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童事件,上海经历了不眠夜,也测量出了上海的城市温度。 文:反常理的职人君 昨夜,上海全城经历了悲痛的时刻。 浦北路上,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拢而来,自发有序地悼念两个逝去的孩子。 没能过去的,也在为孩子祭上了心香。 在为孩子祭奠的同时,人们还在担心孩子的父母、家人,昨夜可曾安好?
这一天是父母们的劫难日。住在世外附近的父母们疯了似的打听自己孩子的安全。有的一时没联系上孩子,通过邻居去找,得知孩子平安,夫妻俩眼泪哗哗直流,疯狂往家中赶回去。 有位丈夫回到家中,看着熟睡中年幼的孩子,说要抱抱妻子,“要是咱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 人同此心。 时间对生者只是白天与黑夜的记录,对逝者却是一块停摆的表。 昨天早上,孩子的父母还在家长群各自欢笑,晒着表演和领奖的照片。 两个快乐的小男孩还在淘气,还在想着这个美妙的假期要做什么。夏日的蝉鸣在他们的耳畔戛然而止。 昨日中午事发至今,心头如负千钧,几次泪目。唯愿,唯愿孩子在天堂安好,愿孩子的父母、家人能早日从伤痛中走出。 十几年前,职人君去丹麦哥本哈根出差。在一个湖岸边,看到地上摆满了鲜花,放上一圈圈的蜡烛,一个男孩的照片摆在正中间。 向来避讳生死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公祭场景时颇为好奇。什么样的“伟人”可以在公共场合获得这样的纪念?丹麦人说,这是在纪念前几日不慎溺水身亡的孩子。 心灵在那一刻被深深触动,“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为一个没有血亲的孩子表达至深的思念?” 罗马的万神殿下埋着中世纪死于黑死病的人。在那里,职司让职人君在纪念册上留下签名,表达对逝者的一份纪念。不收门票,只要一个表达对逝者敬意的签名。 这个小小的举动比初看到瑰丽的罗马更人令人震惊。对人,对生命,这是何其的尊重。 在世界各地行走得多了,这才发现,这是一种常态,是一种仪式,是尊重生命的仪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提出死亡的概念时,用了“向死而生”。生命宛如沙漏,用倒计时法来激发人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来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更加热爱当下。 但是,在中国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时间虔诚,没有时间表达虔诚,甚至没有时间考虑明天。 一周七天,周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从周五日落开始,犹太人便放下一切工作,回归家庭,回归到生命的本我去做深度的思考。周日的欧洲也是一片清寂。 再繁忙,总要留一天给自己。 没有思考便没有内涵,没有内涵便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便没有虔诚,没有虔诚自然没有敬畏,没有敬畏便没有与自己的和解。 如果你有时间在旷野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那是有节奏的嗡嗡声,是自然的节律。如果要与自己和解,那就是找到人体自身的节律,放慢速度,倾听内在的声音。 否则,人生处处受到的只是惊吓。算命者的一个“神卦”,神婆的一句“神喻”便能让人六神无主。 生和死在西方社会没有那么界限分明。 在一个小村庄旁,或是在一块草坪中间,就能见到如花园般的墓地。上面镌刻着家族的姓名,有的有墓志铭、有的有个人喜好,仿佛他们的离去只是停留在书页间。 墓碑前花儿四季常开,和着芳草的清香,汪在一片碧绿或是青山翠谷间。 逝者逝去的如此恬淡、静谧,这让生者不再对死亡充满焦虑。基督教思想提到的是,“人生在世是救赎的过程,死后进入天堂。”中国道家也如出一辙,死亡只是随物而化。 墓园反倒成了心灵的伽蓝之地。 一座城市的温度,是身在其中的人对生命意义的洞穿。 有敬畏,不惊吓;有温度,不作秀。 昨夜的烛光虽然被一场暴雨浇灭,但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变得越发的宜人。一如职人君在丹麦、在罗马看到的场景。 来此的人哽咽难语,敬礼、鞠躬,然后默默离去,把祭奠的空间留给随后而来的人。 比愤怒伟大的是人的克制、理智和适时的关照。这是一个城市的成熟和温度,你值得信赖,值得依赖。 外人向来评价上海人“精明”“只顾自己”,但是2010年的高楼大火,几千上海市民自发前去悼念火灾中逝去的生命。
