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你,啥都不行”,父母否定式评价让孩子一生负重前行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8-08-15

父母知了

幼升小专栏第42篇,先分享几条留言吧: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会被爸爸否定,甚者还会招来爸爸一顿大骂。哪怕只是不小心弄坏了一个玩具小汽车,即便悄悄地找人修好了,心里也同样担心害怕。以至于参加工作后,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生怕出个什么差错被领导尅一顿,心里总是很紧张。

有些父母可能只是随口说说。而有些父母着实在孩子“伤口”撒盐。甚至带着挖苦,嘲讽的口吻。你明知自家孩子某项技能不如别人,为什么非得拿出来放大给别人看?除了逞口舌之快,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

在一些留言中,我经常能感悟到许多父母本身的不快乐,而他们的不快乐也许本身也是在被否定的家庭环境里长大。

一次在参加一个自助式家庭聚会,在现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阿敏(化名)的儿子今年6岁,但她对儿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满意。

从上路开始她就不停地训斥儿子,一会说不要乱跑,一会又说怎么不洗手就吃饭?没隔多久,又训斥他不懂得照顾其他小朋友。

期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说就是,你就会捣乱,什么都做不好。

那次她的父母也参加了,我发现,她的妈妈也一直不停地唠叨她,一会说她给小孩子的衣服穿得太少了,一会又说怎么湿巾带这么少?转眼又说,宝贝最爱吃的零食怎么没带?

无独有偶,她妈妈的口头禅也是,你啊,从小就是笨,缺根弦,什么都做不好。

看到这里,我觉得可以解释阿敏的那种语言风格了,就是她妈妈的语言范式,一点都没变。

想想或许也就释然了,一个人在原生家庭被长期压抑,压抑积累到一个点就容易爆发,自然不敢对压抑自己的人爆发,阿敏对自己的妈妈还是保持着敬畏,她妈妈几乎说一不二,阿敏都照着做,她就只能向更弱小的人施展自己的“报复”,很不幸,这个弱小的人就是她的儿子。

阿敏原本是个受虐者,现在变成了儿子眼里可恶的施虐者,将来他的儿子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施虐,这个概率还是很大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被不断否定的世界,等自己有了能力就去否定别人,让他们抬起头来。

今天的专栏聊这个话题是一个预防针的作用,因为订阅本专栏的许多家长都有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目前处于幼升小的关键时刻,孩子进入一年级之后会有许多挑战,包括阅读、写字、数学作业、甚至跳绳、拍皮球等体育类的项目,以往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听到的一些父母的否定句:

“你看!我就知道你又会这样写,教过多少次了,还写错!真够笨的,真是没有用!唉……(叹气)”

“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像鬼画符,那么丑,一点儿都不像!真是没天分!”(摇头叹气)

“不可能啦!我自己的孩子几两重,我怎么会不知道!他不可能考得上好学校的!随便读啦,反正……又不是读书的料!”

“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跟你打赌,他真的不会跳绳,在家里试过,真的不行!”

要命的是,这些家长高声斥责的时候,孩子委屈的站在一旁,他能听到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意味着在父母的眼里自己一无是处。

长期在这种语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汇是“权威期待”,大意是说孩子一般会朝着权威期待的方向发展,具体分为正面期待和负面期待,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而且是最重要的权威,从小一直陪伴的,躲也不躲不掉的关系(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是想躲掉这样的父母)。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否定孩子的父母,传递给孩子是负面期待,而一个人经常处于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中,个性和心理受到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承认而变得愤怒、压抑和狂躁,一些动不动歇斯底里的成年人,小时候过得一定很压抑,很可能一直被否定,至少也是被漠视的。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个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的批判而紧张,而这种紧张,有时候会让人变的真的不行。

有一位成年以后经过心理疗愈的朋友留言:“所以在我的记忆中,面对父母,我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因为见到父母,我就会启动防御的心理机制,就好像鸵鸟一样,将头深深的埋进了沙子里,将自己的状态调整为很封闭、幼稚的状态。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当然他已经走出来了,人变得非常积极,也开始完全摒弃原生家庭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孩子成长得非常好。这当然需要新生代父母的努力摆脱,通过阅读,自我疗愈,非常艰难,是一个主动“排毒”的过程(因为这种否定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成长的“毒素”)。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该怎么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年级现象,怎么做才算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肯定孩子呢?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无论孩子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都要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表情、动作接纳孩子

这一点特别重要,当孩子一开始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程度时,要学会安慰、肯定和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可以慢慢来。每个人都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而不是采取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刺激孩子,那样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更有自信面对困难。

一些细节:语气应该是轻松的,例如孩子没有获得好名次,但基本过关了,父母应该这么说“怎么样,你挑战了有难度的一局,我看着也蛮紧张的。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祝贺你顺利过了关。”表情应该是自然放松的,保持微笑鼓励的眼神,动作应该是拥抱孩子一下,拍拍他的背,抚抚他的头。

其次,孩子没有做完美,要帮助他一起找出缺失的原因

凡事有果必有因,无论是什么事情,没有完成自然是有原因的,孩子做的不够好也是一个事实,接纳之后也要理性分析,而不能盲目乐观,故意赏识,只看优点了事,而忽略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下一次孩子还会在这个地方栽跟头,你总不能一直这么盲目鼓舞下去吧。

要知道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所以,父母要在接纳孩子的结果,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一定要务实的帮助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才会让孩子在接下来做得越来越好。

一些细节:“你刚才跳绳的时候,脚跳起来,甚至没有甩下去,结果当然跳不过了,我示范给你看一看!”

“这里的计算我看了一下,你其实在进位上还有点疑惑,来,先试试这几道题,专门突破一下。”

“这几个字没有默写出来,确实可惜,你抽我默写看看我怎么记,待会也让你说理由,可要想好了。”

最后,父母要尊重孩子表达感受的权力

还记得你小时候伤心时,父母是怎么说的吗?他们会说,不许哭,要坚强,再哭就要揍你了。

于是,哭声就戛然而止,长此以往,慢慢的,孩子忘记了如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迎合父母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健康的。

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目标时,其实他们内心已经很难受了,因为在一年级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有生态的小社会了,孩子们之间是有一些团队内部的竞争,他们会有自我的情绪表达。即使父母不批评,失败之后,他们也会很难受,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要求他不哭,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真实感受,比如确实难受,可以哭出来,但不是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性还是很快就会调节好的,反而父母的过度关注会让许多情绪得以延长,负面效应更多一些。

看起来,在孩子遇到难受的事情,就让他发泄出来,有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做,反而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一些细节:“觉得难受就哭出来,这五分钟你可以独自把情绪发泄出来!”父母可以把毛巾或者纸巾给他准备好。“

“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使然,合适的时间表达合适的情绪,你连这个都做的很棒,恭喜你,又长大了!”

小结一下今天专栏的内容:

经常否定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并且真的走向父母话语里的那种“不行的人生境界”!

教训深刻,例子很多!

如何改变这种原生家庭的语境,三个路径:一是接纳孩子的未完成状态,真诚的接纳!二是不做情绪判断,而是客观理性地找出具体的失败原因,和孩子一起改进措施;三是让孩子真实的流露情绪,合理的宣泄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体现,不必要求孩子做完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