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评价中国,说是中国纯粹建筑在孝道这种道德结合上,使得国家的特性是客观的“家庭孝顺”。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如此,历朝历代的传承亦是如此。 剧照 朱元璋可以说是非常注重孝道的皇帝之一。他曾咬破手指,滴血寻找母亲指骨,被人称为“孝子皇帝”,多年来供奉四代神位衣冠,每逢初一十五等节日都会前往祭祀。在他严格执法的一生中,曾对一个少年格外开恩,原因就在于一个孝字。 在明朝初期,曾有一个叫做周琬的少年,其父亲本事一名地方官,却被卷入一场案件之中,被判以死刑。 周琬自幼对父亲极为崇拜敬爱,心知父亲的受冤枉的,想要为父伸冤,可他年仅16岁,没什么人脉,到底该如何做? 剧照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周琬决定放手一试,跑去宫中跟朱元璋申诉。他认为朱元璋为人忠孝,善待父母,或许能将心比心,体谅他的难处。在见到朱元璋后,周琬面色镇静,毫不慌乱,倒让朱元璋小小惊讶了一下。 此少年模样看着十几岁,竟有如此胆量,言行举止又落落大方,难道背后还有高人指点? 在听完周琬的说辞后,朱元璋不仅没有表示同情,更是龙颜大怒,质问他到底是谁指使来的,周琬摇头,声称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所想所做。 朱元璋不信,当即让人把他拉出去砍头。他本以为周琬听到杀头,表情至少会慌乱紧张,可他不仅没有,反而神色坚定,目光炯炯地看着朱元璋。 图片来源网络 好有胆识的小伙子。他的表现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难免也让朱元璋高看一眼。朱元璋念在他一心为孝,也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取消他父亲的死刑,改为发放去边疆。 周琬仍是不满,低头诚恳答道,要不就让自己代替父亲被流放吧。 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退了一步,那少年却不知好歹,得寸进尺。他越想越是生气,不仅不答应他的要求,还把周瑜打入大牢,择日斩首。 周琬身在牢狱,没有哭闹,反而狂笑。监斩官看到他的模样,满头雾水,心说他死到临头,难道怕得发了疯? 图片来源网络 监斩官一时忍不住,询问周琬到底在高兴什么。周琬嘴角噙着一丝笑,像是在与监斩官拉家常:“如果我死了,皇上能免父亲的死罪,难道不该开心吗?如果不免,我和父亲一同共赴黄泉,父亲也不会寂寞。” 听到这般衷言,监斩官感动不已,于是跑去跟朱元璋如实禀报。朱元璋毕竟也是个孝子,看他孝顺至厮,难免又是敬佩又是感动,也打消了杀他的念头。朱元璋不想杀他了,提拔他为官员,同时还释放了他的父亲。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为他提了四个字:“孝子周琬”,以此彰显他高尚的品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