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抱孤独,寻觅自由 | 《当尼采哭泣》

 月满西楼057 2018-08-15
京师心理

大学堂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


一本书,一部电影,让我陷入了思考。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而美丽的莎乐美提出了让布雷尔为哲学家尼采治病的请求。一段跌宕人心的“谈话疗法”就此展开,仿佛开启了哲学与心理学的巅峰对决……

痛苦与自由

痛苦的来源是责任伴随着的压力,是本我超我未能被自我完美调和的冲突,是失去了人性的自由,从而无法成为“你的存在”

这是布雷尔和尼采的痛苦。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而书中的另两位女子,显然丝毫不受这一痛苦的折磨。莎乐美,一位奇幻的女子,能自由地进入无数杰出男子的心灵,又悄无声息地离去;她的独特,在于超凡脱俗的美,在于深邃的思维,在于对世俗的不敬,在于让自由不朽成为唯一责任的自我构筑的“道德体系“,她追求的是完全独立的人格,纯粹的灵魂上的沟通与碰撞。另一为女子是贝莎,疾病为她带去痛苦的同时,也为她争取到了更为难得的另一层面上的自由——责任的削弱。癔症给了她最强大的借口毫无顾忌的表达潜意识里的心声,也给了她最有力的武器忘记所有,这一最为先进的防御机制,是疾病的恩赐,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布雷尔痛苦的来源。

布雷尔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他似乎拥有他人所奢望的一切:近乎完美的妻子、儿女,令人仰慕的职业和财富,可他感受到的却是死亡的迫近,无边的孤独,挥之不去的噩梦与痛苦。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家庭的责任与难言的欲望,他表面上说履行对家人的责任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又在内心深处被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噩梦惊醒,深陷对贝莎的肉欲幻想难以自拔,他的心被对女人的幻想撕成了碎片。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事实上匍匐于为自我铺设的无边的欲望铁网中,忍铁丝割破双手,无法静心思忖,从一个更遥远、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我。“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直至遇到了尼采,这位莎乐美引来的“病人”,一位无法拒绝的“病人”,为了说服尼采继续接受治疗,布雷尔接受了其学生弗洛伊德的建议,与“尼采”交换角色,让尼采成为医治其精神的医师,而自己继续做治疗尼采身体病患的医生。试图在这一“假装”的实施途中,重新赢得自己作为医生的主导地位。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谈话疗法进行中,布雷尔的症状似乎没有找到这一反转的时机,而尼采的心灵似乎越来越有力,愈发掌控全局。他的理智,他对被控制的厌恶,他的孤傲的灵魂,让他在自己的情感问题上坚持缄默不言,仿佛一堵坚实而有弹力的墙,将千发子弹一一击回,不留下一丝痕迹。

尼采最初的治疗似乎一步步加深了布雷尔的痛苦。分享自我、情景幻想非但没有让布雷尔忘记贝莎,反而让他的痛苦愈演愈烈。此时的布雷尔,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提出互换角色的初衷,他不再主动,也似乎明白了“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

转机与高潮

当某一天尼采突然发现布雷尔早逝的母亲和贝莎同名时,故事的转折似乎暗藏其中。被贝莎的欲望,会不会是无意识中中对母亲的记忆,与真实贝莎无关的幻觉。因为,梦境似乎比理性或情感更能接近我们的存在。而痛苦就就源于我们对梦的错误的解析。人活着时就应该具有主动性,选择人生,而非被迫接受生活所给予的选择,这样才能不畏惧死亡,死得其所。

故事的高潮到来:当布雷尔决心接受尼采的建议,去面对最孤独的孤独,去寻找生命的自由,去真正地生活,成为“你的存在”。他抛弃了儿女,断绝了回头的机会,登上了火车,前往贝莎疗养院所在的瑞士的小城,当他觉得自由伸手可及时,却发现惊人的现实,击碎了他的幻想。他痛苦地承担放弃婚姻的代价,却徒然看到了生命的虚无,无助至极之时,听到了弗洛伊德的声音,他徒然惊醒,发现自己正在诊疗室中,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弗洛伊德按照布雷尔的要求对他进行了催眠,并依据指示,一步步实现“告别”与“新生”。

没有想到,一场催眠,居然有如此大的功效,布雷尔终于从幻想中进入了现实,他第一次那样接近心灵的本质,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家庭对他的重要性,他是多么热切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是何其幸运拥有人生值得期望的一切。

他感谢尼采,让他“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生活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孤独与新生

布雷尔的坦白,终于让尼采也终于卸下心理负担,第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声,坦率接纳自己,选择孤独,这是“命运之爱,选择并热爱你的命运”,他独自一人,乘坐火车,前往意大利,与一名叫做查拉图斯特拉的波斯预言家碰头。

作者说


这是心理学与哲学的双赢,谈话疗法的胜利,扎根于虚无,拥抱自己选择的孤独,才能获得灵魂深处的自由。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分类精选”-“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SelfMindnSocialBrain”(自我、心灵与社会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轶楠博士研究组,主要关注社会认知与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心理学研究。




作者 | 李瑜菲

来源 | SelfMindnSocialBra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