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的稀缺性决定未来涨幅:铜镜市场暗藏巨大潜力!

 自华居 2018-08-15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历史十分的悠久,民族也是非常多,广阔肥沃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各类物品长时间的发展着,同时也进行了各种演变,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精品。


其中,在青铜器大家族中,铜镜是一支最瑰丽、最神秘的队伍,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乃至形状都是极其惊人的,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比不过中国。



古铜镜使用历史悠久,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破镜重圆”、“明镜高照”、“以史为鉴”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创造财富,陶冶情操,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现今,古铜镜已成为人们重点投资收藏的古代艺术品。



据了解,香饽饽的“铜镜”收藏价值极高,近年来,古铜镜交易行情屡创新高,成交量也几乎翻了一番,甚至被收藏界称为“奇葩藏品”,非常热门。但是“铜镜”存世量极为稀少,凤毛麟角的存在,其珍贵程度更见一斑。

 

那么,古铜镜究竟有何奇特,怎样的铜镜才有收藏价值呢?


第一,艺术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金壳、银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

 


第二,品种稀少,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

 

第三,保存状况好,由于铜镜埋藏时间较长,锈蚀程度越小越好;

  

第四,纹饰的清晰度,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

 

如果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此外,宋代和明清时期的铜镜也深受藏家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铜镜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即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突破。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纹饰和总体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宋代铜镜可以分为花卉镜、龙纹镜、禽鸟纹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商标铭文镜、吉祥铭文镜、素镜等类型。

 

在艺术方面,纹饰风格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图案化和神秘化,无论是题材,型制和表现方法,都有了极大的开拓和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宋代基本上传承了唐代以人物故事、神仙这些东西为主要素材,和中国的道文化一脉相承,传承的非常紧密,这些题材的镜子历来是收藏者所寻觅的目标。



明清铜镜内容丰富,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征,以铭文镜居多,铭文中出现了大量四字吉语。清代铜镜创新出了掐丝珐琅、漆背戗金等图案装饰工艺,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明代铜镜造型趋向单一,主要为圆形;纹饰构图疏简。清代铜镜造型多样,除圆形、方形和带柄镜外,还有一些异形镜;纹饰图案趋向规矩化,构图拘泥、繁缛。



每个时期的铜镜都有它的价值所在,它们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意义非凡。

 

如今,古玩市场不断升温发酵,古铜镜市场仍然占据强势地位,在收藏市场上各个时期的铜镜充当着不一样的角色(唐镜是绩优股,汉镜是成长股,战国镜是潜力股)。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和投资潜能。

 



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