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欧种人的迁徙(五)

 陆一2 2018-08-15

2.考古学研究---从大草原源住地开始的迁徙

考古学根据出土文物发现了一系列分布广泛的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都与印欧语的传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草原文化均与东欧大草原的‘亚姆纳文化带’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几个亚洲文化的发展阶段也与印欧种人迁徙的时间线和移民路线相吻合。

根据被广泛的接受的‘库尔干假设’理论:通过部族和部族之间的移民以及统治集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扩充,即所谓的“精英扩充(elite recruitment)”,印欧语和印欧文化分成几个阶段,从他们的乌克兰大草原的源住地,分别向欧洲西部、欧洲中部以及亚洲南部地区传播开来。这一过程开始于大约公元前5200年,其时,牛开始在游牧部落中广泛的饲养和使用,随之而来的,就是马拉车和骑马技术的普及,也方便了草原游牧部族的迁徙,同时也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200年到公元前2500期间,这个分散在乌克兰大草原上的,包括几种独特文化的“文化带(亚姆纳文化带)”,开始逐渐向外延伸,并扩散进入欧洲和亚洲。

早期的迁徙,大约在公元前4200年左右,草原游牧民族进入多瑙河下游地区。这一事件,要么导致了,要么利用了‘旧欧洲(Old Europe)’的崩溃。根据安东尼所说,赫悌语所属的安纳托利亚语,可能就是从多瑙河地区进入安纳托利亚的。对于大卫-

安东尼的这一推断,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根据Mathieson&Reich等人的说法,安纳托利亚支语不太可能经由巴尔干抵达安纳托利亚。

在一部分游牧部落向西方迁徙并进入欧洲的同时,另一支同属于亚姆纳文化的游牧部落向东方迁徙,并创建了‘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这一支印欧种人,进一步演化成为‘吐火罗人(Tocharians)’。在(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发现的‘塔里木木乃伊(Tarim Mummies’,可能就是代表了从阿凡纳谢沃文化圈迁徙而来的吐火罗人或者是说吐火罗语的人。

还有一支游牧部落向南方迁徙并进入高加索地区,他们创立了‘迈科普文化(Maykop Culture’,也有人认为,迈科普文化就是高加索地区的原生文化。

西方的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意大利语),很可能是从巴尔干-多瑙河复合体传入欧洲的,这个复合体是一个东南欧的文化体系。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支来自亚姆纳文化的,讲原始印欧语的部族,沿着多瑙河,向西方迁徙。而比之发展稍晚一些的,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地区的(今天的乌克兰)波罗地-斯拉夫语族,开始向北方的波罗的海沿岸迁徙。伴随着从欧亚大草原到欧洲中部的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大约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伴随着从欧亚草原到欧洲的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中部欧洲地区形成了绳纹陶器文化(Corded Ware Culture),这一文化在早期日耳曼语和早期波罗地-斯拉夫的传播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核心作用。

东部亚姆纳文化带和绳纹陶器文化催生了辛塔什塔文化(Sintashta Culture 大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800

年)。而这一文化,被普遍的认为是印度-伊朗语及其文化的发源地,以及是双轮马拉战车的发源地。印度-伊朗语及其文化在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 大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800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受到了巴克特亚-马尔吉亚那文明复合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c.2300---1700BCE)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600年期间,印度-雅利安人从伊朗人中分离出来,随后,这些印度-雅利安人部族前往黎凡特地区(米坦尼),北部印度(吠陀人,c.1500BCE),以及中国地区(乌孙人)。伊朗语系随着斯基泰人传遍大草原,并且随着米底人、帕西安人和波斯人传播至伊朗地区,其时大约在公元前8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