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辽西走廊”东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锦州市境内山脉连绵起伏,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北部义县和北镇市交界处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 “马掌”,原指马的角质皮。人类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往往在上面钉上一层“U”形金属(往往是铁)用于保护,故又称“马蹄铁”,是马、牛等牲口装订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 义县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西部,东靠医巫阎山与北镇接壤,北邻阜新,西界北票,南与锦州毗连。总面积2495.85平 方公里。义县辖18个乡镇,居住着汉、满、蒙古、锡伯、回族、朝鲜等15个民族。 义县境内东部医巫闾山山脉,南北绵延近百里,山间多为林丛草地,有“绿色宝库”之称;是阴山山脉的余脉。义县有可耕地112.9万亩,宜种粮棉;义县盛产高粱、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 清初,义县为察哈尔王封地,后王叛,公元1675年平定后,设城守尉及巡检司。初隶广宁府。雍正十二年,栽巡检司设知州,改属锦州府。清朝灭亡后,1913年,废州府,改义州为义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1929年5月,废道制,直属奉天省。同年末,东北易帜,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日伪统治初期属奉天省。1934年12月,实行新省制后,义县改属锦州省。1947年6月,国民政府划东北为九省,义县属辽宁省。 1948年10月1日,义县解放。1949年1月,辽西省成立后,义县属辽西省。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消,改为市辖县制,义县属锦州市。 奉国寺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奉国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 所谓喇叭裤,因裤腿形状似喇叭而得名。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上世纪八十年初期,喇叭裤也是时髦的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