数行业一样也是吃青春饭的一个行业。人们只看到程序员月薪几万,但很少人知道他们为了赶一个项目一个月只有三天回家睡觉。很多人见过程序员们早上十一点才穿着拖鞋大裤衩去上班,可没见过凌晨3点、4点、5点的城市。加班到夜里是常有的事。 年轻的时候加班无所谓,身体扛得住,可一旦年龄过了35岁,有经验有资历,但就是加班比不上年轻人,一个人的薪资抵得上十来个应届毕业生。地位虽高,危机感也高,如果不随时学习提高,就会随时被新人取代。今天要说的这位程序员可以说是化石级别的程序员了,18岁写出第一个程序,写出的编程书籍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肩。81岁的图灵奖获得者,现在还在敲代码。他就是Donald Ervin Knuth(高德纳),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天资聪颖,8岁展露锋芒 聪明的人从小就比寻常人聪明,八岁时的高德纳即显出超凡智力:当时某糖果商以小学生为参与对象举办了一项益智趣味比赛,要求用'Ziegler's Giant Bar'(分别为糖果厂名和出产的棒棒糖名)里的字母写出尽可能多的单词。高德纳列出了4500个单词(超出裁判掌握的2000个单词一倍多),获得冠军,其赛后感言曰:我还能写出更多。 18岁写出第一个程序 与很多计算机天才先比高德纳在18岁才写出程序可能有点晚了,可那时候的计算机行业才刚刚开始,没有那么多巨人的肩膀可以站,大学一年级时,物理系的高德纳出于对计算机的兴趣该学数学,并在大一时用IBM650写了一个程序,用于对球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助攻、抢断、篮板球、盖帽等一揽子数据的分析评估,球队教练据此挑选球员,使凯斯理工学院赢得了1960年的联赛冠军。这个'神奇的公式和程序'引来了当地媒体乃至CBS电视台的大肆报道, 22岁获得硕士学位 著作加身 高德纳1960年毕业于开思理工学院,因学业特别出色,被破例同时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1968年,然后转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其间1972-1973年曾经在奥斯陆大学当客座教授。 博士期间高德纳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大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系列,计划出七卷,第一卷《基本算法》于1968年出版,第二卷《半数字化算法》于1969年出版。洋洋数百万言的多卷本《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堪称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经典巨著,有评论认为其作用与地位可与数学史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量子力学》、理查·费曼《量子电动力学》相比。高德纳因而荣获1974年度的图灵奖。 笔耕不辍,81岁每天写千行代码 比较有趣的是一开始写代码的时候高德纳是真的用笔在“写”,因为打字速度远高于思考速度导致思考出现太多停顿,用铅笔可以让思考与输入速度保持一致。虽然年纪轻轻就获得 了诸多的成就,但高德纳始终坚持每天敲代码和写书,81岁的高德纳现在每天写的代码都是以千行记。此外,思维敏捷,保持着差不多一周两次的演讲。 程序员的道路并不容易,每天都是问题追着问题,只有不停的学习和钻研才可能在技术的道路上不被时代抛弃。 月明千里,一样的科技圈,不一样的科技观,关注我,每天带你涨知识 |
|
来自: 格瑞思n5c5alhf > 《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