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清和雅——李艳秋书法艺术品鉴

 文化媒体 2018-08-15

李艳秋,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现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高校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书画院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妇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高校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长安书画院副院长、西部新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近年来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2012年度《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最具影响力人物功勋书画家称号及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职、全国总工会、中国作协组织开展艺术工作者深入职工创作实践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个人荣誉称号。

源泉之水,有根之木

论李艳秋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授 钟明善

中国书法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它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审美情趣、艺术规律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文化人的青睐,它独特的美的形式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研究、传播书法绘画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更是广大书画艺术爱好者所渴求的。

中国书画艺术太博大、太浩瀚了。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涌现了灿若群星的无数书法绘画艺术家,创造了令人惊异的无数艺术珍宝。汉字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大种书体,每一种书体有可派生出形体或个性风格相异的书法艺术,对于这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推广绝不是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大量热心于此道的书画家,学人长期努力、促其实现。活跃在长安艺坛的李艳秋女士就是热衷于此道的潜心治艺数十年,卓有成就的书画家。

她从小由于受父亲影响喜爱书画,并随父亲学习书法。六十年代,为了规范而系统的学习书法,她拜西安多位名家学习魏碑。《龙门二十品》就是她的范本,当时学习碑帖及相关资料甚少,为了研究古人技法,她将借到的魏碑《马鸣寺碑》、《曹全碑》、《龙门二十品》、《峄山碑》等都用最传统的双钩法摹印勾摹了数遍。刻苦学习四十余载从未间断。在上山下乡插队期间,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在各体书法学习中,除楷、篆之外,对隶书独有挚爱。早在六十年代后期,她的书法已名声远播海内外。她是早得大名的女书法家。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工作关系,有幸常常接触到当代国内一流书画家及其作品。石鲁、何海霞、王子武、黄胄、刘海粟、尹瘦石、蔡鹤汀、方济众、康师尧等书画大师都是她崇敬的教师。良好的机遇对她学习研究国画艺术影响很大。这一时期,她参加过市上举办的“工艺美术学习班”。八十年代,她开始学习及临摹壁画,并正式拜西安美院陈瑶生教授学画。临摹了大量工笔、写意作品。九一年入西安美院国画专业学习中国画,这期间系统学习了山水、人物、花卉。对写意、工笔画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她喜爱工笔画,故对郑乃珖大师的画做了重点学习。曾临习与钩勒工笔画百余幅,培养了驾驭线条的能力,在线条画法的同时她的性格也得到了磨练。

数十年的书画学习、研究,她的感悟是:“做学问,要以虔诚、平和、严谨之心去投入”。“以高尚情操服务于社会”是她一生追求。

由于她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刻苦的精神去修身、治艺,所以她在书法、绘画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她的书作传统功底扎实、谨严、端庄、清秀、质朴;她的绘画技法熟练、雅致、精巧、俏丽、平实。其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同道的认同。由于她的作品有雅俗共赏的品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长安艺苑中是独树一枝的佼佼者。

在推广中国书法的事业中,技法的普及更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所急需。中国书店出版社编辑出版系列丛书无疑是对弘扬、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初就从隶书艺术受到国内外书友注目的女书法家李艳秋承担了《实用隶书章法》的创作与编写。

李艳秋女士现在是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是一个职业艺术教育家。她把自己多年研究书法,特别是研究隶书的心得、体会、探索、经验,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书法形式美的感悟,甚至瞬间一得都集中在中国书店出版的《隶书章法》那本集创作与技法分析为一体的著作之中。

那本专著以章法研究为主体,展示并分析了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隶书章法:扇面、中堂、楹联、条幅、横幅、长卷、册页、斗方……,几乎无所不包。其形式之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更可贵者,艳秋在所创作的作品中吸取了各种风格的汉简帛书,东汉隶书碑版书法作品之精华,化为己有,进入自己的创作。这样的作品就自然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有传统又有新意。这也正是有历史责任感的书家应该呈献给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样板。她写了一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广隶书艺术的好书,同时也是她的一本隶书作品集。

今天,借她的书画集出版之际,简略地谈谈她的艺术研究与成就,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这位酷爱书画的书画家,同时也向她表示诚挚的祝贺。

刚柔相济,秀美端庄

以赤诚之心和不辞劳苦地去敲开艺术殿堂之门的人,在作品中总摆脱不了艰辛磨励的“功夫派”影子,即:质朴无华,平实稳健,清整端庄,在严谨中循序渐悟。当代古城西安书坛女书法家中,李艳秋就属这一类型。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教授曾对此有过忠恳的评论:“由于她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刻苦的精神去修身、治艺,所以她在书法、绘画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她的书法,传统功底扎实、严谨、端庄、清秀、质朴;她的绘画技法熟练、雅致、俏丽、平实。她的艺术成就得到海内外同道的认同。由于她的作品有雅俗共赏的品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长安艺苑中是独树一枝的佼佼者。”著名文化学者、评论家萧云儒在论及到李艳秋的艺术时,也说:“她平和朴素,不事张扬,加之中国社会女性特有的生存艰难和心理障碍,多年来默默地耕耘砚田,这倒反而成就了她,成就她最终选择了一条切切实实的登山之路”,“读她的隶作,既能读出古朴的金石味,并且在其中感受到历史和岁月的某种苍凉,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清正均和、稳健平实——这是书界前贤通过碑帖傅达给她的;又能读出一种可以称作端庄柔美的东西,并且从中感受到她内心世界中有和时风的某种抗争,这又是书家个人的某种质地和抒发方式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了。”的确,李艳秋的书艺历程及其成绩早在1980年至1985年《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各种报刊杂志中已有过评价。她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起步早而又能坚持不懈,既临池而又读书,由功力进而达到性情。她早在青年时就开始对《曹全碑》和《史晨碑》产生浓厚兴趣,日以继夜的埋头临习,对碑贴进行精心研读、琢磨、连临、选临和背临,有的难度大的字还作双钩以加强记忆。这样,她又先后临习了《张猛龙》、《郑文公》、《张迁碑》以及《龙门二十品》。