那时,上海的乐队、乐团举行街头义演,用一种宁静且平复情绪的方式来疗愈人们心头的伤痕。 昨天中午,满脸是血的母亲绝望地试图堵住孩子喷血的伤口,她的哀伤深深刺痛了全城母亲的心,父亲的心,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姥爷)、外婆(姥姥)的心。 多少人半夜两三点还在默默地转发烛光。 很多人在骂丧尽天良的行凶者时,同时也转出了在南京工作的德国总经理一家被灭门后,德国人反思这些年轻人作恶的根源,进而提供教育帮助的事。 善恶只是一念间。冤仇要报,但上海人不愿让它就此成为充满戾气的冤冤相报。 在职人君大量翻阅的评论中,几乎没有人说“把外地人赶走”“把穷鬼赶走”,因为官方发布的声明中,这是一个来沪却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对社会充满怨恨,进而报复。 职人君多年前在天涯上写过一篇贴子,说到城市问题时,底下的评论中充满了“外地人”和“上海人”之间的对抗。 十几年间,曾经保守,不愿收留“外地人”的上海长大了,成熟了,包容了。 大街上,说普通话的人远多于说上海话的人。那些愿意留在这里的年轻人说,“上海有公平” “上海有机会” “上海有规则” “上海有效率”。 在昨天的这一幕后,“上海的人情味更足了。” 上海是一座2400万城市的人口。据上海统计局官网显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18.33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72.68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45.65万人。 入籍难一直为人诟病,但是人才的积分制为优秀人才留下了通道,规则是透明的,只要按此行事即可。 上海的车牌制度也曾经被人诟病,但是公平发放牌照的帝都成了“大堵场”,至少上海有控制的车牌制度还给行车者留下了空间。 如今帝都的摇号制度反倒让车牌变得遥不可及,私下里反而会滋生更大的灰色交易市场,上海的拍牌制度至少是一场机会相对公平的交易。 所以说,上海是一个有理性、有温暖的城市。她不会对某个人热情似火,因为要对所有人保持公平,就需要设立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兼顾长远,不谋短利。 上海曾经给老年人发放老年卡,条件是在非交通高峰时段免费乘坐交通工具。注意,是在“非交通高峰时段”,避免不忙的老年人挤占年轻人的时间,尊老的同时也在照顾职场上奔忙的人。这就是规则的力量,有温度,有理性。 当发现有人占老年卡的便宜时,地铁里采用严查的方式不管用时,政府改了政策,每个月向适龄的老人发放150元的交通补助。精打细算的上海老人会将此作为一笔额外的小财富,而从此再无违规盗用的问题。 上海的地铁二号线被人称为白领线,这条线连接着张江科技男、陆家嘴金融女以及静安寺和南京西路的外企金领,这是上海人潮如涌的线,但是哪怕是在上班最高峰,你永远可以看到人们安静地在这里排队,上不去时也会安静地等待下一辆,不着急,不焦躁。不会像帝都的地铁,你想下来,又被人群裹挟回去。 老人、孩子上车,让座成为年轻人的共识。他们把尊老爱幼当成自己的名片,有时还会对没有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人道歉。 一座城市的温度就在这些微细血管的末端。 是的,上海房价高,上海生活成本高,但是在这里,你活的舒坦。 出门就有超市,稍远有盒马鲜生送货,快餐遍布,美食林立。 CBD区域没人乱扔物品,路面光洁如新,虽然没有森林小溪,但是这里有妆容精致的女孩和衣著体面的男孩,他们是你上班路上的风景。 街边小店里的黄鱼面、小馄饨、生煎包、小笼包个个不失水准,价格也实惠。出了地铁有公交,没有公交有单车,公交车、地铁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方便。 今天早上,职人君看到逝去的一个孩子的照片,评价说这个孩子爱说笑话,性格开朗,总能给身边人带来欢乐。看到照片时,心被扎得刺痛。 但是职人君还是把身边朋友的说法放出来,用社会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弱者,不再让社会的戾气伤害到其他的孩子。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
为逝去的孩子默哀…… 原创文章,文章转载请联系职人君! |
|
来自: 红翡綠翠 > 《上海风光.建设.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