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翁解读风水经典系列-《青囊经》(四)

 周林涛cs6yc5n4 2018-08-15
玄翁解读风水经典系列 -《青囊经》(四).mp30:00
来自玄翁

以下是语音的文字实录: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青囊经》,上一讲,我为大家解释了“天尊地卑,阳奇阴偶”的涵义,现在我们继续解读“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的涵义。

从之前我对《青囊经》内容的解读,相信聪明的人应该已经明白,《青囊经》的内容有个特点,什么呢?就是《青囊经》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看起来很好理解,但实际上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极其丰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一句“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也不列外。

相信对易学和风水学有些了解的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但是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就有很多种说法了,而这些说法呢,大都没有严谨的解释,很多牵强附会的内容夹杂其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网络上也好,一些现在刊行的书籍也好,对这句话的解释多种多样,而且千奇百怪,但几乎没有一种能自圆其说,把前因后果解释明了清晰。

所以今天呢,我就为大家正本清源,严谨地解释这句“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首先,我们还是要把《青囊经》中的这句话找到出处源头。我可以告诉大家《青囊经》中有大量内容部分与《系辞》一书相关,从前几次我的解读中大家应该也已经感觉到了,那么《青囊经》中的这句“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追根溯源,依然是与《系辞》有关。

《青囊经》中的这句话出自于对《系辞·上卷》第八章第一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演化发展。当然,现存不同版本的《系辞》中这句话所在的位置有所不同,我们这里不做详述。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网上、民间对这句话有大量不同的解释,我们说凡事“破则立”,因此我首先为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现在一些通行的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错的,这些错误是怎样来的,具体又错在了哪里。

事实上有关这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意思,古人的解释早已众说纷纭,主要呢,有以下三种,现在易学界和网络上所流传的观点基本也出自三种解释。

第一种呢,是来自汉代的儒学和经学大师郑玄的观点,即:阴阳二者需各自相配,方能相成生物,因此把《系辞》中的“天一、地二”之说与五行和方位结合起来,使一到十,十个数字两两相合,而有生克。这种解释的依据呢主要是来自于《尚书·洪范篇》中的五行学说,但实际上《洪范》中所提到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中的一二三四五,实际上仅仅是序数或者叫序号而已,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中的数字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说。

第二种呢,出自于三国时期的经学家虞翻的观点,虞翻的观点实际上是对郑玄观点的发展,在其中又加入了天干的内容,而未变其宗,实际上也是牵强附会之说。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怀疑,郑玄和虞翻都是一时的大家、大儒,难道他们对经学的研究会如此肤浅,以致做出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吗?实际上,以郑玄和虞翻的儒学修养,他们自己不可能不知道这句话这样解释是错的,而他们故意对《系辞》如此解释,是有时代背景的原因。

我们知道东汉后期,我国历史上的门阀政治开始形成并发展,世家大族开始逐渐垄断做官的权利,而出身寒微的寒门子弟逐渐被排除在官僚系统之外,这种现象到了东晋时期发展到顶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而这一制度在由东汉向东晋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遇到过很大的反复,这个反复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就出现在郑玄和虞翻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各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了自己的发展,都不惜代价地延揽人才,而在这种人才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各个割据政权在选拔人才时,对人才的出身的考量就不再重视,如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孙权对士族和庶族一视同仁的人才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使大量出身寒门的人进入国家的官僚体系,自然也就对世家大族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因此当时的世家大族自然利用他们所掌控的舆论对这种人才政策进行明里或暗里的反击。

而郑玄和虞翻都是当时世家大族的代表,自然是要为世家大族的利益著书立说,而阻止寒门子弟进入官僚系统在理论上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反击,因此,实际上郑玄和虞翻在对《系辞》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句话的解释中故意加入五行、方位和天干的内容,是为了强调“天道不可违”、“尊卑不可乱”的儒学观点,或者说是在强调孔子所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施政原则,再换句话说,是在隐晦地批评当政者所施行的让出身寒门的人可以做官的政策是违反了儒家所主张的原则,是逆“天道”的行为。

实际上,郑玄和虞翻的这种故意牵强附会古人的观点,以制造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清朝末年,康有为做《孔子改制考》一文,为维新派做理论支持,实际上和郑玄虞翻的做法如出一辙。

那么关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意义的第三种解释呢,源自于朱熹的观点,就是用河图洛书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这种观点呢,实际上朱熹的本义是正确的,但由于后人对这种观点的理解方式和演绎太多,实际上就使朱熹的本义被歪曲了,这个呢,我们今天暂时不讲,以后的解读中会逐渐讲到。

说了这么多,那么《系辞》中所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呢?

实际上很简单,这里的“天”和“地”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仅仅是一种指代而已。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实际上,这里的“天”和“地”就是“阳”和“阴”的意思。就像古人说“乐县(悬)之礼,大者宫县(悬),小者轩县(悬)”,这是讲西周时期的礼乐制中规定天子可以用“宫县(悬)”,也就是四面围坐的乐队(舞),而诸侯只能“轩县(悬)”,也就是三面围坐的乐队(舞)。这里的“大”和“小”分别就是代指“天子”和“诸侯”,并不是形容乐队的大小,这句话呢实际上是来自于《周礼·春官·大司乐》中的一句话“正乐县(悬)之位,王宫县(悬),诸侯轩县(悬)”,大家可以做个比较,一目了然,“大”就是代指“天子”,小就是代指“诸侯”。这种指代的用法实际上在古籍中很常见。

所以现在呢,《系辞》中的这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大家应该就很好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是“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六;阳七,阴八;阳九,阴十”,实际上作者仅仅是在对数字的阴阳进行分类而已,说的更好理解一点,其实就是“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二四六八十是阴数”的意思,仅此而已。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你不是讲《青囊经》吗?怎么通篇都在讲《系辞》呢?中国有句古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青囊经》中的这句话来自于对《系辞》中一句话的发展,那我们自然应该先弄懂《系辞》中的这句话,否则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内容我们又怎能深刻地理解呢?

我们说《青囊经》中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是对我们刚刚废了大量精力解释的《系辞》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演化和发展,那么黄石公是怎样对这句话进行发展的呢,“共宗”、“同道”、“为朋”、“为友”、“同途”又是什么意思呢,仅仅是网上很多人所说的都是“性质相同”的意思吗?我们下一讲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