后又从朋友处借得了套《汉碑大观》。她如获至宝,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下班后作为“日课”,朝临暮写,逐渐从这类“汉代标准字体”中掌握了隶书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则和特点,在这基础上,她广泛汲取,努力汇纳各家之长而进入创作实践。

人们称赞她的书法刚柔相齐,秀美端庄、清劲均和、稳健平实中显出波动收放的变化之美,的确不负盛名。

人们称赞她的书法刚柔相齐,秀美端庄、清劲均和、稳健平实中显出波动收放的变化之美,的确不负盛名。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已是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了,李艳秋对书法的执著却丝毫也未曾动摇,陆放翁在诗中曾发过这样的感慨:“世间谁许一钱值,窗底自用十年功”。李艳秋顽强地坚持着,为了使自己平正均和的书风更添风采和韵调,丰富书法的艺术语言,在内心抒发和表现形式之间找到一种既能对位而又能伸展自如的和谐,除对《张迁》、《衡方》、《西狭》进一步临习解悟外,又倾心于对《石门颂》等进行综合性的心灵观照,这无疑是她总结了多年的人生阅历和书写实践并结合个人审美趣味的选择。尤为可贵的是,这种选择在实践中融入了心灵的体验,进入了更为自觉的审美创造。当她任美术系副教授之后,这种创造的追求与精品意识更强烈了,几乎成为一种压力,但圈内人则为她的成绩而称赞。她兼擅花鸟画,在讲授书法的同时又兼绘画课,因而能融画理画意于书中。若心岂为天终负,立志当从人所难。只要不背弃传统的功夫,由博到约的选择、提炼和汲取,用自己博识与学养加以深化改造,就有可能在不断实践中寻找到贴近自己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她的书法作品用笔静中有动势,劲秀中蕴含着古朴、刚柔、健妍在相辅相成中呈现出一种飘逸之致和隶书所特有的装饰意味。

李艳秋在书法上早期似乎更着眼于结构与造型,更多的是给人以理性的秩序感,如今正走向秩序中寄寓情感和变化,在法度中蕴含趣味和妙理,使工夫的磨炼与规矩的掌握,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意识的灌注,从而达到“意与灵通”的审美境界。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

茹桂

初秋果正盛—李艳秋书法印象

在陕西书法界,李艳秋出道很早,记得我80年代前期刚到省文联工作时,她就是陕西书法家协会的副秘书长。那时候艳秋还不到30岁,也不在文艺界工作,而是业余习书。这说明她的成功不容易。更证明了她有着过人的执着和相当的功力。否则,以一个又年轻又业余又女性的书者身份,怎么能从层峰叠翠的书法界脱颖而出呢?

那以后艳秋一直没有大红大紫。她平和素朴、不事张扬,加之中国社会女性特有的生存艰难和心理障碍,多年来默默地耕耘砚田。这倒反而成就了她,成就她最终选择了一条切切实实的登山之路。进入不惑之年,她还要拜到名师门下去读书法研究生,并且最终调入高等学校当了书法教授,那根本的原因恐怕在这里:她要为自己铸造一个高层次的书法文化基座,然后切切实实走下去。

其实艳秋的隶书在社会上极有影响。听人说她是西安书界四大才女之一。对此我且不去说它。但我的确多次亲眼见到,她的作品悬于贵人名士的居屋或大楼新厦的厅堂。那些收藏者以她的作品炫示于我,我也总是流连不去、良久寻味,从中读出了正气,读出了秀气,也读出了心灵的和谐与生命的动感。

艳秋以隶书知名于社会,的确不负盛名。读她的隶作,既能读出古朴的金石味,并且在这种金石味中感受到历史和岁月的某种苍凉,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清正均和、稳健平实……这是书界前贤通过碑帖传达给她的;又能读出一种可以称作端庄和柔美的东西,并且从中感受到她内心世界中有和时风的某种抗争,……这又是书家个人的精神质地和抒发方式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了。这样,古今溶通、刚柔相济、物我交融,便构成了艳秋书作的一大特点。这表明艳秋在内心抒发和形式表现之间,找到了、建立了一种既能对位又有张力的和谐。只是感到笔墨有时还过于流畅。行笔慢、吃墨深、稍加飞白,以欣赏的滞涩造成金石味,作品便耐得咀嚼,耐得寻味。

尤其可喜的是从近期的书作看,她在更深进入传统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坚持稳健同时又着意追求线条的飘逸和动感,在强调法度同时还尝试将法度适当装饰化,我们看到了艳秋新的创作空间。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萧云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