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本书阅读,怎么“整”?

 和而随 2018-08-15

“整本书阅读”的话题在当下的语文界,无疑是个大热点。尤其是在今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出台以后,随着“整本书阅读”被正式纳入课程中,讨论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文章,还有相关的各类公开课,就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但如果了解IBDP课程(国际文凭课程)的人就应该知道,在该课程体系中的文学课程里,整本书阅读早就不是一个新概念。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是和单篇断章的阅读相对而言的。由于国内语文过往的教学重点都是针对单篇选文,一直以来,整本书阅读在国内语文教学中都只是一种补充,不论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评估考核,都很难确保其落到实处。此番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列入“教学任务群”,实际是赋予了常规教学和评估考核更多整本书阅读的空间。那么,整本书阅读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新课标所强调的整本书阅读的“书”,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文学类重点是长篇小说,非文学类重点是学术类著作),而IBDP课程所要求的整本书阅读,就是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在IBDP文学课程中,整本书阅读就是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如文学课程高级水平两年时间的同学需要学完13本书(普通水平要学完10本)。注意,这里说的不是读完,而是学完,这个“学”,就是精读,而且是结合不同的评估形式来引导学生完成精读。利用教学时间,2年读13本书,算多吗?能够达到文学教育的目标吗?

整本书阅读,到底该怎么“整”?

这里振语并不准备具体谈整本书该怎么读的问题(国内语文课程和IBDP文学课程其实都有其对应的整本书教学方法),只想结合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经历,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文学类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位

当我们来讨论整本书阅读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语文课的学习。它要解决的不是传统语文课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的问题,所传授的重点也不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其涉及更多的是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技能。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范,那文学教育则是要引领学生感受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并最终实现超越规范。此外,文学本身就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基本功能,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社会和人生知识,深化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和灵魂,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感受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性力量普遍缺失的环境里,尔虞我诈、追名逐利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心干枯就仿佛土壤的干枯,它无法再生出新鲜活泼的生命意义来。为了寻求精神甘泉,一些人走宗教的道路,这也是人们精神不死的证明之一。但我更相信人性的自身力量,相信人依靠理性与美好感情可以保卫自己的尊严和自信。这就是人文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教传统相当薄弱的国度里,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是凝聚民族信心的主要力量;而对于美的感受和对于美的创造,则是人文精神的基础部分。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训练,训练读者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与把握能力,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滋润起来。”

——陈思和,参见《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

文学教育在传统语文课程中实现的主要方式,还是借助文学类选文的学习,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作品为内容,人格的感染、情感的体验、精神的熏陶、审美的提升都必须在对选文的理解与阅读中完成,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教教材”;另一种则是以作品为形式,主要借助作品来传授相关的文学知识、开展相应的能力训练或实现文化的传承、素养的提升,也即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用教材教”。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和单篇或节选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要整合“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两种做法。因为一旦选定了某部文学作品作为教材,那么对它的挖掘和利用就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关于整本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定位,笔者认为可以从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四个维度来确定。关于这四者的关系,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曾经用开车打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他把交通规则比作为知识,把移库视为一种技能,而路考则被其视为一种能力,因其旨在检验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水平。他强调了学习者主体的反思,在从能力训练到素养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为有能力未必就有素养,就好比驾驶技能和能力强的驾驶员,驾驶素养却未必就高。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课程育人的重要意义,即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学会读书(知识与技能),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能力),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素养)。(原题《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详细论述可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18年第2期(上))崔教授在论及上述观点时,还指出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教的,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和通向素养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笔者十分认同“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这一论断,此外还想补充一点:在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由于整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知识、技能或能力获取的“形式”,其本身也可以是文学教育的“内容”所在。

基于此,笔者认为整本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可以定位如下:通过整本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学知识,包括基本的文学概念、术语和文学史常识;其次,要训练识别文学术语和文学写作手法的技能;再次,要具备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的文学批评和鉴赏的能力;最后的终极目标,是要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实现人的成长与发展——借由文学作品引发的情感共鸣与生命体悟,使学习主体对内能更好地认识和省察自我,对外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简言之,针对高中生的整本文学作品阅读,其目标定位可以锁定在文学知识获取、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和生命体悟与个人成长三个方面。

文学类整本书阅读,作品该怎么选

有了目标定位,才真正进入到整本书阅读的实操层面。这里首要的问题便是该如何选择作品。不妨先来参考一下高中语文新课标和IBDP文学课程给定的推荐阅读作品篇目。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里(更多关于新课标的内容,可以参见《新课程标准,绝不仅仅是增加背诵推荐篇目那么简单》),推荐了47部古今中外的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类型的不同作品作为课内外读物,如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